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判断捆绑:“你学心理学的啊,那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阮琦2025-11-10 11:342,133

  “你学心理学的啊,那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几乎每个心理学出身的人,在社交场合都遇到过这样的提问,并且多多少少会觉得有些尴尬,我自己也不例外。

  我在知乎上搜索这个问题的回答,大部分非心理学人士都试图做搞笑回复(因为不涉及自己的面子),比如“你在想我怎么回答你”或者“你在想我一定想不到你在想什么”。但这其实属于很愚蠢的回复,为了抖机灵只顾自嗨,让对面的人听完一脸蒙。

  而大部分心理学人士的回应都怀着满满的防御心:“我猜不出你在想什么,心理学不教这个。”(我倒不认为在现实中他们敢于如此直白地表达。)

  只有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的一段论述相对靠谱:

  “很多没学过心理学的人,第一次碰到心理学家,总是爱问一个问题,猜猜我在想什么。我经常回答,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我知道75%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碰到心理学家的第一个问题总是这个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我们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个案,研究的不是你的个人心理,我们研究的是大众的心理,研究的是普遍的规律,科学上我们叫大数原则。”

  这个“靠谱”的回复依然符合情商的法则(即对话双方的关系产生的作用):当一个业内权威向你认真地讲述心理学是做什么的时候,这个行为本身就在传递一种不可忽视的友好态度;但一个普通心理学人士在社交场合做科普,就有可能是不自量力了。

  但是直到最近我才突然想通,其实这是一道情商题。意识到了这一点,似乎才找到了正确的回应方向。

  被问者之所以感觉尴尬,是因为提问包含了两个判断:

  a.心理学应该知道别人想什么。

  b.作为一个学过心理学的人,你应该有这个能力。

  我以前说过,随意评价(判断)是聊天的四大杀手之一,而“你学心理学的啊,那知道我在想什么吗”,一句话里包含了两个隐藏判断,并且两个判断之间还有因果关系,我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判断捆绑”。这算是最让人不好接的说话方式了。

  这是因为,你否认判断b,就相当于承认了判断a。

  你回答“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感觉就是承认了“心理学应该知道别人想什么”。

  你否认判断a,则又像是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

  你回答“你误会了,心理学不是这样的”,对方心里多半会“呵呵,是你自己没学好吧”。

  你a、b两点都否认,就更像个气急败坏的防御者。

  你回答“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这也不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完了,这天没法聊下去了,你成了话题终结者。

  那么到底该如何应对呢?

  还是把问题先还原成一道情商题。

  所谓情商题,就是回应不仅要考虑问题本身,也要考虑提问者的动机和状态以及对话双方的关系。

  情商题最极端的情况是,只看对话双方的关系,而完全不顾问题本身的客观性。当然,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没必要为了搞关系就去颠倒黑白,保持人和事的平衡才是高情商的表现。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你学心理学的啊,那知道我在想什么吗”这个对话情景。

  通常来说,提问题的人想表达以下两点:

  1.觉得心理学挺神秘。

  2.表示友好,在积极地使用他自认为可以打开话题的方式跟你聊天。

  其中,第二点比第一点所占比重要大得多。通俗些讲,人家就是想跟你套个近乎,并没打算去了解心理学是什么。如果他对心理学真有那么大兴趣,也不至于这么无知了。

  所以在这个真实社交场合,你要是一本正经地介绍起你的专业,顺便还生硬地否定了人家的判断,那么错的就是你而不是对方了。并且如果你还是个心理学科班出身的,那就更不应该了。你的错误不是猜不出对方想什么,而是不能把握对方的情绪和态度,而把握他人的情绪和态度恰恰是一个学过心理学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那么对方的情绪和态度是什么呢?

  ——快乐开心,想表达友好,想跟你交流。

  所以,正确的回答标准应该是——响应了对方的情绪和态度的同时,再把客观事实委婉地告诉对方。

  那么如何同时做好这两点呢?

  ——方法就是建立夸张的新条件。

  回应的逻辑是这样:

  你不是问我有没有某种能力吗?我不直接声明我没有这个能力,而是说:“是的,你说的这种能力我有,不过是在某个特殊的条件下,这个条件特殊到你一听就知道其实是不存在的。”

  如此回答,只要对方有正常情商和智商,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了,并且完全不会破坏对话的良好气氛。

  例如:

  对方:“你是学心理学的啊,那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我:“绝对能把你看个底朝天,不过别害怕,我的水晶球今天放在家里了,所以不如你现在就坦白从宽吧,哈哈……”

  掌握了这个方法,还可以应对生活中其他“判断捆绑”的对话。

  比如:“你就别再跟他较真了~”

  这句话包含的捆绑判断是:

  a.你已经跟他较真了。

  b.你还要继续跟他较真。

  而事实上你根本就没在乎过这件事。

  如果你回答:“好好好,我不较真了”,这就好像承认自己较过真。

  如果你回答:“我根本就没较真”,又显得你内心还没放弃较真。

  所以这样的对话经常让我们陷入郁闷状态,而解决之道就是:承认结果+新条件(这里不需要夸张条件,因为较真这件事真的有可能发生)。

  例如:

  ——“你就别再跟他较真了。”

  ——“放心,只要他没欺负到你头上,我就不会跟他较真。”

  所有这些思维方式的背后都需要自信心态作为支持。很多时候,当我们感到被误解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去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忘了去关注对方的动机和状态。同理,当我们为了避免尴尬而急不可耐地否认结论时,却忽略了转换前提条件其实可以更好地达到目的。

  一个“好的回复”,不仅仅是耍嘴皮抖机灵,而是让接下来的交流有更自由和更广阔的空间。

  

继续阅读:4、遇到聊不来的人怎么办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魔鬼沟通学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