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省级卫视暑期档“四大名著”(《西游记》《还珠格格》《亮剑》《新白娘子传奇》)两个组别的双料冠军,《西游记》经受住了《红楼梦》和《还珠格格》的双重挑战,堪称经典文学和暑期卫视的跨界总霸主。近年来,许多人从《西游记》中发掘出不少讽喻官场、职场现实的内涵,力图带我们认识到这绝不仅仅是一部少儿读物。许多内幕揭开,令人冷汗涔涔,大呼过瘾。事实上,官场讽喻也只是《西游记》的多重内涵之一,其实《西游记》是用密码写作的,如果我们将其解锁为明码,还将发现一个更加宏大的世界。
1参透《西游记》的九重密码
为什么《西游记》这么成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认识到它深邃的层层内涵,而不仅仅停留在有了金箍棒和筋斗云怎样扮英雄的幻想中。我认为读《西游记》至少要参透九重密码。
1.1老少咸宜的精彩神魔打斗
作为一部名著,首先要在观赏性层面立得住脚。我从未遇到过哪怕一个人不认可《西游记》的观赏性一是的,没有,一个都没有一包括文盲一除非有人连文盲都不如。古往今来没有哪部文艺作品的读者群能够覆盖全人类一除了《西游记》一我甚至相信还可以覆盖神、仙、佛、鬼、妖类。尽管这是最肤浅的一个层次,是把密码当明码看,但不夸张地说,仅凭这个层次,《西游记》便己无愧于人类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份瑰宝。
1.2个人战胜组织的英雄史诗
少年!你可曾为一人一棒(确切地说是一猴一棒)大闹天宫的壮举忘情喝彩?你可曾被自封“齐天大圣”的通天豪情点燃心中的烈焰?你可曾被力敌十万天兵、满天神佛的斗争精神感动得泪流满面?你可曾被86版电视连续剧里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被吓得钻桌子的狼狈神情逗得开怀大笑?三界六道四大部洲还有比这更恢弘壮丽的个人英雄史诗吗!现实中,个人在组织面前是渺小的,更遑论国家,但超级英雄却往往上演着铜头铁臂对抗政权组织的好戏,而我们的英雄孙悟空却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天庭!超人、绿巨人、金刚狼、神奇女侠不得不甘拜下风。
1.3百折不挠的励志故事
我们小学都学过一个寓言:《猴子掰玉米》,寓意缺乏定力、见异思迁之人终无所成。然而《西游记》却是一只猴子坚定执着,终成正果的故事。还有原本弱小怯懦的唐僧、原本贪吃好色的猪八戒、原本犯过大错的沙和尚以及原本不怎么样的白龙马,他们都经受住了重重考验,修成正果。其实,最是百折不饶的还并非这几位:唐僧是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蝉子转世,历经十世修行,而教孙悟空武艺的须菩提祖师门下弟子辈分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都排在第十辈。沙悟净说他在流沙河吃了九个取经人,那么唐僧就是第十个。十、十、十,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如来佛祖更加令人惊叹的执着。
1.4深邃神秘的修仙哲理
这毕竟是一部以神仙妖魔为表象的小说,人物、法器、数字无不充斥着带有宗教暗示的神秘色彩,使得全书更显深邃神秘而富有哲理,说穿了就是装逼成功。比如师徒五人(含白龙马)分别代表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一路上遇到的妖魔也是以五行相生的顺序出场,解决他们的办法也必须用相克的属性。书中出现的数字,比如金箍棒重13500斤,花果山有妖猴47000名,取经走了14年(5048天,一藏之数),其实都是炼丹术中的一些参数。一条取经路,引婴儿、斩三尸、炼内丹、脱外胎、去金公、存木母、逐心猿、收意马、肝火灭、肾水枯……细看目录,无外乎丹炉里一道提炼程序。不少人纠结于《西游记》到底是弘扬佛法还是道法,更有人提出其实是在弘扬王阳明的心学。
1.5讽喻现实的官场小说
应该说《西游记》的本质毕竟是一部官场讽喻小说,很多人发现一个规律:没背景的妖怪一棒打死(比如白骨精、老虎精等野妖怪);有背景的(比如神仙的坐骑、童子)即便作恶多端,主人赶来一句话就带回去,啥事儿没有。这就是官场的现实。
官场法则的本质本来非常简单一利益分配,但往往又要披上掩盖本质的外衣,反而常表现得极不合理。比如《西游记》中很多人明明会飞,为什么要让唐僧慢吞吞地走十四年去取经?孙悟空大闹天宫时那么厉害,神仙都被打成缩头乌龟,为什么取经时反而连他们的童子、坐骑都奈何不了?
