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献策灭蝗
肥猫江湖2025-07-04 10:474,843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四月本应是花开花落,绿染大地的季节,正所谓“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春夏之交,最是美丽。可惜熹平六年的四月却让人绝望。

  大半个大汉国连续两月未下一滴雨,烈日之下,大地龟裂,草木焦枯。

  春粮眼见着已无耕种的可能,百姓们欲哭无泪。

  屋漏偏逢连夜雨,大旱之后,蝗虫又来。

  冀、并、凉、司、荆、豫诸州飞蝗大起,大汉的半壁江山皆有泛滥成灾之危。

  张胤居于太学之中,连日来耳闻的都是议论蝗灾之事。有太学生说:“蝗灾乃是上天警示,只因我大汉官员德行有亏,只需朝廷上下修德正行,螟虫自去。”

  每听此话,张胤都有抽那说话之人的想法。虫豸之事,与人德行何干?两者之间有半毛钱关系吗?难道虫子只吃缺德之人的庄稼,而放过好人家的庄稼吗?

  朝廷之上也是议论纷纷,不少大臣也认为蝗虫是天罚,人力不能除,竟然有人提出请天子出面祭祀天神,祈祷上天撤去对大汉的惩罚。天子犹豫不决。

  皇帝当然会迟疑,一旦他出面祭天,那岂不是就向上天承认是自己当政无道、德行有亏吗?

  这时候,皇帝的亲信中常侍赵忠站了出来,建议天子处置一匹贪官污吏,以堵朝野议论。

  天子刘宏大赞赵忠忠心,当下就决定照办。

  张胤闲时到洛阳周边村镇走了走,蝗灾严重。虫飞时,遮天蔽日;虫落时,漫山遍野;虫过处,寸草不留。官吏村民,不仅不捕杀,还多有跪地敬拜者。让张胤大摇其头。

  这个时代,人们对鬼神以及天灾异象的敬畏之心,让张胤这个后世人难以理解。蝗虫为什么称“蝗”?时人认为“蝗虫是虫之神,是虫子当中的皇帝”。甚至民间有些地方还修筑蝗庙,供奉蝗神。蝗神手持一个有盖的罐子,罐子里装的全是蝗虫。如果世风隳坏,或为政有失,蝗神就会揭开盖子放出蝗虫。

  有这样的信仰,出现跪拜蝗虫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可是这样下去,大汉国不需要出现黄巾之乱就会毁了。更何况,大汉百姓无罪,为何承担这无辜灾难?

  张胤从田间回来,再也坐不住了。等晚上卢植返回,张胤立刻与卢植说:“老师,现今螟虫成灾,百姓遭难。朝廷如何应对?”

  卢植说道:“陛下采纳赵忠之法,准备惩处一批苛酷贪污的官吏。”说道这里卢植摇摇头,显然认为此举药不对症,并非治蝗之法。

  张胤道:“此并非当务之急。学生有一法,可除蝗灾。”

  “哦?”卢植大感惊异,急切地问道:“汝有何法?”自己这个弟子心智绝佳,常有奇思妙想,或真有良法也说不定,因此卢植颇有些期待。

  张胤并未直言而是问道:“老师可知道为何会有飞蛾赴火?”

  卢植不明所以,微微摇头。

  张胤又道:“这是因为虫豸皆有趋光性。螟虫与飞蛾同种,遇到火光亦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所谓‘飞蛾赴火,自取灭亡’,我们正可据此除灭之。”

  卢植眼光一亮,说道:“此法或可行。”他已经有些明白张胤的意思了。

  当然可行,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遇到蝗灾就是用的这个法子。爷爷辈的老人,不知道在张胤耳边说过多少次这除蝗之事,听得耳朵都要起茧子了。

  张胤越说越具体:“当夜间行事。可以燃起篝火,吸引螟虫前来,然后就近挖坑,以土覆之。”

  卢植略一思索,以为此事可行,说道:“胤儿,真奇思也!此法绝妙,定可缓解蝗灾。为师明日即上书天子。”说完,卢植又拍了拍张胤的肩膀,以示鼓励。

  当晚,卢植写奏折一封,第二日上书天子。

  张胤想着朝廷若推行这灭蝗之法,老百姓或许能减些苦难,心里一阵轻松。

  卢植现今官拜议郎,职为顾问应对,秩六百石,可参预朝政。朝议时,卢植提出张胤所说灭蝗之法,不想引得朝臣一派哗然。不少人直接指责卢植弟子张胤妄议朝政、胡言灭蝗,该当论罪。有此口径之人,还是秉持蝗灾是上天警示,不可除灭的理论。更有人言:“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有干天和。愿吾皇思之。”

  卢植立于廷上,对曰:“昔楚王吞蛭而厥疾瘳,叔敖断虵福乃降。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①若不杀虫,虫乃杀人也!”

