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歃血联盟
肥猫江湖2025-07-02 21:535,331

韩馥本是袁家门生,其实他很早就接到袁绍的信和桥瑁的三公书,却没有立即加入讨董联盟,而是犹豫不决。他也不傻,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他才成为冀州牧,但州牧就是州牧,地位摆在那里。他为州牧,袁绍为郡守,勃海又为其所属,若他听袁绍的而举兵,岂不是由高就低?那他的脸面又该往哪里放?

  对这个事,张胤比韩馥想得明白得多。十三镇讨董诸侯,除去他自己与张晟以及袁绍不说,剩下的袁术、袁遗是袁家子弟,张邈、张超、曹操是袁绍好友,桥瑁、孔伷、王匡、刘岱、鲍信等要么曾与袁绍共同在何进府中做事,要么就是袁家故吏门生。讨董联盟简直就像是袁家一系组织起来要清除董卓这个袁家的“叛徒”一样。袁绍仅靠着“士人领袖”这个名头遮掩,想想也是可笑得很。而这也越发证明袁绍之前就已经计划了很久。

  韩馥反复斟酌也拿不定主意,召集部属商议,问道:“诸君,如今应当是助袁氏呢,还是助董卓呢?”

  治中从事刘惠肃然道:“如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

  韩馥语塞,脸上青红交替,暗道刘惠无礼。

  刘惠自知刚才的话让韩馥脸上挂不住了,起身行礼,又道:“兵者凶事也,不可为首;不如且静待他州动向,有发动者,然后和之。我州兵强粮足,一旦举兵,功劳必著,不逊他州。”

  韩馥面色稍霁,见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邺城令辛评亦点头附和,也就下定了决心。他终究不敢违逆袁绍的意思,即便他现在是一州之主也不能。

  辛评因讨黄巾立下功劳,受杨彪表举,先入朝后又转任邺城令。

  当下,韩馥亲笔写了一封信给袁绍,表示支持他起兵讨董。但他却心有不甘,毕竟他因此丢掉了的脸面可不是一星半点。从此以后,世人就会拿他的袁家门生的身份说话,说他堂堂州牧却要听从一郡太守的命令。

  韩馥想的是:最好想个办法把这事搅和黄了才好!

  十三镇人马,张胤与王匡屯兵河内,张晟率军屯河东,袁术屯鲁阳,孔伷屯颍川,桥瑁、刘岱、张邈、张超、袁遗、鲍信、曹操等皆屯于酸枣,而最重要的人物袁绍则迟迟不至。

  袁绍心里也苦。他没想到韩馥是条养不熟的狗,不仅派人到渤海府寺限制他的行动,见到他的信后也拖着不表态。看来韩馥早已经忘记了,当初是如何坐上冀州牧的位子的。要没有他的暗中安排,董卓会想起韩馥?

  可是不管怎么说,因为韩馥,袁绍的计划执行得并不顺利,他在渤海数月所募之兵仍不满万。这点兵力如何能服众?袁绍也只有拖着,准备再征募些兵后,然后去与群雄汇合。

  可董卓鸩杀弘农王的做法大出所有人的意料。这等穷凶极恶之人,真是前所未见。刘辨一死,关东群雄方寸大乱,他们的政治企图被干净利落地掐断了,军队士气也直线下降。

  再等下去士气将更为低落。无奈之下,由虎牙将军刘勋提议,桥瑁、刘岱、张邈、张超、袁遗等商量后决定,共推袁绍为盟主,设坛盟誓,先把讨董的声势造起来。

  当时,还有人提议推举张胤为盟主,被桥瑁、刘岱、鲍信等断然给否了。即使张胤职位最高也不行,在众人眼中,他只不过是袁绍在京城认识的小兄弟而已。

  于是,群雄汇于酸枣城外,遍插旌旗,筑设坛场,备了乌牛白马,准备歃血盟誓。但说起主持之人,群雄皆摇头推脱,莫敢当之。桥瑁有胆子伪造三公书,却不愿做这盟誓的主持人。刘岱为汉室宗亲,威望素重,却也推三阻四。因为他们都知道出头的椽子先烂的道理,这主持人不是什么好差事,那是要担下巨大压力的。

