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捏了捏张皇后的小手,柔声道:“都是朕不好,是朕失言了!”
张皇后忙道:“陛下忙于国事,臣妾不敢有怨言?”
朱高炽笑道:“朕是皇帝不假,可也是个丈夫,答应妻子的话儿没做到,实在不应当!”
“皇上——?“张皇后轻轻唤了声,眼圈微微一红,险些落下眼泪来。
朱高炽轻轻为张皇后擦拭了一下眼角溢出的泪水,柔声道:“好好的干吗哭了,今日朕不理国事,便是来这里对皇后说当年的那个故事,不知皇后可否愿意听朕唠叨。”
“讨厌——?”张皇后白了丈夫一眼轻声骂道。
朱高炽哈哈一笑,也不避讳,将怀里的张皇后往怀里紧了紧道:“这花叫做杜鹃花,传说古蜀国有一位皇帝叫杜宇,与他的皇后恩爱异常,后来他遭奸人所害,凄惨死去,灵魂就化作一只杜鹃鸟,每日在皇后的花园中啼鸣哀嚎,它落下的泪珠是一滴滴红色的鲜血,染红了皇后园中美丽的花朵,所以后人就叫它杜鹃花。”
张皇后认真凝听了片刻,便觉得这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不知不觉的入了谜,见丈夫停了下来,忍不住问道:“后来怎样了?“
朱高炽伸手轻轻在她挺翘的小鼻子上轻轻点了一下,笑道:“你啊,还是那么急?“
张皇后与朱高炽成婚多年,感情一直极好,但朱高炽那是作为世子,有朱棣看着一切都极为规矩,而张皇后出生世家,平日里端庄稳重,两人极少做这些亲昵的动作,如今被丈夫轻轻点了一下鼻子,张皇后俏脸刷的一下红了,嘤咛一声低下头不敢看朱高炽,那模样仿佛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极为可爱。
朱高炽看到大为高兴,哈哈大笑起来。
张皇后更是羞涩不已,斜眼看了一眼四周,见没有太监、宫娥才放下心来,用一双漆黑妩媚的眸子狠狠瞪了一眼越发风流的丈夫,嗔道:“若是被人看到,臣妾日后还怎么见人啊?“
朱高炽看爱妻嗔怒的模样,越发妩媚动人,越发高兴起来,身子轻轻贴了过去,轻声道:“这那里有人了?“
张皇后看了四周没有发现太监,宫娥,胆子也大了些,横了丈夫一眼,嗔道:“还不说故事,怎么拖了那么多年,还想赖账不成,别忘了你现在可是皇帝,皇帝金口一开,那就是圣旨哦?“
朱高炽点了点头道:“知道了,这一次啊,朕一定给皇后说完!”说完借着刚才的故事说了下去:“话说那皇后听到杜鹃鸟的哀鸣,见到那殷红的鲜血,这才明白是丈夫灵魂所化,悲伤之下,日夜哀嚎着‘子归,子归’,终究郁郁而逝,她的灵魂化为火红的杜鹃花开满山野,与那杜鹃鸟相栖相伴,所以,这杜鹃花又叫映山红,这便是杜鹃啼血,子归哀鸣的典故。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今日又见这杜鹃花开,不知那子规鸟,何时能见啊?”
张皇后似乎还沉浸在杜鹃啼血,子归哀鸣的典故中,眼圈红红的,似乎要落下眼泪来,好一会儿才轻轻一叹:“没想到小小的一株杜鹃花,竟有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臣妾都要感动得哭了?”
朱高炽心绪也有影响,伸手轻轻抚摸着爱妻光滑的后背,动情的道:“都是朕不好,惹得你哭了?”
张皇后摇了摇头道:“不怪陛下的,是臣妾不好,一时被故事所感,让陛下见笑了?”
“皇后说哪里话,你我是夫妻,朕岂会笑话你!”朱高炽说着疼爱的将张皇后搂入怀中。
这会儿张皇后也放下了皇后的身份,享受着与丈夫的相处,轻轻倒在丈夫的怀里,望着水池的四周,几朵猩红如血的杜鹃花随风摆动,在这个还十分寒冷的冬天里,显得凄美无比。
张皇后看了许久,轻轻叹了声,扬起小脸问道:“一花一鸟相守相伴、不离不弃,这样的爱情真让人感动!”
朱高炽神色一黯,叹了声道:“这鸟与花终身不弃的爱恋,乃是人世间不朽的传奇!”说完搂了搂怀中爱妻,又道:“朕希望与皇后如这秭归鸟,杜鹃花一般相守相伴、不离不弃,相伴到老——?”