  天子犹豫不能决,遂散朝议。

  卢植返家,言朝议灭蝗之事,天子迟疑。张胤听后,黯然一叹。

  更让张胤伤心的是,之后一连十余日,朝廷依然没有下定决心消灭蝗虫。卢植每次回来,也连连摇头。

  张胤心里明白,此事必然有倒阉士人在后推动,四处宣扬是阉人四处卖官惑乱国家,上天才降下蝗灾以为警示。这些人希望借此事给天子施加压力,对付中常侍赵忠等阉人,甚至不惜牺牲百姓利益乃至生命。张胤对这种不顾百姓死活的贵族作风,嗤之以鼻,而且他确信刘宏根本就不会考虑处置赵忠。

  时至五月,张胤再没有耐心等待下去,找到卢植说道:“老师,学生想去见见张忠。”

  “哦?这是为何?”卢植不明白张胤去见张忠干吗。

  张胤解释道:“朝议不决,螟虫泛滥,百姓悲苦。张忠乃太后之甥,素与禁内亲善,若他以灭蝗之法可行,或许能左右陛下之心。”

  卢植看着张胤,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轻轻点了点头。

  张胤也不犹豫,见卢植点头,返身就走,到外间叫上张飞、张鄂,三人骑马直奔南阳。

  自从五方社成立之后,张忠和西鄂张家的关系就变得有些古怪,暗中密切,表面陌生。张忠和张识两人在这个问题上很默契,没有重要的事情,根本就不见面。

  五方社如今发展得十分顺利,自中山三豪分崩离析之后,幽州到中原的商路再没有受到大的威胁。五方社的贸易每年给张忠带来的钱财超过两千万钱,张忠对此非常满意。

  在南阳太守府前,张胤递上名刺向守门吏道:“劳烦通禀,卢议郎弟子张胤求见太守。”

  张忠知晓张胤其人,张胤在筹建五方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张忠、张识、鲜于瑞、张脩、张度等少数几人清楚,因此张忠见了张胤的名刺,心中莫名有些喜意。而且张胤的名声在整个大汉国少年中无人能出其右,号为“少年楷模”。他来拜见,张忠又怎能不见?何况张胤还报出卢植的名字。

  张胤正了正衣冠,深吸一口气,敛神举步入内,张飞和张鄂跟在身后。方一进来,正遇到张忠出迎。

  张忠热情地问道:“可是戮贼救父,孝勇无双的张子承?”

  张胤恭敬施礼,道:“见过明府。”

  张忠上来拉住张胤的手,笑着说道:“子承能来,吾心大喜。”说完拉着张胤入了正堂。

  方一落座,张忠又道:“子承悯农郎君之名,吾闻之久矣。汝之叔父,也曾常常说起汝。”

  张胤寒暄两句便切入正题,说道:“明府,南阳可有螟虫之患?”

  张忠没想到张胤会说起此事,只好实话实说:“连日大旱,螟虫泛滥,数县青苗损失殆尽。”

  张胤进一步说道:“十余日前,吾师向朝廷建议灭蝗之法,朝廷公议不决,明府可知此事?”

  张忠点点头道:“已有耳闻。”张忠不明白张胤远来南阳说起此事是为什么。

  张胤接着说道:“明府若诚心促成此事,功莫大焉。而且……”说到此处张胤顿了顿,“而且,此事若成,明府仁爱百姓之名必然传遍天下。”

  张忠一生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这狼藉的名声。此时张忠虽然依靠董太后之势,仍然在南阳太守之位上逍遥,可是士林之人和民间百姓都对他嗤之以鼻。张忠对此耿耿于怀,他不能不在意自己的名声。若真的能改变这种情况,他还是很想试试的。

  张忠皱着眉头,问道:“此法由汝师徒提出,与我何干?”意思是你们提出来的法子,百姓只会感谢你们,又没我什么事,我为什么要按你说的做?

  张胤知道张忠心思已动,趁热打铁道:“此事经朝廷公议,已经使百姓众所周知。若此时明府上书建议施行灭蝗之法,百姓们自然会记得明府。若无明府建议,自然也无灭蝗之后百姓所得到得实惠。”

  张忠道:“即便吾上书奏请此事,天子也未必就会批准,如之奈何?”

  张胤道:“明府有所不知,中常侍赵忠等人被螟虫之灾弄得焦头烂额。他必然感谢明府,并推动此事。”

  张忠思索了下,又问:“汝言之法可有效否?”

  张胤斩钉截铁地道:“确实有效。”

  张忠陷入沉思,片刻后正色道:“子承所言不无道理,今晚就试上一试,若行之有效,吾明日即上书陛下与太后,促成此事。”

  当晚南阳田野间,火光处处,张忠亲自主持扑杀蝗虫之事。

  数日后,张忠的上书通过董太后直接到了天子刘宏案前。张忠奏言卢议郎灭蝗之法行之有效,如今南阳蝗虫泛滥之势已被遏制,并恳求天子降旨天下并行此法,其中更有“今坐看食苗,忍而不救,民因此饥馑,将何以安?”、“杀虫救人,有祸并归于忠。”等言语。

