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特赦
肥猫江湖2025-07-02 21:345,856

张胤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这次献出灭蝗之法,刘宏竟然会因此解除他的禁锢。要知道,去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天子为被禁锢的党人鸣冤叫屈,要求朝廷予以平反。天子大怒,下令收监,后来在狱中被拷打致死。不知为何,这次刘宏竟然在张胤之事上松动了。其实并不是刘宏松动,而是有人向他施压。能向皇帝施压的非是旁人,正是刘宏之母董太后。

  董太后近来不知从何处得来张胤所作三篇训蒙文,视为至宝,整日手不释卷,还曾托人四处打听张胤的情况。当董太后得知张胤正是献灭蝗之策的人,喜不自胜,立马找来刘宏,问其该如何奖赏张胤。

  刘宏听母亲说要奖赏张胤,便回答道:“母亲,有所不知。儿先前也是要奖赏这个张胤的,想赐其官职,还在大殿之上宣布。可是后来儿才知道,这张胤之父张谟正是建宁二年乱政党人中的重要人物。儿早已将其禁锢终身不得做官,这又该如何奖赏?儿本意赐他些金银布匹也就是了。”

  “不行。”董太后说道:“这张胤为人至孝又聪明机智,当为少年表率,何况还有献策之功,这样的少年若都不能得到朝廷的选用,那么岂不是寒了士人少年的心吗?”

  “这……”刘宏不禁有些迟疑。

  董太后以杖拄地道:“解张胤一少年禁锢,奈不得何事。让他入宫为郎,以示陛下察德举贤之意,岂不正好笼络天下士子之心?”

  其实董太后之所以对嘉奖张胤之事如此上心,除了喜爱张胤其人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张胤是张忠所说的五方社成员南阳张家的重要人物。五方社可是董太后除卖官鬻爵之外,收敛钱财的另一重要途径,在董太后看来,既然张胤与五方社相关,那么稍加关照也是应该的,毕竟五方社平日送来的奇珍异宝、钱财布匹,此时还堆满在自己的私人堂室中。如果董太后知道张胤正是建立五方社的幕后推手,不知道会怎么想。

  刘宏在董太后面前唯唯诺诺,但是他并没有立下决断,而是召来赵忠询问意见。

  赵忠在灭蝗之事上受益匪浅,一时间朝野清议再无赵忠祸国之言,让赵忠好生欢喜了一阵子,甚至又开始悄悄地琢磨他的收钱扶人上位为官的大业了。当刘宏询问他想要什么嘉奖时,赵忠慷慨放言,自己忠于国事,不求嘉奖,很是得了刘宏的表扬。刘宏再问该如何奖励张胤时,张忠思来想去后建议:解其禁锢,拜其童子郎。

  要说赵忠此人确实有些眼力和手段。赵忠是甘陵大族赵氏族人,少学经文,为人有计谋胆魄,素为乡人所敬。后来入宫为宦,也能短时间内出人头地,如今更是权势熏天。赵忠以为,解张胤禁锢,可以缓和他与士人之间的矛盾,让其误以为有解除禁锢的希望,迷惑对方。待以后寻得时机,再致那些不知好歹的士人于死地。而且,赵忠也想争取张胤此人,他发现张胤机智、勇猛,若是使用的好,可是一大助力。在此事上,赵忠可谓是有先见之明。

  刘宏听后,哈哈一笑,道:“你倒是与太后想到一处去了。”

  赵忠不明所以,赶紧询问,刘宏就把董太后的话说了,吓得赵忠出了一身冷汗:这要是说不能嘉奖张胤,闹不好会平白得罪董太后。天幸!天幸!

  因此刘宏只好解张胤禁锢,嘉奖了他一个童子郎的身份,也就是说张胤以后有机会做官了,这解除禁锢之事,自刘宏登基以来,还是第一次。

  张胤想不明白也就不再去想,转而将注意力放到童子郎的身份上。童子郎实际上属于大汉国选官制度的童子科,有年少通经者,可以考取此科,当然更多的是察举或任子。汉律《任子令》中曾规定:凡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即可任弟兄或子一人为郎。张胤的先祖张堪号为“圣童”即被察举为童子郎;张胤新交好友臧洪则是借荫父亲之功,任为童子郎。不过张胤与他们都不相同,他是特例,以禁锢身份因献灭蝗之策获拜童子郎,想来大汉国也仅此一例,不可复制。

  在张胤看来,是否能为官并不重要,但是要是有机会出仕,他也不会拒绝。反正张胤清楚,再过个几年,黄巾之乱一起,禁锢必然会被解除。即使不解除,到那时候,哪个还会理会禁锢之事?