  闹哄哄折腾了好一阵,大家出人意料地共同推选广陵太守张超的功曹臧洪为主持人。其实这倒也有些情理之中的理由。臧洪是前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之子,家世渊源,名著太学,算是有名望的士人之后。加上他在京城时与袁绍、曹操、张邈、张胤、鲍信等人都有过交往,与群雄人头都熟。而且臧洪地位不高,他为主持,别人也用不着猜忌他。

  臧洪也不推辞,升坛歃血盟誓:“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臧洪涕泣横下,陈词慷慨激扬,闻者无不感动振奋。

  随后,桥瑁、刘岱等再次传书天下州郡,邀有志之士共讨国贼。袁绍也遥受了盟主之位,自号车骑将军,先前的司隶校尉之职也没有丢下,自此之后“承制”的名义行事。车骑将军主征伐,地位又略高于张胤的卫将军,算是有了统领群雄的名义。至于他这个车骑将军在洛阳在那边受不受认可,也没人去理会。

  袁绍直到过了正月才率一万步卒姗姗赶到漳水北岸的邺城,此时离董卓鸩杀刘辨已经快一个月了。

  韩馥率满寺文武出城十里相迎,又拱手先向袁绍行礼,给足了袁绍的面子。但在寒暄之余,袁绍也看到了韩馥身后文武众人的表情,他知道韩馥已经不是当年在洛阳当御史中丞的韩馥了,更不是他袁家的门生。韩馥虽然到任冀州不过数月,但他身边已经聚集了太多的人。这些人与韩馥形成了新的利益团体,他们及其家族要发展,就绝不可能看着韩馥倒台,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选择脱离韩馥。他们或帮助,或拉拢,或利用,虽各有目的却会想尽一切办法扶持韩馥。

  看着袁绍怔怔出神,许攸打岔道:“使君,还不请我等进城?”

  韩馥尴尬一笑,赶紧邀袁绍登车。袁绍大袖一拂,笑容重现,又恢复了给人如沐春风的雍容气质,随韩馥登车入城。

  酸枣祭坛下的群雄为了等袁绍这个盟主,也无人出兵西进,整日置酒高会,尽是耍些口头上的本事。性子急躁的鲍信急得团团乱转,却也于事无补。曹操、臧洪看在眼中,更是无可奈何。两人地位低下,在讨董的大事上都说不上什么话。

  ******

  张胤所率的人马共计两万五千人,屯扎在野王城外。人数看似不多,但实力却极强,两万五千人中除了公孙瓒部有四千步卒以外,其余皆为精锐骑兵。这等配置让王匡眼热不已。王匡接手河内至今,麾下兵不过万,而骑兵仅有数百。他无处去弄战马,赫赫有名的三河骑士也早已是徒有虚名。

  张胤卫将军、领幽州牧的名号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实力更是人所共见。王匡作为地头蛇,也不敢轻视他,有什么大事小情都会去打声招呼。其实王匡是蔡邕好友,按理说张胤只能算是他的小辈,但朝臣中本来就是只讲官职大小,不讲辈分和人情的。

  酸枣联军止步不前,张胤率军南下勤王,这等忠义之举赢得了天下人的心,而王匡也只有表示欢迎。

  在讨董这件事,王匡和张胤的意见是一致的,他也鄙视桥瑁、刘岱等人,嚷嚷得厉害却没有多少实际行动。而张胤也多少能猜到一点袁绍的心思,他因韩馥掣肘有苦难言不错,却绝不是全因为此,也许他只是看重的是讨董的名声,而不是真要与董卓硬来!张胤也暗暗告诫自己,要避免独自与董卓开战。董卓军十余万众皆为大汉精锐,想战而胜之实在太难了。就算胜了,也一定是惨胜,若败了,就绝不可能全身而退。他不得不斟酌慎行。但他既然率军南下,就要对董卓施压,必要时肯定也不惜一战。南下讨董让他占领了道义上的制高点,对未来有着莫大的好处。

