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官从事
肥猫江湖2025-07-02 21:513,572

华歆与卢植可以论师兄弟,比张胤高了一辈。张胤恭恭敬敬地递上自己的名刺。门下苍头接过,道声稍候,转身往内去通传。

  不片刻,大门打开,华歆面带笑容而出,道:“终于把悯农郎君给盼来了。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张胤躬身行礼,道:“冒昧来访,子鱼先生勿怪。”

  华歆还了一礼,笑道:“何怪之有,快请快请。”华歆引张胤等人往内院走,边走边道:“崔子玮(崔琦)前阵子与我通过信,说起汝在幽州所为,真治世之臣也!我心羡焉……哈哈……”

  张胤笑笑,心中琢磨华歆的言外之意。羡慕就是意味着他也许会不虚此行。

  一路车马劳顿,见过华歆之后,关羽、张飞、赵云、张相、张植等人都由华府仆人带着下去休息,只有典韦、卞秉跟在张胤身边。

  华歆对张胤很感兴趣,接到崔琦的信后,他搜集了一些有关张胤的资料。张胤气质儒雅偏又作战悍勇,行事遵礼却又不失灵活变通,治政严谨中又迭出新招,这样一个自小有神童之名、弱冠年纪就腰系两千石印绶的将臣,古往今来实在是太少见了。

  “我以为,子承在幽州的做法,可以归结为屯田、精兵、兴商、治胡、明法这五点。皆是良策,只是……”华歆捋须而笑,看着张胤。

  张胤急道:“先生有何教我?”

  华府仆人很快端来温好的酒和一些小食。华歆示意张胤边饮酒边聊。华家虽然在平原国都不算是顶级大族,更别说在冀州和整个大汉了,但华歆注重礼仪和享受,桌案上的小食也是十分精致。张胤无心酒食,盛了一杯酒呷了一口,等着华歆的下文。

  华歆见引起了张胤的兴趣,知道过犹不及,便道:“子承在辽西之政虽好,却仍有缺陷。”

  张胤道:“先生以为,我错在哪里?”

  “不是错,而是差了点东西。屯田兴商可富民强国,但民心之归,不全在于此。”华歆看了一眼张胤,侃侃而谈,“我以为,百姓应该分两面来看待。一面就是百姓,耕田打渔之民,而另一面则是豪族。”

  张胤心中一动,似乎明白了华歆要说的话。

  “我给子承补充两点,尊儒治经,清吏明政。武帝以来,经学弘展,渐渐独享尊崇。世家大族无不以治经研文为尊,此已成世俗,子承不能违也,亦不敢违也!汝在辽西推崇匠术,提高商贾地位,在辽西可以办成,在幽州就未必能成,在大汉肯定办不成。光武中兴至今,豪族大家早已掌控大势。就算是我华家,也想成为邓耿之族久矣。”

  邓、耿,应该是指辅佐刘秀开创东汉基业的邓禹、耿弇。邓耿等族与扶风窦融家族、南阳阴氏家族等皆为大汉世代传承的顶级门阀,让华家羡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士人即是豪族,豪族即是士人……尊儒治经可使士人归心。士人归心,汝在幽州才有机会做其他的事。”见张胤点头,华歆知道自己的话进了对方的心,干脆敞开直言,“清吏明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归根到底,其实还是……豪族。”

  “豪族?”

  “然,就是豪族。豪族世家子弟多入官府,吏治当然跟其有关。惩治腐吏也可能得罪豪族,选人任官亦需平衡。吏治问题,实际也差不多是豪族问题。治理豪族,我送子承四个字……恩威并用。”

  “恩威并用?”张胤沉思不语,心中想着却是自己当初在刘虞面前说的那番治理胡人的理论,岂不是正与此相同?

  “子承提携豪族屯田经商、察举豪族子弟入仕,可谓示之以恩;若豪族世家武断乡曲,干扰吏治,惩治不法以雷霆,则是示之以威。恩威并行,当能保幽州稳定。”

  华歆饮尽杯中酒,自去夹菜添酒,微笑看着张胤。

  张胤捏着耳杯,琢磨华歆的这番话。虽说是两点建议,其实就是一件事——摆平豪族。幽州渐趋安定,这个时候要不要向豪族动手?这个可是一个难题。他的计划中要设立弘儒堂和讲授武略的军庠,其实就是要尊崇儒术,事实上,他在辽西时也一直宣扬“儒术为主,杂学为辅”。但事情永远都是如此,你说你尊崇儒术,却重视杂学,不断提高工匠、医士的地位,士人们心里自然会有疙瘩。有了误解,再想消除就难了。而且时下的豪族兼并土地,将自由农民变成了属于自己的佃户,藐视官府,种种表现确实需要整治一下。但是,这可不是说整就能整的事,要知道,整个东汉都是以豪族为基础而建立的。这两件事,张胤不是没有想到,他也尝试着在做,只是实在是太困难了。华歆也只是提出了想法,并没有说出具体的办法,但是华歆家族也是大族,从这个角度讲,已经是十分难得了。

  张胤忍不住想:“华歆这番话可谓是推心置腹,可是,自己与他才是头次见面,仅凭着舅父的一封信,他就能如此对自己吗?华歆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我刺察幽州,却管不到平原国,对华家恐怕也不会有太大助益。历史上的华歆也不是不为名不为利之人啊?”

