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七章 预言
三片土豆2025-11-04 16:203,084

沈氏集团技术层的开放办公区,以往这个时间点可能已经略显冷清,此刻却依然人头攒动,洋溢着一种近乎节日的兴奋氛围。

几张打印出来的用户增长曲线图被贴在最显眼的白板上,如同胜利的旗帜。旁边还贴了几张从内部测试论坛和早期"Quad"用户反馈中截取的热情洋溢的评论:

"这搜索引擎结果太神了!终于不用在垃圾信息里大海捞针了!"

"微言有毒!刷得停不下来!"

"Quad简直是我们学校的线上生活中心!照片功能绝了!"

曾经对沈墨华的激进决策提出最强烈质疑的那位企业级邮件系统主管,此刻正端着一杯咖啡,站在曲线图前,看了好久,最终忍不住摇头感叹,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叹服:"服了…真是服了…沈总这眼光…也太毒了!他怎么就能提前这么久,看得这么准?"

旁边一位之前担心微言140字符限制太儿戏的产品经理,此刻脸上火辣辣的,但更多的是兴奋:"何止是毒,简直是开了天眼!我们还在纠结细节的时候,他直接看到了终点线!这根本不是商业嗅觉,这简直是…"

"预言!"

另一个工程师凑过来,眼睛发亮地接话,声音都压低了些,带着一种混合着敬佩和神秘感的语气,

"真的,你们不觉得吗?PageRank那个比喻,还有对社交网络和微言那种…那种本质的把握!完全不像推测,更像是在描述一个他已经亲眼见过的未来!我现在怀疑沈总是不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能接收到来自未来的商业信号?"

"嘘!小声点!"

旁边有人提醒,但脸上也是类似的表情。

这种情绪在团队中迅速传染、发酵。

曾经的不解和抵触,在铁一般的数据和用户热情面前,彻底转化为了五体投地的敬佩和一种推崇。

私下里,工程师们开始用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口吻,称沈墨华为"预言家"、"先知",甚至有一个小群组里,不知谁先起的头,开始偷偷叫他"商业之神",带着一种技术极客对某种超越性智慧的夸张崇拜。

"以后沈总说什么,我绝对不再哔哔,直接照做!"

"+1!这判断力,简直非人类!"

"下次战略会,我带个笔记本,争取把沈总说的每个字都记下来!"

与外面办公区几乎要沸腾的兴奋相比,总裁办公室里的气氛却截然不同。

沈墨华独自一人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是沪上璀璨的夜景,万家灯火如同洒落的星辰。他手中拿着那份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数据亮眼的初步成功报告,脸上却并无太多喜悦之色。

明亮的灯光映在他平静无波的侧脸上,反而勾勒出一种深沉的轮廓。

初步的成功没有带来松懈,反而像一块更重的巨石,压上了他的心头。

因为他知道,这一切,仅仅只是第一步,只是勉强抢占了极其微弱的一丝先机。

他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那些名字:Google…拉里和谢尔盖的天才与执着,会让PageRank的光芒真正照耀世界,届时将是硬碰硬的算法、技术和生态之争。

Twitter…虽然他现在强行定义了140字符和关注体系,但那个蓝色的小鸟一旦起飞,其爆发力和舆论影响力将超乎想象。

Facebook…扎克伯格的哈佛宿舍、侵略性的增长策略、以及后来一系列精准的收购和平台化战略…

现在的"Quad"只是在一个极小范围内复制了其最初的成功,真正的战争还未开始。

未来的竞争,只会更加残酷。

他现在所做的,不过是在那些未来的巨兽尚未完全苏醒、展露獠牙之前,极其艰难地、利用脑海中的"作弊器",提前那么一点点时间,挖下一条浅浅的壕沟,垒起一道矮矮的围墙。

每一步都不能走错。

每一个决策都必须精准到毫厘。

因为对手是注定要改变世界的怪物们。

他拥有的最大优势——

对未来的记忆——

会随着时间推移和蝴蝶效应的加剧而迅速衰减。

他必须在这种优势消失之前,建立起足够宽阔的护城河和足够强大的壁垒。

压力,如同窗外无边的夜色,沉甸甸地笼罩下来。

这份初步成功的报告,在他眼中,不是庆功宴的请柬,而是吹响了真正、残酷商战号角的第一个音符。

总裁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隙,林清晓端着一份需要签字的文件走了进来。

她的脚步很轻,几乎没发出什么声音。

沈墨华正背对着门口,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身影被窗外的都市霓虹勾勒出一道略显孤直的轮廓。

