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集团顶层的战略会议室里,空气带着被过多电子设备加热后的微温,混合着白板笔墨水特有的刺鼻气味。
巨大的椭圆形会议桌中央,一台笨重的早期视频会议设备正发出低沉的嗡鸣,其镜头像一只独眼,模糊地捕捉着沪上这边的场景,并将略显延迟和颗粒感的画面传输到另一端——
新浪(北京)的会议室。
桌旁的白板几乎被写满了,蓝色的墨迹纵横交错:"搜索引擎"、"爬虫效率"、"PageRank变体?"
"微言"、"140字限制?"
"SNS - 社交网络服务"
"实名制?匿名制?"
"用户增长与粘性"。
关键词之间用箭头和问号连接,显得热烈却又混乱,像一张过于急切想要捕捉未来趋势却尚未理清脉络的思维导图。
会议室里的气氛,在经历了数小时的技术路线争论后,透着一丝难以消散的焦灼感,仿佛暴雨前闷热的天空。
视频会议系统的音箱里传来一阵电流杂音,接着是新浪那边一位戴着厚框眼镜、头发有些凌乱的技术负责人清晰起来的声音。
他正对着镜头展示一份复杂的演示文稿投影,上面满是曲线图和代码片段,眉头紧紧锁着,形成一个深刻的"川"字。
"沈总,"
他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带着技术人特有的直率和一丝难以掩饰的挫败感,"恕我直言,按照我们现有的技术路径和资源投入,搜索引擎这边的爬虫效率,尤其是对动态页面的抓取,已经碰到了硬天花板。
还有您上次提到的,基于链接分析的页面排序算法雏形,理论上可行,但实际运算复杂度太高,对服务器资源的占用是几何级数增长的。目前的投入产出比…实在太低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先集中火力在门户内容优化和刚刚有点起色的邮件业务上?"
沪上这边,沈墨华坐在主位,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光洁的桌面。
目光扫过白板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词汇,脑海中对比的却是另一个清晰得多的未来图景。
他知道搜索引擎的巨大潜力,但也清楚现阶段技术壁垒的真实存在。更让他感到偏离预期的是另一件事。
他的目光落在白板上"SNS"那几个字母以及旁边标注的"实名制"、"职业网络"、"个人资料完备度"等关键词上。
视频画面里,新浪团队展示的所谓社交网络原型设计图,充斥着繁琐的注册项、强调职业背景和真实身份的验证流程、以及一系列试图构建"严肃"社交关系的复杂功能模块。
这玩意儿看起来更像一个笨拙模仿LinkedIn早期模式的产物,沉闷、缓慢、充满不必要的门槛,与他记忆中那个以校园起家、依靠照片标签和"动态消息"快速病毒式扩张、席卷全球的Facebook模式相去甚远。
"社交网络的原型,"沈墨华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指向性,打断了那边关于搜索引擎投入产出的技术性争论,"现在的方向过于复杂了。实名制和完备的个人资料不是现阶段的核心,甚至可能是阻碍。我们需要的是极低的注册门槛、快速建立弱连接的能力、以及…更有趣、更轻松的内容分享和互动方式。想想如何让用户更方便地找到同学、朋友,分享一张照片、一句状态,而不是让他们填写一份冗长的职业简历。"
视频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被他这番与当前主流认知(如果此时有主流认知的话)相悖的观点打了个措手不及。
那位技术负责人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困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
"但是,沈总,如果没有实名制和详细资料,如何保证社交关系的质量和可信度?如果太过随意,如何与BBS和聊天室区分开?而且,您说的‘照片分享’和‘状态更新’,对服务器带宽和存储的压力会非常大,目前我们的基础设施…"
开发进度缓慢,方向偏离。
沈墨华看着屏幕上对方困惑的表情,又看了看白板上那些纠结的关键词,心中那份关于"未来"的清晰蓝图与当下技术局限和团队认知局限之间的裂痕,显得愈发明显。
这艘他试图拨向正确航向的船,似乎正被旧有的经验和现实的锚链拖拽着,偏离了他所知的,那片即将爆发性增长的广阔蓝海。
沈墨华的目光扫过视频会议屏幕上那些复杂却偏离方向的架构图,以及白板上那些纠结的关键词。
手指在光洁的会议桌面上无意识地、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发出几不可闻的嗒、嗒声。