  天子刘宏阅完,拍案而起,怒曰:“朝中重臣、国之大吏,议来议去,徒费口舌,还不如朕之表兄。”张忠是刘宏母亲董太后的外甥,正经的姨表兄弟。

  “叫赵忠来。”刘宏吩咐道。

  自有侍者急匆匆出去传唤中常侍赵忠。

  此时赵忠正在府中假寐,这些时日,他心情烦躁,谁会想到出现的蝗虫天灾会莫名其妙地算到自己头上,而且他现在也是无法可施。前次,卢植提出其弟子悯农郎君张胤有法子可治蝗虫,他本来挺高兴,想着一旦实施,大家也就不会再说自己是祸乱之源了。没想到天子对此有些犹豫,后来他自己仔细一想,还真不能就这样施行这灭蝗之法。因为卢植也是士林大儒,谁知道是不是和那些自己的对头有沾染。再说一旦灭蝗,好处都让对头那些人得去了。因此赵忠眼见着朝中议论,并未表态,这也更让天子犹豫不决。

  天子侍者来召,赵忠自然不敢耽搁,立刻入宫觐见。

  刘宏见赵忠来了,递给他一份奏折,说道:“你看看吧。”

  赵忠打开一看,是南阳太守张忠所言请施行灭蝗之法的奏折。赵忠一目十行,很快看完,心中暗暗思量:“天子必然是询问此事,该支持与否呢?”

  刘宏见赵忠不说话,便问道:“太后也说该行此法。吾该何为?”刘宏贵为天子,平日里私下交谈也自称我、吾。

  赵忠眼神流动,下定决心道:“臣以为,当行灭蝗之法。”

  “哦?”刘宏没想到赵忠会这样表态。

  “此事议论已久,陛下若再无决定,徒予人口实,此其一;其二,行此灭蝗之法,有恩于百姓,百姓必然感恩戴德,传播吾皇威名;其三,臣也有些私心,若此法成,世人也就不会再说臣引来天灾了。”赵忠语气黯然,让人颇觉他受了天大委屈。

  刘宏勃然大笑,心下已有决议,说道:“汝倒诚实。”刘宏如今不过二十出头,但是已经做了快十年皇帝,上位者的优越感还是有的。

  翌日,朝议。众臣行大礼,山呼吾皇万岁。刘宏开篇即道:“今日再议蝗灾之事。”声音威严洪亮,传至大殿每处。

  众臣面面相觑,不知为何今日天子会突然再提此事。

  卢植见无人说话,便出列叩拜道:“臣恳请陛下颁旨行灭蝗之法,救天下百姓于危难之间。”

  刘宏还未说话,有人便议论道:“蝗乃天灾,上天示警,卢议郎何必再提灭除之事。”

  这话一出口,大殿顿成闹市,有人说此是失德之因,有人说是刀兵之象,有人直言是腐吏祸国。如果张胤在此,定然会感慨,汉代朝臣议事比满清时要开放的多,真是什么话都敢说。

  刘宏脸色阴沉下来,耐心渐去,终于大怒道:“翻来覆去就是这些,城外百姓疾苦尔等不知乎?还在此逞口舌之争!”

  大殿之中,陡然一静。

  刘宏又道:“赵忠,汝来宣读此折。”

  赵忠躬身行礼,接过张忠的奏折,高声宣读。

  待赵忠宣读完,殿中众臣暗暗心惊。

  司徒杨赐年过花甲,又是刘宏老师,暗中寻思道:“不想张忠也想推行此事,‘有祸并归于忠’这话倒是慷慨。此事于国于民皆有大利,早该施行。”

  蔡邕立于众臣之后,也微微点头:“子承小友之法实是良法。”

  当然也有人依然表示反对,进言:“陛下需三思再议……”

  刘宏怒道:“议来议去,徒费口舌。汝等难道没听到?汝等传言的不德之官南阳太守张忠,言有祸并归于他。汝等可知道?汝等传言的祸国腐吏,中常侍赵忠大力赞成此事。此事已无需再议。颁旨,天下蝗灾泛滥之州、郡、县,皆行卢议郎灭蝗之法。另行颁旨嘉奖中常侍赵忠、南阳太守张忠、议郎卢植诸献策有功者。”

  当下议郎蔡邕出列奏曰:“卢议郎学生南阳张胤发明灭蝗之法,亦当嘉奖。”

  刘宏点头认可,补充道:“张胤发明有功,一并嘉奖。”说完甩袖而去。

  朝会散后,朝廷使者奔赴各地传旨。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灭蝗虫运动蓬勃开始。

  火光之中,袁绍和许攸看着田间百姓燃火引蝗,掘坑覆之,想着心事。

  许攸幽幽地说道:“赵忠安然无恙,平白得了不少名声。”

  袁绍平静地道:“无妨,本来此事也不能置之于死地。”然后又爽朗笑道:“子承真是个妙人,这法子他也能想得出来。”

  许攸也笑:“是啊!这下子,子承悯农郎君的名声更响亮了。戮贼救父、作文谱曲,如今还得加上消灭蝗虫。”

  袁绍抑制不住笑意:“陛下已经嘉奖子承为郎,特赦其禁锢。子承这回算是大喜了,咱们得去讨杯水酒喝。”

  许攸也哈哈大笑。

  ………………………………

  注①:此唐朝宰相姚崇灭蝗之语。

继续阅读:第四十四章 特赦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峥嵘志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