  一个月的时间,张胤与王匡并没有向酸枣联军一样闲着,而是紧锣密鼓地布置军队。河东方面,张晟率军屯兵临汾、绛邑,牛辅、段煨屯兵安邑,中间隔着闻喜县。这闻喜县本是河东郡富县,现在成了两军的缓冲地带。河内方面,王匡派从事韩浩率兵五千屯孟津,张胤亦命公孙瓒率部进驻河阳。关羽、张飞、于毒共率三万人马在朝歌也做好了随时南下的战斗准备。

  大帐中青铜炭炉仍烧得正旺。其实到了二月,天气渐暖,即使还有些冷风也是冻不了人了,大地复苏,人体感受到的也应该是相对暖和的感觉。但楚鹤、马骏等都心里清楚,新来的这个秘书从事可是个怕冷的人,不多加点火,她又得来烦人。别人不知道秘书从事是谁,他俩对此可是知根知底的,樊从事就是女扮男装的樊秀。

  秘书从事,古未有之。自汉以来,倒是有秘书监、秘书丞等职位,乃是宫中掌管图书之官。如今,张胤自设了个秘书从事,职责是掌秘要文书。虽与主簿职责相近,却又不太相同,秘书从事备悉机要,看着似乎与主官更亲近一些。

  即使女扮男装也遮掩不住樊秀的绝世容颜,再挤着嗓子说话,她那酥腻的声音也改变不了多少,张胤身边诸将自然也能看得出来。但张胤不说明樊秀的身份,别人也不会去捅破这层窗户纸。倒有不少人以为这个秘书从事是张胤的女姬,女扮男装和任秘书从事不过都是遮人耳目的手段而已。

  樊秀也不在乎,死都死过了,哪还会在乎别人怎么看她?从张胤派马骏把她接来那一刻,她就已经确信,张胤是要用她,她那封信说到了张胤的心底里去。只要张胤能采纳她的意见,她也不在乎是什么身份。她如今在世人眼中早已经“死”了,虽然幽州混乱之前天下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存在。事实上她的心也在落水时就跟着死去了,但当她看到张胤刊印的那些书册和每日里送来的邸报后,她又有些不甘心,这个世界有太多她不知道的事情,她也从没想过会有人像张胤那样治理幽州。她很好奇,也想将脑中的想法展现出来。其实她天生就与人不同,琴棋书画她样样精通却只能算是小爱,她自小就更喜欢兵书战册,幻想着自己也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那才是她真正的喜好。嫁给赵典于她曾经是一种幸运,两人志趣相投,都偏好谋略,只是想不到最后竟然是这样的悲惨结局。也许太理智的人必然会如此,事事分析利弊,临危时也会将自己的生命放在其他所有事情之上,包括——放弃自己的妻子。

  张胤留樊秀一命,本来是要问她如何探听到潜龙的存在和如何避开潜龙的耳目的,后来他解开心结,樊秀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反而没了杀她的理由。樊秀是天生的谋士,历史上赵家没有机会反叛,她也就随着赵典沉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如今有了张胤,历史也就有了太多的变化。

  “你为何从上党就要了二十万石粮?还不足大军几月之用。要换做是我,必定搬空上党府库。现在再想从幽州运粮过来可就难了!”樊秀跪坐着,虽然身着男装,但举手投足间尽是女性的柔美,声音娇腻更是不加遮掩,“粮食将尽,你是如何打算的?”

  张胤将手中刚看完的潜龙情报尽数投于火炉之中。他还不确定樊秀的心思,因此有关潜龙的内容还不能让她接触。

  张胤掸掸手道:“搬空上党府库只会恶化我在上党的名声,有何好处?上党于我很重要。王公节那里正在筹措粮草,应该能够保证我们的所需,黑山之中也还有几十万石粮草,实在不行就运出来……袁大兄也已经到了邺城。冀州兵粮优足,够我们用的。”

  樊秀美目流转,显然不以为然:“韩文节会那么听话?他要是听话的话,就不会拖拖拉拉的了。”

  张胤道:“已经议定是由他来负责各军粮草,若他不给,我亲自带兵去跟他要!”