脑海中进行着高速而冷静的评估:
当前的研发路径与他所知的那个爆发式增长的未来之间存在着一道清晰的鸿沟。
搜索引擎的技术壁垒是现实的,但社交网络的方向性错误则是致命的。
他深知必须介入引导,必须利用脑海中那份超越时代的"记忆"来纠正航向,将这群最聪明的大脑引向真正能掀起浪潮的方向。
但直接抛出超越时代认知的概念是危险且难以服众的。
需要一个合乎逻辑的、基于当前技术语境和商业逻辑的切入点,一个能够让他们理解并接受这种"前瞻性"的支点。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筛选着信息,构思着表述的方式,试图将"未来"包装成一种极具洞察力的"战略推演"和"用户行为前瞻分析"。
会议桌的另一侧,林清晓作为会议助理列席,负责记录要点。
那些"爬虫效率"、"排序算法"、"SNS架构"之类的技术术语像天书一样从她耳边飘过,她听得眉头微蹙,但依旧保持着专业的坐姿,手指在笔记本电脑键盘上偶尔敲下几个她能理解的关键词,比如"瓶颈"、"投入产出比低"、"开发缓慢"。
她的注意力更多停留在沈墨华身上。
虽然听不懂技术细节,但她能极其敏锐地感知到沈墨华周身气场的变化。
注意到他微微前倾的身体姿态,那是一种专注和准备介入的信号;
她捕捉到他眼神的变化,从之前的倾听和审视,变得锐利而凝聚,仿佛瞄准了目标的鹰隼——
这是他发现关键问题、准备发力、试图掌控局面前惯有的标志。
不动声色地坐直了一些,知道接下来可能要见证一场来自她这位"协议丈夫"的、思维层面的精准"打击"。
短暂的沉默被沈墨华打破,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到北京那边:"技术瓶颈是现实存在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正确的方向,或者走上一条看似稳妥实则低效甚至错误的路。"
略作停顿,目光扫过视频画面里那些困惑或不服气的面孔,继续道,语速不快,却每个字都带着力量:"关于社交网络,我们或许过于执着于‘构建’一个完美的、安全的城堡,却忘了人们最初想要聚集在一起,是因为有趣、轻松、没有负担。信任不是靠繁琐的验证建立的,而是靠一次又一次微小、有趣的互动自然累积的。现在的原型,门槛太高了,像是在邀请用户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不是享受一段社交时光。"
看到屏幕那头有人想反驳,抬手做了一个轻微下压的手势:"我理解各位对基础设施和可信度的担忧。但问题需要解决,而不是成为阻碍创新的理由。或许…"
他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既解决当前困境又隐含引导的方案,"我们的团队需要注入一些新的思考维度,一些对这类‘轻量级’、‘快速迭代’、‘用户体验驱动’模式更有感觉的血液。"
目光转向会议室内的唐薇薇。
唐薇薇立刻挺直背脊,注意力高度集中。
"薇薇,"沈墨华的指令清晰明确,"暂时放下你手头部分工作。我需要你集中精力,以最大的诚意和最具吸引力的条件——不仅是重金,更要清晰地传达我们的愿景和对技术未来的信念——去寻找和接触几位对分布式系统、极简用户体验、以及…嗯…基于真实社交图谱的互联网应用有前瞻性想法和热情的海外华裔技术专家。目标不是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而是那些有潜力、有想法但尚未完全崭露头角的。"
快速说出了几个略微修改过的、不会直接对应未来巨头的名字:
"比如,我注意到斯坦福有个叫查尔斯·陈的博士生,他对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有些很有趣的论文;还有一位在哈佛参与过早期校园网络开发的安德鲁·李;另外,据说伯克利有个叫马克·黄的年轻研究员,对照片分享和标签系统有近乎偏执的热情…尝试接触他们,把我们的理念和舞台带给他们。"
唐薇薇飞快地记录着,眼中闪烁着遇到挑战性任务时的兴奋光芒:"明白,沈总。我会立即组织团队,制定最优质的方案,尽快与您提到的这几位目标人选取得联系。"
视频会议那头的新浪团队似乎有些愕然,没想到沈墨华会直接提出从海外引入"外援"来加强甚至可能重塑研发力量。
会议室内外的焦灼气氛,悄然转变了性质,从技术路线的争论,转向了对未来人才和思想引入的期待与不确定性。
沈墨华则靠回椅背,手指停止了敲击,他知道,这只是将航向拨回正轨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