  半晌之后,张胤起身再次郑重行礼,长揖到地,恳请道:“听先生之言,如拨云雾,受益良多。胤敢请先生到幽州一游,也好使我早晚聆听教诲。”

  华歆起身还礼,道:“我可以到幽州,但子承需答应我一个条件。”

  张胤道:“先生请讲。”

  华歆道:“我若想走,子承可不能强留。”

  “嗯?”张胤一怔,随后笑道,“那是自然。”

  能将华歆请到幽州,就算只有一年半载,那也是值得的。华歆与另外两位好友北海管宁、邴原,同在洛阳游学过,号称“一龙”,而华歆为“龙头”,足见其能。

  张胤喜不自禁,这酒水也就越饮越多,渐至微酣。

  典韦一直在一旁陪着,却滴酒不沾。卞秉凑过来逗他道:“令明,你腹中酒虫馋否?”

  典韦正色道:“我虽愚笨,却分得清甚是正事!”言外之意是保护张胤重要,这等时候他不喝酒。

  卞秉凛然,心中惭愧,回到自己座位继续听姊夫张胤和华歆的谈话。这一静下心来,所得就渐渐多了,竟然慢慢也入了神。

  这一番长谈,直至日落。华歆干脆让仆人烹了菜进来,张胤也让卞秉去招呼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一同用餐。有了关张赵等人,话题便更偏重于军事方面,卞秉也能偶尔插上话了。

  第二日起来,华歆命人收拾行李,带了两仆一妾,跟张胤前往幽州。

  路上,张胤实在忍不住,便问华歆为何对他如此推心置腹。

  华歆一笑,回道:“子承,汝忘了王公彦方乎?”

  张胤恍然大悟,竟然是因为王烈,华歆才愿意到幽州应辟。高唐到平原县不过数十里,如此一来,无论如何也得去一趟韩营村了。

  上一次来王烈讲学的草庐就是冬天,这一次又是。故地重游,熟悉的事物总会让人内心觉得温暖,唯一可惜的是没有爱妻纨儿温柔相伴。

  在草庐门前,华歆道:“上次来这里拜访王师,他就提到了子承你,我因此才想去幽州看看。”

  王烈的是陈寔陈太丘的得意门生,与其子陈纪、陈谌交厚,名声响誉天下。华歆辈分虽高,但在王烈面前,也只能执弟子礼。

  看着草庐简陋,张胤的心中却十分温暖。因为父亲的原因,他对王烈十分尊敬和亲近,与别人大不同。

  不一会儿,有苍头出来将众人迎入。王烈又接着给学生们讲了大半个时辰的课,然后才回到后院,与张胤、华歆等人见面。

  见到王烈,张胤、华歆都恭敬行礼。王烈大袖挥动,笑道:“胤儿,看来子鱼答应你了?”

  张胤赶紧道:“多谢王师相助。”

  王烈道:“不算助你。子鱼有治政之才,军谋之略,搁在家里可惜了。”

  华歆可不敢大剌剌地应承下来,连道:“王师谬赞。”

  王烈向着华歆道:“胤儿在辽西治政别开一面,广施惠政于民,百姓敬他爱他,还送了他一个燕北长城的雅号。呵呵,也算是他牧民有方。汝去助他,施展汝之才干,岂不是好?张角虽灭,却带了个不好的头,天下也不知能安定多久,以后要是这里也乱了,说不定我也会去幽州避避。”

  华歆笑道:“如今,盗贼蜂起,国内占山头、称大王的贼人多了,就算是幽州也不会一个都没有吧?”

  王烈道:“子鱼不服啊……有没有还得你自己亲眼去看。”转而对张胤道:“胤儿准备让子鱼任何职位?”

  张胤道:“都官从事,参刺史府军事。”

  王烈朗声大笑:“哈哈……甚好甚好!”

  都官从事本是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张胤在刺史部设此职,其意不言自明,当然是希望华歆帮助他处理幽州官员和豪族的事情。既然能督查刺史部官吏掾属,那么地位也是相对很高了,这是目前张胤能够给予华歆的最高待遇了。刺史行的是监察权,按理并没有管民政和军事的权力,但现今世道离乱,各州刺史府都控制着一定的军队,这参军事一职,也是由此而来。

  王烈道:“我有一徒,北海人,姓刘名政,字仲理,富有勇略雄气。我本想让他也随胤儿你去幽州,可惜北海亦有黄巾作恶,百姓离乱,他前些时日回乡去探亲,至今未回。”

  华歆接口问道:“可是与邴根矩同乡的刘仲理?”

  王烈点头道:“然。”

  华歆道:“我听邴根矩说此人雄烈多谋,有大志节,非同常人,不想竟是王师弟子。我尝想与之一见,可惜今日又错过矣!”

  王烈道:“我这徒弟本是皇家后裔,只是家道破落,不复往昔之盛。仲理常慕先祖之风,立志建功立业。幽并边地当是他施展才华之地,待其回来,我定让他往幽州一试。”

  张胤、华歆都有些感慨,没想到王烈名著天下,竟然有这样一位弟子。

  在王烈的草庐逗留三日后,张胤率人返回幽州。到涿县时,张胤被人认出,百姓们闻讯蜂拥而至,在道路两旁伏地行礼,拍手而歌,赞张胤保幽州安定,不受黄巾骚扰。张胤摇手回礼。

  华歆在暗暗心惊之余,还有一种疑惑的感觉:这个张子承到底在幽州做了什么,让百姓们如此敬爱?难道就是因为屯田、兴商等那几项政令?

继续阅读:第一百五十三章 遇刺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峥嵘志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