这些都算浅层次的疑问了,更深的还有:谁都知道猴子偷桃,玉帝为什么偏偏让一只猴去管蟠桃园?红孩儿只是一个妖怪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嚣张?关键是他极其嚣张地侮辱完了观音这么大领导,领导还忍气吞声地给了他不错的职位?相反青牛精的金刚镯那么厉害,什么兵器都能收,连如来的金丹砂也照收不误,但他只收兵器不伤人,太上老君一来他又立即伏法,怎么就这么有教养呢?须菩提祖师到底是谁,他为何莫名消失了?为什么玉帝要求凤仙郡拜佛才给下雨?小雷音寺黄眉老怪为何胆敢冒充佛祖?三个犀牛精为何敢在灵山脚下冒充佛爷享受香油,还持续了上千年……《西游记》留下了太多疑惑,其实只要以官场法则
来解开密码,很多问题就豁然开朗,只要您看穿他们的神性,理解他们的人性。
1.6明朝皇帝扶植私臣对抗公权
如果能把《西游记》扎扎实实地放在成书的明中后期时代背景下再来看,我们不难将书中隐喻和史实对应起来。
大闹天宫时,如来曾向孙悟空宣传玉帝的修炼年限:“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1750,这就是作者留给我们的第一个密码。如果我们把玉帝看作人间的皇帝,用再把“劫”这样的神仙数字换成现实中常用的年。皇帝,1750年,这不难算。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创立皇帝制度,历过1750年,来到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出版的世德堂本《西游记》讽喻的现实故事大多正是由嘉靖初年徐徐展开。
《西游记》的主线当然就是西天取经这个项目,其本质是佛教东扩,通过将大乘三藏真经传播到东土,抢了不少道家的香火。这显然影射了明朝皇帝(玉皇大帝)有意扶植内朝私臣(佛教),来对抗过于强大的外朝文官(道教)的政治手腕。
扶植一派,打压一派,这是政治博弈中最常见的手腕。道教神仙几乎垄断了天庭的清要职位,却不怎么听玉帝的话,所以玉帝扶植佛教集团,平抑一下道教。
我知道您在疑惑什么:玉帝这么厉害?
其实您误会了,这不是厉害,恰是窝囊。误会的根源恐怕就在于对玉帝、如来、太上老君这些角色的定位失误。很显然,玉皇大帝暗喻明朝皇帝,甚至可以具体到明世宗(朱厚熘,年号嘉靖,以下称“嘉靖帝”)。皇帝还要耍这些手段,您说这是厉害还是窝囊?
很多人将如来佛祖置于一个高于玉帝的地位,或者退一步认为佛教集团是独立于玉帝的道教集团之外的一个平行势力。必须指出,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西游记》讲的就是一个朝廷内部的官场,而不是国际关系与贸易。事实上,玉帝根本不是一个道教神祇。在任何道教理论中,最高神祇都是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根本没有什么“玉皇大帝”。至于说什么玉帝是道教四帝(其实道家更常用的称谓是“四御”)之一,位于三清之下,就更是谬以千里。还人说玉帝最初是道教“六帝”之一,后来巧妙地将六帝变四帝,自己“脱臣为君”,翻到了三清之上,所以才有《西游记》中的一系列斗法。此说颇
得宫斗阴谋大戏之精髓,但《西游记》绝无此说,请不要脱离原著,臆造概念。
所谓玉皇大帝只是一种朴素的中国民间神话,是以中国皇帝为原型构建的一个人格化神祇,不属于任何宗教。那既然是皇帝,请问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有高于或平行于皇帝的角色吗?千万别说什么行政长官之上还有宗教长老、意识形态领袖,这是中国明代文官写的官场小说,不是《三藏真经》,更不是《西方宗教神话通俗演义》。相反,如来是明确在天庭有公职的,在“三清、四帝、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这个序列中高居“五老”之一,号“西方佛老”,仅次于三清四帝,佛教另一位大佬南海观音也是五老之一。这很明确地将佛道神仙以及一些散仙同列于玉帝的臣子行列,君臣关系非常清晰。《西游记》的设定其实完全是明代朝廷(含后宫)架构的映射。
玉帝是整个宇宙的皇帝,天庭是他管理宇宙的行政体系。道教是天庭最强势的一个政治派系,几乎垄断了天庭所有要职。佛教是一个公职方面相对弱势的政治派系,只有如来、观音等寥寥数人象征性地在天庭占个五老虚衔,但和玉帝私人关系更亲昵。这就相当于明朝皇帝是国家君主,朝廷是管理国家的行政体系,文官(科举进士)几乎垄断了朝廷所有清要职位,皇亲国戚、太监、宫妃、锦衣卫等私臣和皇帝私人关系更亲昵,但很难获得清要公职,只象征性地有寥寥数人挂几个四、五品的虚衔。搞清了这个定位,就不难看穿《西游记》所写西天取经这个大工程的本质是在讽刺某些皇帝扶植私臣对抗政府公权的龌龊行为。
也许您一时还难以接受,因为自《西游记》出版以来一确切地说是1986年六小龄童主演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以来,您一直认为佛教是很正面、很光辉的形象,怎么突然和历史上不那么正面的弄权内臣扯上关系了呢?更可怕的是最后佛教赢了呀,赢了的怎么可能是坏人!您可能真的得放下某些惯性思维,用更客观的心态和我一起来看看这本明朝官场笔记。当然,玉帝、道家、佛教都找到了现实对应角色,那我们的主角孙悟空呢?