并没有看向窗外绚烂的夜景,而是微微低着头,似乎在全神贯注地盯着手中的平板电脑屏幕——

那上面正显示着最新的数据报告和项目进度。

林清晓的目光敏锐地捕捉到了某些细节。

他握着平板边缘的手指似乎比平时更用力些,指节微微泛白。

虽然他站得依旧笔挺,但肩膀的线条却透出一种不易察觉的紧绷。

当他偶尔抬起左手,用拇指和食指用力揉按着两侧的太阳穴时,那个短暂的动作里泄露出的不是疲惫,而是一种深沉的、几乎凝成实质的思虑重重。

林清晓看不懂那些复杂的代码架构图,也未必完全理解"PageRank"算法或者"病毒式传播系数"背后的全部意义,公司里那些关于沈墨华是"预言家"、"商业之神"的夸张议论,她听了也只是撇撇嘴,觉得那帮技术男脑子烧坏了。

但她有一种近乎野兽般的直觉,尤其对于沈墨华。

她能清晰地感知到,此刻萦绕在他周身的那种无声的巨大压力,像一层无形的、密度极高的空气,紧紧包裹着他。

那不是在会议上挥斥方遒、力排众议的强势,也不是在车库被她车技吓到后的强作镇定,而是一种更深层的、背负着某种沉重使命感的凝滞。

她的视线落在他办公桌上那杯咖啡上。

白色的瓷杯里,咖啡早已不再冒热气,表面可能已经凝结了一层薄薄的、令人不快的膜。

她沉默地走过去,没有出声打扰他。

只是极其轻巧地端起那只凉掉的杯子,转身走到旁边的咖啡机旁,动作流畅地重新接了一杯热的,黑咖啡,不加糖不加奶,和他早上喝的那杯一模一样。

然后,她将那份需要签字的文件轻轻放在桌角显眼的位置,再将那杯冒着细微热气的咖啡放在他习惯伸手就能碰到的地方。

做完这一切,她没有停留,也没有多看一眼那个依旧沉浸在沉重思绪里的背影,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办公室,轻轻带上了门。

整个过程,沈墨华似乎毫无察觉,又或者察觉了,但那份压力沉重得让他无暇分心。

只有那杯被换掉的咖啡,无声地散发着新的热量,像一个小小的、沉默的注脚。

——————

与此同时,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硅谷。

尽管沈墨华极力保持低调,尤其是对"Quad"项目,初期严格限制在校园内部推广,但互联网的世界没有真正的秘密。

一些极其微小却与众不同的信号,开始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引起了一圈圈几乎难以察觉、却真实存在的涟漪。

在一场斯坦福大学附近的私人技术沙龙角落,几位风投基金的合伙人在闲聊,其中一位略显困惑地提起:"你们注意到没有?最近哈佛、斯坦福的一些学生,好像都在用一个新东西…不是Friendster,也不是MySpace…好像叫‘Quad’?界面简单得可怜,但听说粘性高得吓人,特别是照片分享功能。"

另一位资深投资者抿了一口酒,眼神锐利:"我也听说了。更奇怪的是,背后似乎是一家中国公司?沈氏集团。他们之前不是做传统业务和门户网站的吗?怎么突然搞出这么…这么‘对味’的东西?思路很清奇。"

在某家正在艰难融资的初创公司,CEO对着他的联合创始人低声抱怨,语气带着一丝不安和不解:"见鬼!昨天我又被红杉的人问了!他们老是追问我们对‘极致简化’和‘移动端信息流’的看法,还拐弯抹角地问知不知道一家中国公司的新产品…叫什么‘微播’?还是‘微言’?听说他们把字数限制死了,但内部测试活跃度高得离谱!这思路太怪了,但他们好像很认真!"

甚至在某家未来巨头的雏形办公室里,也有人注意到了这些来自东方的、不按常理出牌的动向。

一位年轻的、头发卷曲的程序员看着屏幕上极其简陋的、通过特殊渠道看到的"微言"界面截图,挠着头:"140字符?这能干嘛?但为什么他们的传播模型数据…看起来这么…这么漂亮?这不符合逻辑啊!"

这些议论和打探还仅限于极小的圈子,像是深水之下最初的几串气泡,微弱而分散。

但确实已经有一些嗅觉最为敏锐的鲨鱼,嗅到了海水里那一丝不同寻常的、预示着新猎物方向的血腥味。

他们感到好奇,感到一丝隐隐的不安,开始试图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更多关于这家中国公司及其"与众不同"产品的消息。

竞争的暗流,在无人察觉的深处,已经开始悄然涌动。

继续阅读:第二零八章 睡着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这婚非结不可吗!?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