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碣石港
肥猫江湖2025-07-02 21:354,831

五月底,一艘双桅千石海船停于碣石港。

  澹台治立于船首,凝望海岸,自言自语道:“悯农郎君,希望蒲良没有看错你。”

  澹台治收到蒲良的信时已是一月末尾,犹豫良久,他虽听说过悯农郎君之名,却不识其人。张胤名声虽盛,但现如今不过是一边郡长史,权位不重,在辽西推行海上商贸亦不知能否成功,即使成功也不知能否长久。毕竟如果张胤获得迁升,也不知会去哪个郡国任职,而接任之人对航海之事的意见就可能大为不同了。

  反复斟酌之后,澹台治还是下决心到辽西一搏。他暗想:“会稽澹台氏已经渐趋没落,被骆、贺两族打压得抬不起头,若不能别开蹊径,恐怕再不能恢复先祖时之强盛。可惜如今族中长辈固守成规,万事以能治经文为先,自己这般喜好船海之事的人绝无出头之日,而且,即便家族支持自己,吴会沿海也已经被各大家族占据,凭自己一己之力也难打出立身之所。若非如此,当初自己也不必起要往日南打拼的念头。”

  澹台治转念又想:“反正自己已经跟族中几位从兄闹翻,若是张胤果真如蒲良所言,开明重匠术,准备在辽西大兴杂学,或许值得自已投奔。”

  澹台治行事果决,既然下定决心便不准备再回头。澹台治喜好造船航海,名下早有一艘大汉少见的双桅千石海船。澹台治将自己名下的家产变卖,载上愿意跟随自己的所有奴仆、工匠,于四月底,海上东南风起时,起航北上幽州。这一次,澹台治是堵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携妻带子而来。澹台治沿着先秦航海故道北上,在琅琊停留补给,花费一月之功才到达碣石港。

  澹台治下船登陆,也不求见临渝县长,而是让家人、奴仆入临渝城寻客栈暂居,自己从一农家买了一辆牛车,带着两名奴仆驾车直往阳乐。澹台治要在路上观察辽西百姓生活,由此他可以推断张胤执政方略。

  自临渝沿后世所谓的辽西走廊往阳乐,由于海岸线并不稳定,沿途人口稀少,但是澹台治仍然看出辽西百姓生活的热情很高,完全不像是边郡苦寒之地边民的样子。百姓们对张胤的尊敬爱戴,亦出自真心。澹台治想:“这样一个人物,或许真得可以助自己实现别立门庭的梦想。”由此,心中多了几分期待。

  张胤最近也很忙,屯田区、采矿区、正业堂工坊、军营关塞,四处奔走,每日最多只睡两个半时辰。辽西建设的摊子铺得太开,张胤即使拥有妖孽般的体质亦有些吃不消。

  张胤正在郡守府处理公务,听尾敦报说“有人自称澹台治,前来求见”一时没反应过来,只“嗯”了一声,说:“让他进来!”

  尾敦正要转身出去,张胤忽然反应过来,连忙道:“谁?果真是澹台治?”

  尾敦道:“府寺外那人的确自称澹台治。”

  张胤赶紧起身,喜道:“哈哈,他终于来了。走,咱们去迎他。”

  出府寺门,张胤见牛车之旁,有一身着青袍,儒士打扮的人,知是澹台治,道:“可是澹台修德?”

  澹台治比蒲良年纪稍大几岁,但是由于面色白净,看着也差不太多。造船、航海之人受海风吹拂,皮肤都有些黝黑,这澹台治可算是与众不同,想来是天生如此。

  澹台治拱手行礼,道:“澹台治见过悯农长史。”

  张胤上前拉住澹台治的手,道:“吾在辽西,盼君久矣。君何来如此之迟?”

  澹台治见张胤待己热情,心中感动,答道:“吾倾家而来,请长史收留。”

  张胤把着澹台治的手臂道:“君来相助,我辽西海事无忧矣!走,我们进内说话。”

  一边走,张胤一边问道:“未见到修德家人?他们……”

  澹台治道:“吾将他们留在临渝客栈歇宿。吾今次是驾船渡海而来,船舶需要有人看顾。”张胤心里明白,澹台治此举定是要先看看自己如何施政,若合他心意,他便留下来,不合他心意,估计今日自己就见不到他了。不过澹台治既然露了面,想必是已经下定决心投奔自己了。张胤从未想过澹台治会驾船而来,他还想当然的以为澹台治会从陆路而来呢。会稽到辽西海路数千里,澹台治凭着一艘海船就平安到来,航海技艺着实不一般,那艘汉代的海船更是让张胤大起兴趣。