1.7作者李春芳的一生仕途写照
作者李春芳!李春芳是谁?每学期语文考试前我们都背过一条文学常识:《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呀!我理解您的惊讶,但我确实很容易将孙悟空对应上明史中的青词宰相李春芳,而且我更容易找到一大堆证据证明作者就算不是李春芳也绝不是胡适牵强附会考证出来的这位吴承恩——一位仅仅在旧版地方志中出现过的县衙小吏。而孙悟空的成长奋斗史太符合李春芳的官场轨迹了:学得通天本领(高中状元)一受封齐天大圣(入直翰林院)一参加玉帝的取经工程(以青词向嘉靖帝邀宠)一投靠佛教(投效内朝)一果正金身(当上宰相,但被蔑称为“青词宰相”)。至于形形色色的神仙妖魔,无非是他在这条路上所见所闻的内宫外朝官场人物而己。
通俗点说,《西游记》就是李春芳版《官场现形记》。
1.8明中后期人类社会形态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比净坛使者的饭量还大!
官场政治是社会形态的集中体现,一部经典的官场小说,不能仅限于阴谋诡计、勾心斗角,还要勾画出一个时代的社会形态特征,市面上的快餐阅读很少能达到这个水准,所以唯有《西游记》堪称经典。明朝是中国特色封建社会演进至高度成熟,并与西方思潮激烈碰撞的大时代,李春芳作为明中后期一位勘破红尘的宰相,自有无限感慨。
作为一部以个人奋斗为线索的官场小说,其映射的官场用人机制自然是核心问题,《西游记》通过道教和佛教不同的成仙法则来体现这个问题的剧烈冲突。《西游记》反复提及道家成仙的正统法则——“金丹大道”。此语源自东晋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葛洪的《抱朴子》:“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有版本作“我命由我不由天”)意思是人的命运在于自我修炼,而非上天恩赐。历代道家不断丰富、完善、发展这个观点,本质上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在本土宗教思想领域的反映。很多道观里的对联写道:“举念邪奸,任尔烧香无益;诚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表明中国人认为,要获得人生的成就(主要指当官)应有一个客观标准,通过自身努力去达到这个标准而不是向权贵祈求恩赐。这个标准的具体形式就是越来越客观严格的科举考官制度,中国人只要勤学苦读,考上什么功名相应地就能当什么官,无须向任何人祈求。
但道教可以说是人类宗教的一个异类,包括佛教在内的绝大多数宗教都宣扬神明完全掌控了所有人的命运,所以人们获得美好命途的方法是卖力地献媚于神明,祈求恩赐。取经团最终果证灵山,如来口封取经团成员为佛、菩萨,完全由他一口说了算,净坛使者不服,但哪里说得过他?至于那些自我修行的,虽然道行比取经团(尤其是唐僧)不知高了多少倍,但无缘见得佛面,又到哪里去找菩萨来当,只能在凡间当妖怪。
除了用人机制,中华文明演进至明,科层制、法制化、中央集权制都愈发成熟,全社会人身依附关系解体,中国特色封建社会臻于完善,但也产生了很多新问题。站在顶端的李春芳俯瞰芸芸众生,纵览历史长河,将无限感慨都融入了这部虚诞表象的神魔小说。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这绝对不是一个秀才学历的县吏能达到的境界。
1.9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言
作者以现实之外的神话小说形式,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发展趋势做出了一个重大预言。
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士大夫必须代表全天下最普遍的公义,绝不容许公然结党营私,作为天下共主的皇帝,更要秉公管制好这些人。然而晚明“阉党”“东林党”“齐党”“楚党”“浙党”粉墨登场,朝廷中明确代表某派私利的利益集团崭露头角。这些利益集团不能明说自己代表某个集团的私利,须得披着为国为民的外衣,掩盖为某集团谋私的真实目的,这就需要将自己吹得天花乱坠,甚至将自我吹嘘形成一套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才能骗到善良的百姓来信仰自己。《西游记》名为取经,实则多次讥讽这经的虚伪无用,根本不能救苦救难,唯一作用只是骗取无知的百姓落入自家利益盘子而己。