依偎在朱高炽怀里的张皇后轻轻嗯了声,曼妙的娇躯越发往朱高炽的怀里拥了些,好看的凤眼望着丈夫轻声道:“与君意,赠君心,轻解云罗,不问别离肠已断,人约黄昏后,曲闻月明楼,与君离别意,绵绵无绝期,今夜月起湖光映,我便离君一万重!今生付君一城春水,今世,只为君一人倾心……?”
“当!”
“当!”
“当!”
钟声悠扬,从这一刻起,对于大明帝国来说,永乐二十二已经永远的成为了历史,迎接的新年是一个叫洪熙的新年。
但这是对大明,对国家,对朱高炽来说尤为重要的大事,而对扑通百姓来说,这钟声提醒他们过年了,要回家了,所以在外游子这个时候都会千方百计回家去,那些在外忙碌的了一年的长工也会陆续回家去,希望能未来的十几天里与家人一起过年,吃个团圆饭,辞旧迎新!
大年三十,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彭家府上上下下在大小姐的指点下一切做的经验有序,让杨峥大开眼界了一回。
期间,他本想去帮忙,但想到少不了要去见大小姐,气氛不免尴尬,所幸在自己房舍里睡大觉,反正自己在这个世上除了赛大叔之外,也没什么亲人,也不用担心去拜年。
这一睡睡了整整三天,待初三这天过了一大半,太阳要落山了,寒冬的冷风吹拂着房舍四周的树干,四周的炮竹声,以及孩子的嬉闹声停了下来,他才一脸睡意的从床榻上做了起来,稍作穿戴便走出来小屋,在外屋里生了火,煮了茶汤,自己祝了声“新年快乐”才从桌上拿起那封已经放了一日的信笺,信笺上没有落款,但他仍旧猜出了是谁送来的,嘴角不免有一丝笑意:“只是送一封信笺而已,又不是偷情,用不着这么偷偷摸摸的,真是的,大过年的也不知道来安慰安慰我!”
^^^^^^^^^^^^^^^^^^^^^^^^^^^^^^^^^^^^^^^^^^^^^^^^
自嘲了一番,轻轻打开了信笺,一股熟悉的香味从信笺里飘然而出,跟着一行行娟秀的小字映入眼帘,杨峥喝着茶汤默默的诵读了起来。
信笺上简单的说了一些弥勒教的事情,那五千人按照杨峥的指示,已经彻底做了百姓,只是这些过惯了刀口上的人,并不知道如何进行农耕,她身为护法不得不多帮衬点,所以没来看他,表示歉意,信笺的末尾才提了两句小月的话儿,这丫头过得很好,不用牵挂。
不知是因含羞,还是怕自己堂堂的弥勒教护法给一个坏男人写情诗有些丢人,因此信笺的最尾部,用极为细小的文字写了一手诗词来。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杨峥想到了这丫头写这首诗词灯下含羞的模样,又想到她躲避小月的羞涩神情,嘴角不由得向上微微一翘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意。
“这丫头太可爱了——?”杨峥摇了摇头,默默的将这首小令诵读了两遍,直到自己差不多记住了,才去理会这诗词中的寒意,看得出这丫头心中对自己的那一抹淡淡的牵挂和想念,心里不免几分得意,能被堂堂的弥勒教护法记挂在怀,说出去不知还羡慕多少人。
想了一阵,心里多少有些愧疚,他自问不是一个无情的人,甚至有些多情,正是这样,他才愿意与那些一个个姑娘说说话,谈谈天,在他看来在彭家府上对二小姐默默抓抓,和大小姐横眉冷对,偶尔再与嫣儿投个情,实在比那些打打杀杀的日子要舒服的多,这也是他不愿意去战场厮杀的原因。
(星期五了,也是十月十七号了,也就是说这个月又过了一大半,目前的月票还是没长,但与全面的名次相差不大,还请诸位有票票都送下来,你的一票,足以改变战局了,另外现在更新的时间都会在十二点后有一张更新,那些等不及的书友们,可以第二天早上看,最后说一句,求几张票票了!)
