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长舒一口气,张胤终究无事,他心里的一块大石也可以落下了。
卢植高声命令道:“樊能、于糜,命你二人尽起城中兵马,出城击溃蛮军!”
“遵令!”樊能、于糜二人不敢怠慢,转身收拾兵马出城击敌。
九江蛮兵早已泄了士气,见汉兵出城,有胆小者毫不犹豫地掉头就跑。有人逃跑,自然就有人学样,一时间蛮人阵脚大乱。恰在此时,合肥汉兵的援军赶到,从右翼直接杀入蛮人的军阵。雷傲见士气已经不堪一战,汉人又有援兵相助,不得已只好下令撤退。
三千郡兵精神抖擞,从张胤等十骑身边奔过,挥舞着刀戟冲向蛮人。
此战已胜,无需张胤等人参战了。所有人都清楚,此战之胜,在于冲阵的十八铁骑,是他们振奋了军心,吓破了敌人肝胆。
日落之时,樊能、于糜带兵得胜而回。此战汉兵追击三十里,斩级千余,俘虏亦有千人,雷傲只引数百残兵退回当涂城,余者皆逃散。
是夜,卢植在郡守府大排筵宴庆功,一是为提升士气,二也要安定人心。蛮僚溃退,已无能为矣。
席上胡敏、樊能、于糜诸人极力推崇张胤,言张胤少年有为,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张胤碍不住众人情面,多喝了几杯。席散之后,张胤来到兵营看望随他冲阵的四名汉军战士。
实际上,张胤、张晟、韩当、凌操、张鄂、居莫悉六人都受了不少刀砍矛刺之伤,好在双层铠甲的保护能力够强,几人的运气也是超好,大都是些皮外伤,包扎之后已无大碍。可跟着张胤等人冲阵又活着回来的四名骑兵的伤势就严重得多。其中有两人坚持到入城就昏迷过去,军中医匠坦言,两人恐怕难以挨到天亮。
看着两张昏睡着还很年轻的脸庞,张胤心中一阵伤感:他与这两名汉兵同战斗、共生死,却还未相识就将要死别,人生憾事莫过于此。
枯坐良久,张胤起身出了军营,吩咐身边的张鄂打听清楚这两人的姓名、家乡,以后有机会再去两家拜访,留些钱财也好。
阴陵城下一战,九江蛮人叛贼溃不成军,没了还手之力。
第二天,卢植命樊能、于糜汇合合肥汉兵,分两路进击当涂、义成,将涂山、荆山二部蛮人围困在两座县城之中。雷傲引败兵困于当涂城中,动弹不得。
同时,卢植命长史胡敏留守阴陵,关注山林中蛮人动向,自己亲自奔赴寿春,缉拿临阵脱逃的两位义成和当涂县长。
两日后,卢植审明义成和当涂两位县长罪行,又按其供述,抓捕九江郡贪枉官吏数十人,其中多数是欺压蛮人、中饱私囊,在蛮人中名声极坏的恶吏,宣布其罪状后,分别在义成和当涂城下斩首示众。
又数日后,卢植通告九江郡全境,仿高祖旧事与蛮人约法三章:其一,蛮人造反,全因恶吏滑胥,虚增赋税,情有可原,若降,不究前罪;其二,即日免去除“賨布”之外,一切不合理之赋税;其三,酌情荐举蛮人中有文武者,入郡府任职为官吏,万人以上部落每两年可荐举一人,不足万人的部落可以联合荐举。
这荐举蛮人入府为官,正是张胤的提议,也是他“收为己用”平蛮政策其中一项重要手段。此举类似诸葛亮在蜀中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可以相对比较稳定的控制蛮人之心。卢植对此也很赞同,当机立断开始实施。
此约法三篇于蛮人来讲,可谓宽宏,但是蛮人对此依然将信将疑。为了去除蛮人的疑虑,卢植将俘虏的蛮人全部遣散回家,并给予路费,同时张榜公告令涂山、荆山诸蛮部推选文才武略之人,一旦郡府考核合格,即刻授予官职。
雷傲犹如困兽,在大厅之中来回行走:汉人这招着实厉害,连日来,已经有不少蛮兵越城逃走。如今军心已散,自己再不可能有所作为了。
雷傲之弟雷茂劝其兄长道:“兄长,今事已不可为。我们还是降了吧!”
雷傲黯然一叹:“汉人势大,吾族人口稀少,终不能与之为敌也!”
