接下来的几天,沈墨华的身影穿梭于曼哈顿几处同样隐秘而奢华的场所。
与高盛、摩根士丹利,乃至后来加入的另外两家顶级投行的代表,进行了数轮密集而高效的磋商。
每一场会谈都如同精密的齿轮咬合,反复打磨着协议的每一个细节:
估值、股权比例、董事会席位、投票权、锁定期、以及最关键的——
未来承销权的优先条款和利益分配。
没有多余的寒暄,没有浪费时间的拉扯,双方都是顶尖的专业人士,深知时间的价值和自己想要什么。
沈墨华展现出惊人的耐性和谈判技巧,在核心利益上寸土不让,在非关键处又显得灵活务实。
他手中握着的,是令人无法拒绝的技术潜力和增长故事,而对方能提供的,正是他急需的"通行证"和"护身符"。
最终,在最后一次持续到深夜的会议后,一份厚厚的、充满法律术语的初步战略投资与承销意向协议,被双方的首席谈判代表郑重地摆在了桌面上。
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响起,几次交换签署后,初步的联盟以书面形式得以确立。
沈墨华站起身,与几位投行代表一一握手。
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公式化的、却又不乏真诚满意的笑容。
对于投行而言,这是一笔极有可能带来惊人回报的早期投资,并且锁定了未来巨型IPO的肥肉。
对于沈墨华而言,他付出的是一部分未来的股权,换回的却是——
巨鳄的背书。
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名字本身,就是信誉和实力的象征,足以让许多潜在的监管障碍和市场竞争者心生忌惮。
庞大的资本弹药。
用于即将到来的疯狂扩张和可能发生的价格战、人才争夺战。
以及,最关键却从未明写在条款里的:
一张由华尔街顶级游说力量编织而成的、无形的"安全网"和"通行证"。
在未来可能遇到政策刁难时,这些地头蛇的能量将至关重要。
他用未来的巨大利益,成功为Pagerank、微言和Quad的海外上线,购买了最昂贵却也最有效的"保险"和雇佣了最强悍的"开路先锋"。
协议墨迹未干,沈墨华越洋电话的频率就显著增高。
沪上新浪研发中心的战略指挥部里,气氛变得更加紧张和亢奋。
一份标注着"绝密"和"最高优先级"的战略指令,被下达到新成立的海外拓展核心团队。
指令的核心清晰而犀利:"精英高校渗透"策略。
越洋电话会议中,沈墨华的声音透过扬声器,冷静得不带一丝波澜,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不要铺开,不要分散力量。第一阶段,目标只有一个:拿下全球最顶尖、最具影响力的学术象牙塔。名单我已经发给你们:哈佛、斯坦福、MIT、剑桥、牛津……就是这十所。每一所,都是世界级的舆论风向标和人才聚集地。"
"为什么是它们?"
电话那头有年轻的团队成员忍不住提问,声音带着兴奋和一丝疑惑。
"因为那里的学生和教授,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挑剔、也最具影响力的用户群体。"
沈墨华的回答立刻跟上,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个问题,
"他们的认可,比任何广告都更有说服力。他们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整个学术圈,进而辐射到精英行业和投资界。拿下他们,我们就拿到了通往主流市场的‘品质认证’和‘舆论高地’。"
他继续部署,细节精准到令人吃惊:"针对这些学校,我们要提供定制化的‘校园套件’。
Pagerank的学术搜索优先级提到最高,与各校图书馆数据库、arXiv预印本网站做深度链接优化。
微言要推出‘学术圈’功能,方便他们按领域、按项目组进行小范围深度讨论。
Quad的隐私设置必须做到极致,符合他们对数据安全的苛刻要求。"
"推广方式?"
另一位负责人问道。
"精准,低调,但要极致化。"
沈墨华指示,
"不要大规模广告。雇佣最了解校园文化的学生大使,最好是各个专业的明星学生或者受欢迎的助教。举办小型的、高质量的技术沙龙和开发者见面会。提供免费的、但容量有限的极速校内镜像服务器,制造一点‘稀缺性’和‘特权感’。"
他甚至想到了细节:"和学校里的计算机协会、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合作,但记住,姿态是‘合作’,不是‘推广’。我们是来提供更优工具的技术伙伴,不是来卖产品的商人。"
"资金呢?这些定制和推广成本很高,而且短期内看不到商业回报……"
财务负责人谨慎地提问。
"资金不是问题。"
沈墨华的语气没有丝毫动摇,
"刚刚到位的战略投资,就是用于这个阶段的。我不要你们考虑短期盈利,我只要一个指标:在这十所高校内,我们的产品渗透率、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和净推荐值,必须达到甚至超过之前在美国那几所学校内测的水平。把这十个点,给我做成坚不可摧的堡垒和样板间!"