  张胤获拜童子郎,让卢植欢喜异常。自己这个弟子文武兼备,是国之干才,若是一直不能出仕,荒废于乡野之间就可惜了。有了童子郎的身份,就再也不用担心此事了。

  还有一人也在为张胤高兴,那就是蔡邕。先前,蔡邕之妻怀孕已然足月,但是肚子里的小家伙却迟迟不见动静,眼瞅着奔恶月里去了,蔡邕因此心急如焚,幸好在蔡邕的千盼万盼下,小家伙终于在四月最后一日姗姗来迟,让蔡邕大舒一口气。

  新得一女,蔡邕喜上眉梢,加上小友张胤拜为童子郎,让蔡邕着实高兴了一把,执意要在府中摆酒,邀张胤来喝酒。

  来送请帖的正是张俊,张胤接下帖子,准备第二日和老师卢植一起赴宴。

  蔡邕当世大儒,他摆酒宴请,真正印证了那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时间,蔡府中权贵、名儒云集,桥玄、卢植、韩说、马日磾、杨彪等人都来饮酒庆贺,一些没来的高官贵戚也托人送来了贺礼。

  蔡邕一直游走于众人之间,除了刚来时寒暄几句,张胤就再没机会与他说话。直到席散之后,已有七分醉意的蔡邕才过来拉住张胤的手,说:“小友,你来了我很高兴。”

  张胤心道:“大儒醉了也说这般没有营养的话。”

  卢植在一旁问道:“不知蔡议郎为女儿起何名字?”

  蔡邕眼睛一亮,高声说道:“吾儿名珪,吾女自然名琰。”

  珪同圭,琰珪,古时作为征讨不义的符信。《周礼•考工记•玉人》:“琰珪九寸,判规,以除慝,以易行。”也就是说琰珪是使者执以为瑞节,征诸侯之不义所用。琰与珪相合,喻意蔡氏兄妹亲爱,更是蔡邕期望子女成材的心愿。

  卢植抚须赞道:“好喻意。”

  张胤心中更为惊异,暗道:“原来我是在喝蔡琰的新生酒。”

  自蔡府回来后不久,又有大内使者传召,要张胤明日进宫面圣。张胤送走天子使者,琢磨着刘宏要他进宫的用意。

  卢植对张胤道:“无需担心,陛下召你入宫,无非是要勉励你一番,你届时依礼而为也就是了。”

  张胤点头称诺。

  第二日一早,张胤沐浴更衣,进宫面圣。此行只他一人,自然带不得张飞、张鄂。

  天子刘宏此时还住在南宫,他钟意的西园还在扩建休整中,或许要不了多少时间他就可以搬入西园享受了。

  张胤入宫时,在宫门处正遇到中常侍赵忠,今日轮值到赵忠侍奉皇帝左右。常侍之职始于汉初,为皇帝近臣﹐给事左右﹐职掌顾问应对。当然现今的中常侍远胜往昔,是实实在在有具体职掌的官职,并且常被天子授以重任。不过常侍的顾问职责还在,张让、赵忠、夏恽、郭胜等人仍要轮值入宫侍候。

  两人久闻其名,却是初次见面,互不认识。

  赵忠打量了一下张胤,问领路宦官道:“这位少年郎君是何人?”

  那宦官恭敬地回答道:“今日陛下召见献灭蝗之策的张胤郎君。”

  赵忠恍然,面露笑意,向张胤道:“久闻悯农郎君大名,今日才得一见。”

  张胤见赵忠穿着,知道是十常侍之一,只是不知是其中哪位,行礼道:“见过常侍。”

  赵忠呵呵一笑,说道:“我是赵忠。”

  张胤“啊”的一声,显然十分诧异,又行一礼,说道:“拜见赵常侍。恕罪,恕罪。”

  赵忠大袖一拂,道:“何罪之有?悯农郎君风采果然不凡!”

  赵忠说话声音与正常男子稍有些不同,但是语气柔和,带着上位者的威严,有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大出张胤的意料。

  这哪像电视里所演的阴阳怪气的太监?

  不过这时候也还没有太监的称呼,那要到辽代才有。

  “子承获拜童子郎,想必尚未冠礼?”赵忠这是想问张胤的年纪。

  “胤今年十八矣!”

  “年少有为。今日陛下召见于你,仆猜想定是要授你郎职。不知子承可有意向?”

