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寻求那一抹亮色
谢亦森2025-11-10 11:343,834

  人生,离不开亮色。

  亮色,当然不仅指大自然所拥有的明亮色彩,还可引申为人们在观察事物中发现的美,在等待、探索、追求中得到的那些美好的东西。比如,当我们跋涉于荒山野岭感到枯燥乏味时,突然发现远处有一丛盛开的花朵,那就是亮色;当我们觉得日子过得平淡无味百无聊赖时,突然得到一个值得高兴的好消息,那就是亮色;当我们为一道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而苦恼时,突然灵机一动找到了突破口,那也是亮色。正是这点点亮色,照亮了我们的生活,使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乐趣。

  文学艺术创作同样如此。一篇小说因若干精彩情节而吸引读者,一首诗词因一个漂亮“诗眼”而脍炙人口,一首歌曲因一句优美主旋律而打动人心,这就是那一抹亮色带来的效果。人们都读过那首著名的《咏雪》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如果只看前三句,那还叫诗?但最后一句奇峰突起,亮色突现,让我们陡然进入一个雪花飘落、红白相映的美妙境界。

  鲁迅先生似乎也特别爱好“亮色”。他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写道:“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

  那么,起草机关文稿是否也需要那一抹亮色呢?

  没有亮色的文稿,犹如一片灰暗天空

  或许有人会说,机关文稿不就是板着脸孔一本正经的“官样文章”“‘要’字文章”吗?哪里需要什么亮色?又何来的亮色?

  其实不尽然。日常工作中人们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当学习某份重要文件时,开始觉得平淡无奇,但看到后面某处,突然眼睛一亮:啊,写得太好了!太精彩了!于是反复品味、领会,并把它记住。这就是这份文件的亮色所在。

  听领导讲话也是这样。有时人们会这样想:开篇不外乎谈思想认识问题或者分析形势吧,这些话不知听过多少遍啦!但又不得不耐着性子听下去。听着听着,突然精神一振:啊,对对对,是这个道理!是这么回事!领导讲得太好了,太有才了!于是激动、振奋,甚至有热血沸腾热泪盈眶那种感觉。这就是这篇讲话的亮色所在。

  何谓亮色?就是那些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的神来之笔、精彩之言。业内之士称之为“出彩”,和亮色是同一个意思。它们或是一条富有创意的科学思路,或是一个不入流俗的新颖观点,或是一个振聋发聩的精辟论断,或是一段富有文采和哲理的格言佳句,或是一段激情澎湃气壮山河的抒情语言。说通俗点儿,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写一篇大材料,总要有几句能够让人记得住的话”。是的,无论我们责任心多强、写作水平多高,也不可能让每句话都让人记得住,但只要有那么几句话或一段话能让人感兴趣、记得住,就算相当不错了,我们的心血就没有白费。它们如同诗歌中的诗眼、乐曲中的华彩乐句,一下子就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人们的情绪调动起来,进而使整篇文稿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我们搞写作的人对此反应更为敏感,有时还会产生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理:我为什么没这水平呢?本来想到这层意思了,就差一层纸没有捅破,结果让人家出彩了!

  与此相反,有些文稿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吸引人、打动人的地方,让人看得头晕眼花不知所云,听得不胜其烦昏昏欲睡,这就是由于缺乏亮色所致。正如有人所议论的“某某领导讲话水平真高呀,可惜听了整整一上午,没听清他究竟讲了些什么!”或者说“这份文件写得好是好,就是没几句能让人记到骨子里的话!”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机关文稿都需要这种亮色。比如某些法定公文,它只需把有关事项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清楚就行。而某些体量较大、分量较重的文稿,如决策部署性文件、调研报告、领导讲话、经验交流材料等,则离不开这种亮色。同时还要明确,即使是这类文稿,也不可能要求它们通篇都是亮色、字字句句都打动人心,实际上这也是难以做到的。动人春色不须多,只要有那么一个或几个地方出彩,就能使整篇稿子“亮”起来。

  但问题是,这亮色从何而来呢?

  亮色,千呼万唤始出来

  我自己当秘书时就常常为此而苦恼。经过几年的学习磨炼,慢慢摸清了写作套路和规律,各种类型的稿子基本能够应付了,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不满意,就差那么“一灶火”。怎么办呢?自己不甘满足争强好胜,又死爱面子不愿求人,于是经常为此而冥思苦想,有时半夜里还突然爬起来想呀改呀,当时觉得可以了,第二天一看又觉得不行,弄得家人还以为我“爬格子”爬出神经病来了。