皇帝按理说很不喜欢有政治集团来威胁皇位,至少应该抑制,但晚明皇帝为了扩充私权,不惜扶植某些集团,自以为可借此形成各个集团的相对均势,自己居中协调,让大家都争相来巴结自己。如此玩火必然只能葬送江山,到最后各派势力斗争不息,皇帝也无法协调,终致亡国亡天下。
《西游记》中的道家、佛教、地仙、散仙、龙族、凡人都是或明或暗的政治派系,他们在玉帝的默许甚至暗示下明争暗斗,李春芳正是以此作出了一个重大预言一他身后将会出现一种新的政治形态:利益集团不再羞羞答答,而将以正式的组织形式登上政治舞台,以类似“传经”的形式推广包装自己的学说,骗取人民跌入自己的利益盘子。而皇帝,甚至朝廷,尽管名义上的地位更加巩固,但实权也更虚化,只能成为各个集团争权夺利的平台。当然,李春芳没有预料到历史进程会被清军入关这个偶然事件打断,但他己经无愧为一位伟大的儒学家、思想家、公共管理学家,一位优秀的公务员、行政事务操作员,他更看透了万卷青史,勘破了万丈红尘,将自己拔出了历史的长河,所以才能用俯瞰天下的视角一览无余。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可喜的是,《西游记》的内涵越来越为世人所知。早在上世纪初,胡适、鲁迅等人就提出《西游记》影射了现实官场,孙悟空则被考据成了一位大无畏的“反帝反封建斗士”,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这些“封建统治者”被孙斗士打得狼狈不堪,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虚伪、软弱、怯懦,热情讴歌了斗士的伟大革命情怀!而取经路上妖魔成群,师徒四人不畏艰险,铲妖除魔,最终取得真经,更是热情讴歌了劳动人民坚贞不屈的革命斗志。当然,最著名的论断还是妖怪的结局一没背景的一棍子打死,有背景的老板带回去,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场的阴暗本质。
2009年,吴闲云出版的《煮酒探西游》可谓现代“西学”的一个里程碑。吴大师摆脱了长期以来中小学教科书文学常识部分对《西游记》的模块式解读,更摆脱了86版电视剧和各路影视作品的强化印象。尤其是他揭穿了红孩儿实为太上老君私生子的内情,开启了以官场法则解读《西游记》的新思潮。在此,我们应该对吴大师致以崇高的敬意!之后,又涌现了不少类似作品,比如六铃使者的《揭秘取经门》、英熊北游的《天庭内幕》、赫克托耳的《七大圣全传》、叶之秋的《勘破西游》等都可谓是“西学”的发展。我赞同吴闲云的一个论断:不久的将来,“西学”将会成为比“红学”更显赫的学问。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股“西学”潮尚有一个瓶颈一分析者往往己经拥有了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但尚欠缺较强的明史基础。刘乃达提出解读《西游记》要结合明朝尤其是嘉靖朝的现实历史,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玉帝就是嘉靖帝,太上老君是严嵩,如来是徐阶的新观点,可以说极大地提升了“西学”的史学含量。
3心怀谦逊看西游
也有一些朋友坚持认为《西游记》就是个省级卫视暑期档少儿神话故事,反对从官场政治的角度“过度解读”对于这类分析解读往往只用一句“作者自己都没想到”就轻轻带过。但我认为这恰是一种傲慢的态度,《西游记》的逻辑链条极其严密,只有作者有意写来而我们还没看懂,绝对没有作者无意构筑而机窍自成的。本书不但不是过度解读,相反,就连本书也只能带您窥见《西游记》的门径,其真实内涵还有待您借我的启发继续发掘。
同时,《西游记》虽然暗喻了明朝的现实历史,但它毕竟是小说,不是正史。作者只是将古往今来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作为灵感源泉,而不是用小说去复述这些史实。小说中很多角色情节能在历史上找到大致对应,但绝非精确制导,我们也不要试图将每个细节都在历史上找出精确对应。比如我们说玉皇大帝暗喻了嘉靖帝,其实他身上也不乏成化、隆庆、万历帝的影子。再比如我们说如来佛祖暗喻了明朝太监头子,那具体是刘瑾、冯保还是魏忠贤?太上老君暗喻了明朝宰相,那是严嵩、徐阶还是张居正一抑或是李春芳自己?这个问题不必太过精确化,否则就落入文学欣赏的下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