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大夫,宋老娘一直骂个不停,这点钱花的跟要她命似的,简清清被骂得闭上了眼睛,恨不得堵上耳朵。
“又懒又馋又败家,赔钱货。”宋老娘的声音一直在耳边萦绕。
三个孩子怯生生地站在一旁,看着娘亲被辱骂,不敢回声。
等奶奶走了,宋大牛才上前,看着娘亲紧闭的双眼,苍白的脸,吓得不知道该说什么。
宋大琴,“哥,娘亲是要死了吗?”
宋大牛,“是饿昏的,奶奶舍不得买吃的。”
宋小堡在那里呜呜地哭,“娘亲不要死,不要死,我要娘亲活着。”
简清清没法休息,只好把三个孩子揽在怀里,轻声安抚。
“娘亲没有事,死不了,明天跟你们一块下地干活,大牛,你扶着娘亲去,好不好?”
宋大牛抹抹眼泪,“好的,娘亲。”
几个孩子看娘亲能说话了,这才放心,大牛让弟弟妹妹小声点,不要打扰娘亲休息。
三个孩子去了屋外,找伯伯的几个孩子玩去了。
简清清自己在屋里躺着,感觉一阵悲哀,自己几世荣华富贵,难道这世注定要当一个穷人?不单单穷,还有可能饿死在这里。
不甘心,绝对不甘心,她现在看明白了,没有系统的支撑,她真的屁也不是。
现在的事情,耽误之急是怎样能好好活下去,偷鸡蛋不是个长久之计,那………
宋老三是现役军人,每个月的津贴都给了宋老娘,一个月是十块钱,这一年就是一百二十块钱,他当兵能有五六年了,给他老娘的钱能有五六百块钱了。
按照宋老娘的花钱方法,她手里应该还有存款在五百元以上,因为,还有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工分也都交给她了。
这么说来,老太太手里最少在六百元以上,这在六十年代,可是一次笔巨款啊。
现在的大米才0.13元一斤,鸡蛋0.06元一个,豆腐0.2元一大块(相当于现在的二块),猪肉0.5元一斤,羊肉0.18一斤,土豆0.03元一斤。
十块钱的津贴,一家人能吃的好好的,偏偏宋老娘连一块钱都舍不得拿出来。
简清清又一个念头在脑子里闪过,既然这钱你舍不得拿出来花,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偷,对了,就是偷钱,偷婆婆的钱,实际也是她自家的钱。那不叫偷,就叫拿回来好了。
她看了,老太太有一个抽屉一直上锁,钥匙不离身,估计那里面就是现金。
因为这个时代银行网点特别少,只有镇上有一家银行,好像是什么合作社,这个时代没有几家有剩余的钱拿去存,老太太更不可能跑到镇上去存款。
所以,简清清判断老太太的钱,就在这个抽屉里面。
靠她一个人的力量,是没办法偷到钱的,即便她能溜到老太太房里,撬锁的时候那么大动静,难免会把人都招来。
想来想去,她还是决定跟宋老大和送老二两家联合起来,这样成功的概率大一些。
这几天饭桌上还是一点荤腥都没有,除了简清清晕倒那天吃了一碗面条外,一切照旧。
宋老娘还是把钱攥得紧紧的,不落下一滴油水。
宋老大家里三男两女一共五个孩子,宋老二家也是三男两女五个孩子,这十个孩子有大有小。
大的都十五岁了,来年就可以娶媳妇了,小的还在吃奶。
宋老娘可真是一碗水端平,没有像别的穿书里写的那样,偷偷给这个钱,偷偷给那个钱,她谁也不给,孙子孙女饿死活该,跟她没关系。
简清清真是服了这个老太太,自私到没有朋友。哪个孙辈都烦她,背后都骂她是铁公鸡。
她也挺佩服大嫂和二嫂家,就是这么个老太太,大家都是在私底下嘀咕几句牢骚话,没有敢提出来异议的。
是时候该给他们洗洗脑了,自古农民起义就是饿急眼了才拿起武器,才知道反抗。
简清清就挑选几个兄弟妯娌都在地里干活完事休息的时候,给他们洗洗脑。
先说每个月宋老三的津贴,“大嫂,老三的部队津贴每个月都是多少钱啊?”
大嫂,“每个月不都是十块钱吗?”
简清清,“那这钱我怎么没花到呢?都去了哪里呢?”
二嫂,“弟妹,你又糊涂了吗?每个月的津贴不都给娘了吗?”
简清清,“那娘怎么不拿出来补贴我们呢?我这饿的都快死了。”
宋老大,“那钱娘是自己攒着养老钱,不让我们惦记。”
简清清,“养老钱?多少钱能养老啊?”
宋老二,“听说得百八十块的,要不得病了没钱医治。”
简清清,“百八十块?她一个月得十块钱,还有你们的工分钱,一年就是一百五十多块钱,平日里她连一块钱都舍不得拿出来,都是攒着,一年一百五十多块,老三参军五年了,她手里能有七八百块钱了。”
“七八百块?”大哥、二哥、大嫂、二嫂同时瞪大了眼睛。
“弟妹,你可不要胡说啊。”大嫂先发话了。
大哥也说,“能有那么多钱吗?”
二哥,“好像应该是七百多这个数,有一次我去她房里,她正自言自语叨咕着七百九十块钱了,我还以为她说的是别的什么,那次印象特别深。”
二嫂,“七百九十块,我的妈呀,我们是富人了,还过着吃不饱饭的日子。”
看到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些钱,简清清示意他们小声一点,不要让外人听到。
毕竟这是家族内部的事情,外人知道了,今天这个来借钱,明天那个来借钱,就不好处理了。
大家都能理解,压低了声音,大哥低声说。
“今天晚上,大家都集中去老太太房间里,跟老太太说说这个事情。”
简清清心说,老太太才不怕你们跟她说呢,她一句没钱就能打发了大家。
她又拿出了一个基本的分配方案,就是这十块钱,她拿三块,其余两家拿两块,剩下三块给老太太存着。
大家都没意见,因为钱是老三赚得,老三家应该多分一点。
再有,以后不吃大锅饭了,各家吃各家的,省得老太太说她亏了。
“同意。”老大家。
“同意。”老二家。
吃完晚饭后,几个孩子都去玩了,大嫂和二嫂先去了老太太房里闲聊。
不一会儿功夫,宋老大和宋老二,简清清都到了。
宋老娘纳闷,今天怎么都过来了,“你们不是有什么急事要说吧?”
宋老大,“娘,我们呢,有点事想跟您商量一下。”
宋老娘一看形势不对,立刻警惕起来,“我没有钱,不用跟我商量,大孙子的婚事我不管。”
大嫂一听说这话,当时就不乐意了,“那可是您的亲孙子啊,您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
宋老娘,“你们是亲爹亲妈,你们怎么不管。”
宋老大和媳妇今年都是三十二岁,大儿子今年十五岁了,到了说亲的年龄。
宋老大,“娘,您这话说的,我们赚的钱不都是你收起来了吗?”
宋老娘,“我才收起来多少?就是一个零头,留着我养老用的。”
宋老二一看,这老娘拿了钱就不认账,有点心寒啊,“娘,我们一年到头,就赚了工分,不都是你去生产队领回家的吗?”
二嫂,“娘,除了工分,我们也没有别的进项啊?”
简清清,“娘,老三的津贴您不是要给我们三家分分吗?拿出来分吧。”
简清清这句话不啻于一声惊雷在宋老娘耳边炸响,什么?分钱?
“反了,你们一个个的都反了,老头子,你快回来。”宋老娘跑向院子外面去找老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