——
说四件事
说四件事,第一件从今日起更新,往日每天的中午十二点,晚上七点半,九点半,改成现在的中午十二点,晚上七点半,凌晨十二点正,请诸位注意查收。
至于为什么要改,第三章在凌晨,是因为在小景看来,每天凌晨更新后,那些白天要上班的上班族可以在上班之前十几分,或者半个小时,看到每天的第一章,相对于以往的每天等候到晚上九点半,甚至是十点要便利得多,所以小景决定改了,希望诸位书友们喜欢。
第二件事,就是在447章、448章、449章,写了戒指和其他几件信物,一些书友们说好像没有这个戒指,戒指应应该是现代的,对于这个我说几句。
第一,古代的信物中,很早就有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一说,只是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
《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云溪友议》写韦皋与玉箫相恋,依依惜别时韦皋送给玉箫一枚玉指环,发誓五至七年后来娶玉箫。但后来韦皋违约不至,玉箫绝食而死。再后来韦皋成为西川节度使,知此事后悔恨不已,遂“广修佛像”以赎罪,最后玉箫托生为歌姬,又回到了韦皋的身旁,再续一世的情缘,可以说这里我写戒指并没有错,而这里也足以说明,戒指在很早就出现了。可不是只有现代才有的。
至于第二个信物缠臂金。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苏东坡《寒具》诗虽然是写一种叫馓子的食物,但诗中“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的句子更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见臂钏为古代女性容色增辉的效果。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在她的《恨别》中写道:
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寒馀缠臂金。
别后大拼憔悴损,思情未抵此情深。
在理学禁锢日深的南宋,朱淑真是一位敢于冲破藩篱,热烈追求个人幸福的女子,这首诗表达了她与恋人分别后肝肠欲断的思念,思念使她日渐消瘦,憔悴,以至于缠臂金都松脱了。可惜她到底没有见到她思念的人,因为她爱的人最终选择了逃避,朱淑真只好写下“待封一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幸人。”后抑郁而终。
第三个信物同心结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宋代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词。
唐长孙佐转妻子的诗《答外》写她为给戍边的丈夫做同心结,以倾诉相思和离情:
征人去年戍边水,夜得边书字盈纸。挥刀就烛裁红绮,
结作同心答千里。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
同心再解不心离,离字频看字愁灭。结成一衣和泪封,
封书只在怀袖中。莫如书故字难久,愿学同心长可同。
言为心声,所谓“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结”这个汉字就象是一张“不舍心怀、情用牢结”的网,却网不尽天下痴儿女故事的万一,目睹神伤,这里给诸位说一说。
至于第三件事,说起来挺有意思,我在456章写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写了“武德九年(公元六百二十六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其中很多书友来骂人了,说看了《隋唐演义》,李元吉是李世民的三弟,四弟是李元霸,温和的一些书友只是质问了两句,而一些不温和的干脆骂人,对此我有些无奈。
李渊称帝之前有四个儿子,都是他的发妻窦氏所出: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隋朝大业十年逝世,享年十六),四子李元吉。。
高祖二十二子:窦皇后生建成、太宗皇帝、玄霸、元吉,卫怀王玄霸字大德。幼辩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武德元年,追王及谥,又赠秦州总管、司空。以太宗子泰为宜都王,奉其祀,葬芷阳。泰徙封越,更以宗室西平王琼子保定嗣。薨,无子,国除——《新唐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这里记载了很清楚了,是第四个儿子,所以这里不是我错了,李元吉确确实实的是李渊的第四个儿子,而为什么会出现第三子,一来是《隋唐演义》太多人心,一些没看史书的书友就认定了李元吉是第三子,李元霸是第四子。
很多书友根本不知道李元霸就是李玄霸,清朝整理唐书,避讳康熙玄烨的玄字,改为元。所以在很多书中看到称李元霸是李渊第三子,十六岁岁死至于是不是说唐等及文献中说的那么勇武,多认为虚构,其虚构原形结合了李渊四子李元吉的形象特征及勇武特征,也由第三子被改为了第四子)。
第四件事,就是很多书友问年号的问题,说年号真的是汉武帝独创的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说几句,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年号为中国古代首创,源于周朝的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同执政的共和时代,但其后的周天王们没有延续这一制度。直到西汉的武帝刘彻即位,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公元前140年)。“元”即开始,在汉武帝之前,帝王没有年号,汉武帝开始创建年号,敢于做前人未曾做的事,这种开创精神充分体现在“建元”这个年号上。
《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
但很多人建元年号,并不是汉武帝一开始就定名的,而是有官员为了讨好皇帝,认为“改元宜应天瑞,当用瑞命纪元,选取名号”,在武帝元鼎三年时新作出来,再往前追加所定的。但是更多人还是认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而一些人考证认为发现的一些文物上有元鼎之前年号的铭记,《筠清馆金石记》上还记载有铭刻建元年号的汉朝文物。而一般认为文物上的款识都应该是当时所记,从而判断出元鼎之前年号并非追加的。但不管怎么说,从汉武帝后,年号一直传了下来,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三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例如建元就有五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
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注解: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分别是正统和天顺,是因为他前后两次登基(南宫复辟);第二个个是清太宗皇太极,他于明天启六年在沈阳继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天聪十年四月,改国号大清,正式称帝,所以改元崇德;第三个同治皇帝,刚开始的时候使用祺祥为年号,仅仅使用了半个月,慈禧、慈安两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改年号为同治,取“两宫同治”之意。安、唐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