  樊秀轻笑道:“呦!这才是悯农郎君的风采嘛!最好趁韩馥在冀州还没站住脚,借口他推粮不给,派兵一举占了邺城,袭取冀州。据冀州,而临青兖……”

  张胤打断她道:“师出无名。”

  樊秀笑笑不语,她知道张胤不会听从她的这个计策。这么没脸皮的手段不是张胤的为人,而且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面对董卓。

  樊秀问道:“你那些死士又给你传来了什么消息?”

  张胤道:“董卓召百官会议,议论迁都长安。”他不会轻易让樊秀接触潜龙,但却可以将消息说给樊秀知道,进而听取她的意见。

  “哦?”樊秀大袖轻拂,将葱葱玉指藏在袖中,叹道,“董卓老了!”

  张胤一时没想明白樊秀为何有此一说,只听她又道:“董卓竟然想要躲避郎君和关东群雄的锋芒,这可不像他早年间的作风。他当年在凉州,冲锋陷阵,大小百余战,何曾这样示弱过?说白了,他人老了,心也怕了!”

  樊秀说的没错,董卓此举确实暴露了他没把握战胜关东联军的心思。

  张胤道:“群臣反对迁都,黄太尉、杨司徒被免职;周毖、伍孚被斩。”

  樊秀只哦了一声,无动于衷。这些朝臣于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死生关她何事?

  周毖、伍孚是袁绍计划中关键的一环,如今死于非命,张胤着实为其感到可惜。

  樊秀道:“董卓这是要强行迁都。”

  张胤道:“只怕是会苦了百姓。董卓若是迁都,很可能也会将京洛百姓强迁走。”

  樊秀笑道:“悯农郎君,你还真是关心百姓,无愧悯农之名,难怪幽州家家户户为你立生祠。”

  张胤不理她,将前因后果梳理一遍,说道:“看来应该让恨奴先动手,在河东发动攻势。这样也许可以拖延董卓迁都。”

  樊秀突然道:“迁都对你有什么不好?”

  张胤默然。董卓迁都对他又有什么影响?迫其迁都,在讨董战略上可说是一种胜利,对张胤来说并没有什么弊端。他担心百姓的安危也是真心话,他对这段历史太了解了,董卓强迁百姓入长安,京洛地区数百万人死伤惨重,数百里内都差点成了无人区。他当然心有不忍。不管怎么说,他都要尽力阻止董卓。

  张胤断然道:“你代我写一封信给董卓,告诉他,他若敢迁都,我必攻入洛阳!”

  樊秀哑然失笑,但还是遵令写了信。

  董卓接到张胤的信勃然大怒:“张胤小儿,竟然敢威胁孤!”

  李儒劝道:“张胤、张晟兄弟,一在河内,一在河东,各率数万精锐,不可轻视。不如加封其官,再派人招降之。若其等不降,亦可离间他们与关东群雄。”

  董卓以为然,问道:“那该以何职授之?”

  李儒道:“袁绍自号车骑将军,封韩馥、张邈、孔伷等人杂号将军,意在便于统领众逆贼。可加封张胤骠骑将军,位在袁绍之上,袁绍必心恶之。并州猾乱,不为董相所有,留之无用,不如封张晟威虏将军,领并州刺史,使之与张胤平起平坐,久之两人之间也必生龌龊。”

  董卓点头道:“也好,就这么办!你去拟旨……以何人为使者?”

  李儒道:“蔡伯喈已入朝,以其为使,把握更大。”

  董卓皱眉道:“恐其不知孤之心。”

  李儒道:“自蔡伯喈受诏入朝,备受相国尊崇,其心已顺,非有二心。相国大可用之。”

  董卓道:“既然如此,就这么定下吧!”

继续阅读:第二百零四章 柯亭笛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峥嵘志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