熹平四年九月十七,九江涂山、荆山二部献义成、当涂二城,蛮酋雷傲赤膊负荆出城向卢植请罪投降。卢植亲释其缚,表其弟雷茂当涂县尉之职,雷傲感激涕零,伏首叩谢。卢植又选涂山部人阿贺入太守府为曹掾,自此,九江蛮人叛乱平息。
从八月二十六卢植到达阴陵上任,至九月十七平定涂山、荆山二部叛乱,不过二十余日,可谓迅速。
蛮人既已宾服,卢植自可将心思更多的放到治理政事上了。一月之间,卢植甄选四十余本郡俊才,补守诸县令、长、丞、曹,汉蛮百姓咸安。这其中包含六名蛮人,加上雷茂和阿贺,共有八人做了汉人的官吏,这对九江蛮族来讲是从未有过的事。九江蛮人自此视卢植如父如母,尊称“卢公”。
仰仗卢植恩威,九江蛮族自熹平四年秋始直至黄巾之乱前,再未兴兵作乱。
而张胤、张晟、韩当、凌操四人凭阴陵城下一战,在九江郡汉蛮军士之中名声之盛,无与伦比,几不逊于太守卢植。
卢植平定九江蛮叛乱的奏疏递到朝廷后,朝中一片赞议之声。卢植借机上书曰:“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冗。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谬,敢率愚浅,为之解诂,而家乏,无力供缮写上。原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于为实,而厌抑流俗,降在小学,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①
大意就是想带着弟子入东观校书,精研《尚书》、《礼记》,并提议设置《毛诗》、《左氏》、《周礼》三经博士。可惜天子未予理会。
卢植无奈,当年冬天,因病向朝廷请辞九江太守之职。
卢植病得并不严重,不过是受了些风寒而已,称疾去官,主要是对太守之职不太感兴趣。卢植常怀济世之志,有匡扶天下之心,相对而言,九江郡这块池塘太小了。或许对朝廷将他的上书束之高阁,也有些意见。
这次朝廷动作迅速,很快批准了卢植的辞官请求,另外派人接替卢植任九江太守。
卢植与新任九江太守做过交接之后,就动身离开九江返回涿郡,卢植本意是回乡设堂讲学、教书育人。
张胤并没有和卢植一同返回幽州,而是去了洛阳,他要去太学卢植住处,代老师将师母、卢慎、卢重、纨儿等人接到涿郡。
张晟三兄弟也分道扬镳,张晟随兄长张胤一同前往洛阳,韩当护送卢植北上,而凌操则返回了余杭老家。
凌操启程时,张胤、张晟、韩当等人出城相送十里。张胤自路旁柳树上折下一柳枝,与冷月刀一起,送与凌操。“柳”与“留”音近,有挽留之意。
凌操为人豪爽,也不推辞,道了声谢,接过冷月刀挂在腰间,手握柳枝,翻身上马而去。
隔日,卢植和韩当北上幽州,张胤、张晟则直奔洛阳。
张胤和张晟自阴陵出发,过寿春至汝南平舆,经颍川郡到达洛阳,历时二十余日。
张胤拜见师母张氏时,说明卢植命他来接众人回返幽州。张氏只点点头,让张胤等人去休息,然后招来仆人收拾行礼。
当晚,张俊得到消息,赶来太学与张胤、张晟相聚,令张胤意外的是,蔡邕之子蔡珪也一道来了。
蔡珪比张俊小一岁。其人与张俊一样一表人才,生的眉清目秀,俊美无伦,小小年纪风仪十分出众。
张胤见过小时候的蔡珪,如今见原来的总角稚童已经长成翩翩少年,心中也有些感概,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来到汉朝十几年了。
张俊和蔡珪趣味相投,数月时间,已经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这次张胤来洛阳从九江带来了十数匹蛮人织制的五彩布,送与蔡邕为礼,正好顺便请蔡珪带回去。这次是没有时间到蔡府拜访了。
为了抢在正旦日前赶回涿郡老家,张氏决定明日一早即出发,反正这小院中一应物事都是官家所有,只随身携带衣物细软也就是了。
今年张胤连续两次到洛阳都没能去拜访袁绍、许攸、王越等人,心中着实有些遗憾。
太学整齐的房屋学舍已在身后,张胤心中忽然有些伤感,在洛阳向老师卢植求学的半年,是他感觉非常舒适惬意的一段日子。不知道下次再来洛阳会是什么时候?
正在胡思乱想间,身后几匹快马飞奔而来,一人高呼:“子承慢走,待愚兄送贤弟一程。”
张胤回头望去,只见袁绍、许攸纵马扬鞭当先而来,高呼之人正是袁绍。
张胤心中一暖,翻身下马,立于路边等候。
到得近前,袁绍和许攸下马走向张胤,只听许攸的声音似怒似喜,埋怨道:“子承,你太不讲交情,进出洛阳也不言语一声。再这般作为,我定然与你绝交。”
张胤不理许攸,向袁绍行礼道:“大兄,你怎么来了?”