  那一次,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市委书记的讲话稿由我执笔起草。初稿写完了,书记说再改改;改了一遍交上去,书记又说再改改;又改了一遍交上去,书记还说再改改。这可把我难住了,心里知道这稿子好像还缺点什么,但突破点在哪儿呢?正一筹莫展之际,书记把我叫去他办公室,指着那份稿子说,你这稿子从谋篇布局到语言文字几乎挑不出任何毛病,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整治市容市貌、改造破损道路、治理环境污染以及措施方法等等也都写得很明确、很全面,从一般要求来说应该是写得相当不错了;但从严格要求看,还缺少点深度和力度。我知道这下点准我的“穴”了,赶紧请求明示。书记把稿子推到我面前,说:“我加了一段话,你看这样行吗?”我一看,他写的是“各级党政组织和各级干部务必十分明确: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是一场提升城市形象的攻坚战,也是一场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攻坚战。清扫街道垃圾,更要清扫不讲文明、不顾大局的思想垃圾;清除占道经营障碍,更要清除不讲公德、不守法纪的道德障碍;整治环境污染,更要整治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的精神污染。否则,创建文明城市就难以取得成功,即使成功了,也难以长久保持。”看完我不由拍案惊呼:绝了!这不正是我苦苦寻求而不得的点睛之笔吗?寥寥数语就使稿子有了高度、有了新意和亮色,书记看问题到底不一般啊!

  可能是“爬格子”带来的职业病吧,直到数年后走上领导岗位,我对自己的讲话稿和主持起草的文件有没有“亮色”,仍然特别在乎。比如有一回,秘书班子为我起草了一篇在年轻干部任职培训班上的讲话,看上去还行,加强学习、谦虚谨慎、勤奋工作、廉洁自律等等该讲的话都写到了,只是觉得平淡、一般化,没点儿“亮色”。退回去改了一遍,还是不行。我只好自己提炼了一段话:“作为年轻干部,必须时刻牢记,职位,只是脚下的台阶,而不是真正的高度,真正的高度是丰富的知识和胜任本职的能力;荣耀,只是照在脸上的阳光,而不是真正的底色,真正的底色是坚守初心、永不忘本,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话不多,意思也很浅显明白,但给年轻干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一次是在抗洪救灾总结表彰会上,讲话稿本来已经定稿了,也是觉得缺少几句“惊人之语”。想着想着,脑子里突然冒出两句:“没有灾难的时候是最容易麻木的时候,麻木的时候是最容易滋生灾难的时候。”会后大家都认为这两句话很有哲理,很有警示意义,一听就记住了。

  亮色,想说爱你不容易!她就像躲藏于平淡文字后面的绝色美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甚至千呼万唤还不肯出来,矜持、高傲得很呢!

  心中有亮点,笔下才能出亮色

  其实,和当年的我一样,绝大多数文秘人员都有对于亮色的爱好和追求,关键是如何得到她。一些年轻同志问:其中有什么诀窍吗?怎样才能掌握这种诀窍?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我只能说,稿子有没有亮色,首先取决于心中有没有亮点。这“亮点”除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以外,以下几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不甘平庸的自我“苛求”精神。这就是不满足现状、不迁就自己,强逼自己不断向高质量、高水平迈进的较真劲,是一股“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倔犟劲。大家知道,对于已经入门上路的文秘人员来说,其写作能力面临着从“过得去”到“过得硬”的艰难跃升。如果停留和满足于“过得去”,那就不可能达到“过得硬”,当然也相对轻松舒服一些;反之,只有不停留、不满足于“过得去”,才有可能达到“过得硬”,当然也会把自己搞得很苦很累。但两相比较,谁能得到那“一抹亮色”呢?当然不言自明了。

  ——对灵感的敏锐捕捉能力。灵感,即瞬间产生的富有创意的突发性思维状态,通常文艺创作和科研活动才需要它,难道机关文稿写作也需要它吗?我认为是需要的。不过这种灵感不是来自关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而是来自对实践的认知和对相关知识经验的感悟与积累。比如,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某个典型事例或某种鲜活经验,会听到领导在日常交谈和会议即兴讲话中表达的某种独到见解或个性化精彩语言,还会了解到大量生动的群众语言和各界人士提出的“金点子”,当我们因之而受到触动、启发,脑子里有“灵光一闪”那种感觉时,就应立即把它们捕捉住并记下来,这或许就会成为写作灵感的爆发点,进而成为文稿亮色的源泉。怕的只是无所用心、麻木迟钝,那只会与灵感失之交臂。

  ——多角度观察事物和表达见解的灵活方法。角度,即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多角度,即从不同的出发点观察事物。这不仅是把握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需要的,也是打造文稿亮色所需要的。如同某一现实问题可以有多个解决方案一样,写作中的观点和语言表达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我们常常为文稿缺乏新意所苦,而新意往往与亮色同在,没有新意也就没有亮色,这就是由于固守某一角度、某种模式所致,从而容易陷入重复和照抄照搬的泥潭。事实上,重复和照搬照抄正是扼杀文稿亮色的罪魁祸首。

  需要强调的是,片面寻求所谓诀窍是无济于事的,一味追求文字的新奇吸睛也是不可取的,内心的学养、智慧和不懈的坚持才是获取那“一抹亮色”的根本所在。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把内心点亮,就会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亮色,就会带着微笑翩然而至。

  但愿,有更多的文稿“亮”起来,照亮我们艰苦的写作,也照亮它所推动的每一项事业。

继续阅读:第二章:功夫在诗外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磨砺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