  赵忠这是有意招揽自己,张胤心思急转,琢磨着该如何回答。他可不想跟赵忠有任何沾染,身处这个时代,他十分清楚跟宦官有了瓜葛会怎样。那可是会被整个士族所唾弃的。曹操因被宦官曹腾收为养子,一辈子都没有摆脱“阉宦遗丑”的污名,就连屠户出身的何进也骂曹操“宦官之后”。

  张胤敛容道:“胤不敢妄猜陛下圣意。”

  赵忠笑道:“陛下授你之职,若不满意,可来找仆,仆或许能为你调换调换。”

  这话可是有些大不敬,可是赵忠确实有这个能力。不过张胤估计刘宏不会这么快授予他官职,虽然他因功获拜童子郎肯定不用参与考试了,但是要想入三署,一般还需要到太学学习。

  张胤拱手行礼:“多谢常侍厚爱。”

  赵忠摆摆手,道:“咱们走吧,不能让陛下等急了。”

  张胤跟随赵忠,被那领路宦官引着,穿廊过殿,不知拐了多少个弯儿,终于来到天子刘宏平时居住的嘉德殿。

  东汉洛阳的皇宫分为南、北两宫。两宫之间以有屋顶覆盖的复道连接,南北长七里。嘉德殿位于南宫东侧,是建在周朝时九龙殿的旧址上,其正门正是过去的九龙门,现在叫嘉德门,门前有三个铜柱,每柱有三龙缠绕。

  嘉德殿是大汉皇帝居所,自刘宏登基后,追认亡父为孝仁皇帝,迎奉母亲董太后为孝仁皇后,与他同居嘉德殿,并称其为永乐宫。这也是宣扬孝道,以礼治国的意思。汉以孝治天下,万事皆以孝为先,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不敢有违孝道。史书记载灵帝刘宏荒淫无道,可是他对母亲却极尽孝顺,堪为孝子。

  刘宏正在殿中与母亲董太后说着话。今天实际是董太后要召见张胤。董太后确实非常喜爱张胤所作的三篇训蒙文,整日念叨着要见见悯农郎君其人,借此机会让刘宏召见张胤。

  张胤匍伏地上向皇帝刘宏、董太后行叩拜大礼,口呼:“叩见陛下,叩见太后,陛下万岁,太后万岁。”

  赵忠也跪地行礼:“见过陛下。”

  刘宏看了张胤和赵忠一眼,轻声道:“起来吧。”

  赵忠爬起来,立在皇帝身侧。

  “今日召你来,是有些话想问你。《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三篇训蒙文可是你所作?”刘宏看向张胤说道。

  “是。”张胤不知刘宏心意,因此回答言简意赅。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也是你写的了?”刘宏说话慢条斯理,可是张胤还是听出了其语气的不同。

  “是。”此事天下皆知,自然也不可能有其他回答。

  “你这是在指责朝廷,指责朕?”刘宏的语气变得更加严厉,也不再以吾自称,而改称朕。

  “田既丰硕,农夫犹饿。只因腐吏滑胥,虚增苛捐杂税以饱私囊。陛下治天下,当劝农桑、清吏治、厚百姓,百姓生活足,自然感恩戴德,传颂陛下威名。臣作《悯农》是见百姓之苦。臣以为知稼穑之艰难,必不忍以荒淫尽民膏脂矣。今陛下高卧水殿风亭,犹苦炎燠,若设身‘日午汗滴’当又何如?”张胤有童子郎的身份,勉强可以自称“臣”。

  “大胆。”刘宏勃然大怒,气得胸口起伏不定。张胤此番话有明显意指刘宏不知民间疾苦、高卧殿台、坐享百姓膏脂的意思,“荒淫”二字更是皇帝之大忌。

  赵忠面无表情,但是心中却“嘿嘿”一乐,琢磨道:“这悯农小郎君倒是个耿直性子,可是,你难道就不怕陛下砍你的头吗?”

  张胤“扑通”跪倒,以头触地,并不言语。他在赌,赌刘宏并不会杀他。他有九成把握,以他如今的名声,加之刚刚献出灭蝗之策,刘宏不可能杀他的头,顶多是处置一番。他这么做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有了这番话垫底,即使以后曝出他和董太后有些瓜葛,士人们也不会太过较真,把他归入董太后或阉人一系。

  刘宏正要侍卫进来,惩治张胤,只听董太后说道:“这个少年人倒是心直口快,老身喜欢。儿啊,不用与他一般见识。而且他说的倒也没错,如今我们大汉国的贪官污吏还少么?是该整治一番了。”

  说完,董太后又向张胤道:“张胤你起来吧。吾与陛下,都很喜欢你那几篇文字。《弟子规》劝人向学修德,《千字文》文思奇妙,都是佳品。《三字经》更是别开蹊径,三字一组,朗朗上口,而且其中似乎有颇多典故,不若就请你为老身和陛下讲解一下如何?”