指令清晰,目标明确,资源充足。
获得顶级资本背书的团队,如同加满了燃油、校准了航向的战机,带着前所未有的信心和专注,扑向了那一个个星光熠熠的学术圣殿。
一场精心策划的、旨在俘获全球最聪明大脑的"精英渗透"行动,悄然拉开了序幕。
"精英高校渗透"策略如同一台精密仪器被启动,各个部件开始高速运转。
然而,沈墨华深知,再好的产品,再炫酷的学生推广,如果无法突破校园网络管理的第一道关卡——
那些由校方IT部门和行政管理层把守的入口——
一切都将事倍功半。
需要一把钥匙,一把符合学术圈体面、让人难以拒绝的钥匙。
越洋加密电话再次接通了海外拓展团队的负责人。
沈墨华的声音清晰而冷静,下达了另一项关键指令。
"针对目标学校的IT主管部门和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启动‘教育科研合作基金’计划。"
他开门见山。
电话那头稍微沉默了一下,似乎有些意外:
"合作基金?沈总,我们的预算主要不是放在学生推广和产品优化上吗?而且,直接给学校钱……会不会显得太……"
"太直接?"
沈墨华接话,语气里没有丝毫不悦,只有一种早已深思熟虑的沉稳,
"所以它不叫‘准入费’,也不叫‘推广费’,它叫‘教育科研合作基金’。名目是为支持该校在计算机科学、信息检索、社交媒体分析等前沿领域的学术研究,尤其是资助那些有潜力但缺乏资金的博士生和青年教师。"
他继续细化,每一个细节都透着精准的计算:"金额不用太高,每个学校每年五万到十万美金,根据学校的声望和我们的需求迫切程度微调。这个数字,对于一所世界顶尖名校来说,不算什么大钱,不会引起过度关注和贪婪;但对于具体的院系或研究小组来说,却是一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值得争取的经费。"
"那……我们需要他们回报什么?"
负责人小心翼翼地问。
"回报条款写在合作协议里,要看起来完全合理、互惠互利。"
沈墨华指示,
"第一,希望校方允许我们的技术团队,与其IT部门进行‘技术交流与协作’,旨在‘优化校园网络对新型学术研究工具的支持效率’——这为我们直接接入校园网络,提供技术上的许可和便利。"
"第二,基金受益方,那些受资助的教授和研究小组,需要在其研究成果中‘酌情提及’使用了我们的工具进行数据收集或分析——这是软性的学术背书,比任何广告都有效。"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沈墨华顿了顿,语气加重了一丝,
"希望校方‘不对师生出于学术目的自发使用上述研究工具设置不必要的网络访问障碍’,甚至可以在其内部IT支持页面或新生手册中,将其列为‘推荐的学术资源’之一。注意措辞,是‘推荐’,不是‘强制’,是‘学术资源’,不是‘商业产品’。"
电话那头恍然大悟:"我明白了!用一笔冠冕堂皇的‘科研基金’,换取实质上的校园网络接入许可和官方默许甚至推荐!金额不高,名目正当,双方都体面,他们几乎找不到拒绝的理由!毕竟,支持科研是任何大学的核心使命!"
"没错。"
沈墨华肯定道,
"我们要找的,不是贪婪的人,而是那些真正需要科研经费、同时又具备一定开放思维的管理者或学者。由他们从内部推动,比我们从外部硬撞,要有效得多,阻力也小得多。这笔钱,不是行贿,是投资,投资于学术关系,投资于未来精英阶层对我们品牌的认知和好感。"
他最后叮嘱:"执行团队要专业,对接人要懂学术界的语言和规则。协议由顶尖的、信誉良好的国际律所起草,一切都要合规、透明、无可指摘。我们要的是长期的、稳定的通道,不是一锤子买卖。"
"明白!沈总,这一招太高了!"
负责人声音里带着佩服和兴奋。
策略迅速部署下去。
很快,一封封措辞严谨、充满学术合作诚意的信函,附带着制作精美的"教育科研合作基金"计划书,通过恰当渠道,被送达了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等目标名校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案头。
计划书内容扎实,资助方向明确,条款清晰,完全符合学术资助的规范。
对于每年都需要为科研经费绞尽脑汁的院系和教授来说,这样一笔指定用途清晰、附加条件看似完全合理的基金,无疑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虽然也会有谨慎的质疑,但在"支持科研"这面无可指摘的大旗下,在并不算巨大的金额面前,以及沈墨华团队专业而耐心的沟通下,大多数目标学校都陆续打开了合作的大门。
一笔笔金额不高却名目正当的基金,如同润滑剂,悄无声息地滴入了这些学术巨擘略显僵化的齿轮中,换来了宝贵的校园网络接入许可和那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至关重要的"默许"甚至"推荐"。
Pagerank、微言和Quad,就这样披着"学术合作工具"的正当外衣,凭借着过硬的产品实力和精准的校园推广,如同悄然生长的藤蔓,开始在这些世界顶尖的象牙塔内扎根、蔓延。
利益,以最体面、最学术的方式,成功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