袁绍拉住张胤的手,拍了拍,说道:“子承,为何走得这般匆忙?要不是我们正巧遇上子英和蔡议郎之子,都不知道你在洛阳。”
“行程匆忙,一时未敢去打扰大兄。是弟之错,请大兄见谅。”
袁绍哈哈一笑:“子承,你啊……这是,回幽州吗?卢博士身体到底如何?”袁绍一向敬佩卢植,此时依然以博士相称。
“老师无甚大碍,九江夏季湿热,冬季阴寒,一时水土不服,沾染了风寒,现今已回涿郡休养。”
一旁许攸忽然上来捶了张胤肩膀一拳,笑着说道:“听说子承你在九江大发神威,降服蛮夷,你立下大功,可有此事?”
张胤一脸严肃:“可惜许兄你不在九江。”
许攸问道:“我在若何?”
“许兄若在,我定然拉着你一同去冲蛮阵。”张胤和袁绍哈哈大笑。
许攸向来沉溺酒色,身体空耗,让他去冲阵无异于送死。张胤这是开他玩笑,许攸也不介意,这等玩笑本就是他们几人惯说的。
三人立于官道之旁,抚掌大笑,友情更胜往昔。
张晟也过来向袁绍、许攸见礼。
袁绍打量了一下张晟,向张胤说道:“子明英气逼人,真汝之弟也。”
张晟经过九江平蛮之战,平添一股沉稳狠辣之气,按照袁绍的话,这是“将气”,久经沙场的大将才能拥有的气质。虽是夸奖之词,但是也算比较贴切的形容此时的张晟。
落在后面的两人也到了近前,袁绍拉着其中身材瘦长、面相精干之人介绍道:“子承,吾来为汝介绍。此是吾大兄,何顒何伯求,襄乡人,算是你的老乡。”
何顒这个名字,张胤自然是听过的,赶紧上前行礼:“见过大兄。”
何顒少时游学洛阳,虽是后进,却与郭林宗(郭泰)、贾伟节(贾彪)等前辈交好,在太学之中名声极盛。何顒为人讲义气,胆子极大。传说他有个朋友叫虞伟高,有父仇未报,而笃病将终。何顒前去探望时,听到虞伟高哭泣诉说。何顒为全朋友之义,杀了虞伟高的仇家,提其头到虞伟高墓前祭拜。
数年前,阉人作乱,害死陈蕃、李膺等人,何顒由于与蕃、膺相善,遂为阉人所陷,于是改名亡匿汝南。如今何顒竟然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洛阳,还和袁绍、许攸等人相交,想必是有袁绍遮护。
何顒还了一礼,说道:“这就是戮贼救父、孝勇无双的张子承吗?果然英姿勃发,真丈夫也!”
“大兄谬赞,胤愧不敢当。”
何顒哈哈一笑,道:“何愧之有?子承孝勇之名,遍于天下矣!”
袁绍又指着另外紫面短髯、浓眉阔口之人道:“子承,此亦是吾大兄,东平寿张人,张邈张孟卓。”
“张邈?兖州大豪,‘八厨’②之一的张孟卓?”张胤心中暗道,“又一个三国名人。”
“拜见大兄。”
“子承免礼。余久闻汝之大名。汝之《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余已拜读,实乃天下奇文。悯农郎君,名不虚传。”张邈的声音粗壮有力,带着浓重的兖州口音。
《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三篇训蒙文,经卢植、马勖、崔琦等人之手,迅速传至天下,现今幽州、冀州、豫州、凉州甚至洛阳都有不少人以其为童子开蒙。张胤作为作者,名声也随之越发响亮。
张胤憨憨一笑,道:“敢劳各位兄长相送,胤在此谢过各位兄长。”
何顒说道:“子承,卢太守九江平蛮之策可是出自汝之手?”
张胤诧异道:“大兄,何有此问?”
何顒道:“我听闻,九江平蛮,有心战为上之说。选荐蛮人入府为官,亦是善法。”
张胤回道:“此确是吾向老师提议。”
何顒赞道:“子承好计谋。若我大汉治蛮皆依此法,边郡再无蛮夷之乱矣!唉……”何顒说完长叹一声。
袁绍、许攸、张邈等人默不作声,大汉国不缺有才识之人,而是小人乱政,计不能用。
马车之中,张氏说道:“胤儿,天时已不早了,前途遥远,还是早些赶路吧。”
张胤遥向马车行了一礼,回道:“诺!”
“大兄,胤此行还要将师母送往涿郡,在此与大兄别过,他日有缘,我们自会再见。”说完,张胤深施一礼。袁绍、许攸、何顒、张邈躬身还礼。
袁绍道:“子承一路保重。”
许攸等人也道:“保重。”
众人摇手而别。
看着张胤上马随着马车缓缓而去,何顒喃喃地说:“此子殊异,文才武略皆胜常人,异日成就不可限量也!”
袁绍、许攸、张邈三人微微点头。
………………………………
注①:此段文字摘自《后汉书》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注②:《后汉书》:“度尚、张邈、王芬(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