  张胤起身道:“乐意为太后和陛下效劳。”

  刘宏一拂袖,并未再说。

  张胤起身时,瞄了一下董太后,只见她年纪应该不到五十,慈眉善目,五官姣好,华服宝饰,尊贵不凡。

  张胤不敢多看,随即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讲起,将三字经逐字逐句分析讲解,遇到“荀神君,有至德,教八子,名俱扬”之类的典故,也仔细说明。他改这《三字经》时,费尽苦心,其中的文字奥妙皆在胸中,此时讲来,滔滔不绝,一时间,竟然让董太后和天子刘宏以及赵忠听得入神。

  历史记载刘宏喜好辞赋,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其文字华丽,水准很高。其实,刘宏是一个有些文艺气质的皇帝,要不然,他也不会在不久之后建立鸿都门学,一个中国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

  此时,刘宏已经忘记了先前张胤的不敬之语,而是沉浸在《三字经》的世界里。

  过了大概有一个时辰,董太后身边刘宏的乳母程夫人轻轻与董太后耳语道:“时近中午,陛下也该用午膳了。”

  董太后恍然大悟,摆手说道:“好了,今天就到这吧。陛下也坐得久了,还是先用午膳吧。”

  “好,那就到这。不过朕听说子承八岁能谱新曲、擅竖笛,就连蔡卿都多有推崇。请子承吹奏一曲,让太后与朕一饱耳福。取竖笛来!”刘宏不由分说,命人取来竖笛交到张胤手中。

  张胤也不能推辞,就口吹奏起《红豆曲》。此曲是他思念母亲时喜欢吹奏的。不管历史上刘宏和董太后是怎样的皇帝和太后,但是此时看来倒是母子情深。董太后对刘宏的关爱,让他想起了自己今生的义母崔萦和远在另一时空的母亲,不由自主地就选了这支曲子。

  《红豆曲》幽怨哀婉,充满相思之情,沁人心脾,情人听闻,是相思爱意;亲人听闻,是血脉相连的情意。

  曲罢良久,董太后幽幽一叹,道:“此曲真是哀怨,让老身心头十分难受。不知此曲何名?”

  张胤道:“《红豆曲》。”

  董太后问道:“为何叫《红豆曲》?”

  张胤吟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据闻江南之人,以红豆寄相思之情。此曲取其相思之意,因此名之《红豆曲》。”

  董太后又问道:“少年郎也有牵挂之人?”

  张胤抚笛道:“母逝时,臣吹奏此曲,以慰思念。”

  董太后又是一叹:“善。此至孝之人。”

  刘宏点头,对张胤的看法也是大为改观。

  董太后在程夫人的扶持下站起身,说道:“我儿,这悯农郎君实乃神童。戮贼救父,堪为至孝;创书体、作蒙文,才学惊艳。以老身看来,也不必去太学学习了,不若陛下就让他入宫为郎吧。”

  刘宏也起身,应道:“谨遵母命。”

  董太后嘱咐张胤道:“先前几日,要来为老身讲《三字经》。待老身的孙儿稍长时,也好以此教之。”董太后口中的孙儿正是未来的汉少帝刘辩,只是此时尚年幼还不到开蒙的年纪。

  如今三字经已经传至天下,世家大族对其极为认可,特别是那些有先祖出现在经文中的家族,更是将其奉为经典,以之为族中子弟开蒙。现在连董太后都有了类似的想法。

  张胤躬身行礼:“诺!”

  天子刘宏对赵忠道:“爱卿,你来安排。就让他入三署为郎吧。”一曲《红豆曲》让刘宏感动不已,自此认为张胤有大才,当大用。

  赵忠也行礼称诺。

  张胤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真的这么快就要入宫为郎了。就在宫门外,他还猜想自己需要到太学进修后才有此机会。入宫为郎,一般是举孝廉之人经过考试后才可以的。自己这是省了好大一段路程。

  只过了数日,皇帝特旨张胤入三署为郎,分到左中郎将麾下。出乎意料的是,对此事,朝野和太学都并未对此有何异议。阉人、士人、太学生、百姓难得的一致认可了张胤提前入宫为郎之事。张胤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缘这么好,只猜想这应该还是赖于灭蝗之举。

继续阅读:第四十五章 定亲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峥嵘志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