  张胤想了一下,道:“既如此,就将修德家人安排在临渝城中住下吧!反正以后修德也要常在那里做事。”

  澹台治自无不可。张胤又让尾敦派人去令支接蒲良回来与澹台治相聚。

  经过前段时间的摸索,令支铁矿石冶炼成铁之法已经渐成定式,蒲良如今迫不及待地在研究张胤所说的覆土淬炼造刀法。张胤自然由着他,张胤脑中还有着后世了解到的双液淬火、灌钢法等造刀的办法,以后再陆续交给蒲良慢慢琢磨。

  进屋落座之后,张胤便将自己要建立四海堂,造船出海,推行海上贸易等想法与澹台治说了。澹台治听后激动不已,当即跪倒泣曰:“吾今日方知悯农长史之志,吾愿追随左右,绝不离弃。”在澹台治看来,全天下有这般想法的人,恐怕只有悯农郎君一人矣。他澹台治若想展志建功,只有在辽西。

  张胤将澹台治扶起,道:“吾有先祖衡公,留下造船之法数条,只是吾愚钝,又久居北疆不知江海之事,因此不能行也。今愿付与澹台君,助吾实现杨帆四海之愿。”

  澹台治郑重答应。

  张胤对木制帆船的建造相当熟悉,不要忘记他后世毕业设计就是弄了个机械动力的木帆船模型。张胤只是对现实中如何建造船不清楚,若澹台治不来投奔他,估计他也会在不久的将来,亲自动手组织人造船。

  数日后,蒲良自令支返回时,张胤已经任澹台治为海运掾,主造船、海上贸易诸事。海运掾与盐铁掾一样是张胤生造出来的职位,反正时下,郡守属吏本身就是要太守自己招募、安排。

  盐铁掾蒲良要兼管正业堂工坊,海运掾澹台治也要兼管四海堂的造船厂。

  和蒲良任盐铁掾时一样,辽西府寺上下并无太多反对意见,毕竟蒲良和澹台治也算是士族出身,只不过都是庶子而已。

  蒲良与澹台治两人乃刎颈之交,许久未见,这次见面把酒相谈甚欢。两人如今都找到了自己施展抱负的地方,心情都很好。

  翌日,蒲良求见张胤,道:“长史,吾有一事相求。”

  张胤道:“子淳有何事?请讲。”

  蒲良道:“吾家人远在河东,良心深系之,今令支采矿、冶炼之事繁巨,无暇他顾,因此想接妻子来辽西。”

  张胤问道:“子淳已有家室?”心中却十分欢喜。蒲良三十出头的年纪,在这个时代没有家室的很少,先前他不提接家人来辽西的事,在张胤看来,应该和澹台治类似,还没有决定上张胤这条船。如今蒲良提出此事,想必已是下定决心。

  蒲良道:“吾有一妻一妾,两子。”

  张胤嘿然笑道:“哈哈,吾让张鄂带人前去迎尊夫人来。”

  蒲良道:“谢过长史。”

  张胤道:“子淳也定居临渝如何,与修德做个邻居?”

  蒲良道:“如此当然好。”

  张胤点点头,又道:“新式刀剑造得如何了?”

  蒲良道:“长史所说的双炉冶炼精铁之法已有小成。至于覆土淬炼,亦是良法。泥土覆盖之处的刀身,淬火时硬度变化不明显。用此法,若覆土不均可使刀剑淬火时自然弯曲。我已经多次试验,此法结合我的百炼钢法使用双炉炼出的精铁锻造环首刀,确实更为锋利。不过……”

  张胤道:“有何不妥?”

  蒲良道:“若是普通之铁不经百炼锻造之法,用覆土淬炼,并不能使刀剑锋利多少。”

  张胤道:“这是为何?”

  蒲良道:“盖以为,此法只适用于铁之精纯者也。”言外之意也就是只适用于钢。张胤皱眉思考,忽然意识到:钢之所以胜于铁,是因为钢硬铁软,缺点则是脆,覆土淬炼则是使淬火时钢有足够的硬度且坚韧不脆。令支新产之铁直接铸造刀剑不缺柔韧,缺的是硬度不够,不够锋利。张胤只是从后世带来的这些知识,根本没有实际应用经验。让蒲良这么一试,才明白过来。

  张胤道:“我明白了。子淳是说此法只能用于上好精铁,用之造刀,所费昂贵,技法亦繁复,恐怕无法大规模制造。可是此意?”

  蒲良道:“然。而且覆土配方仍需调试,不同铁质需用不同覆土才有用处。”

  张胤道:“此事还需子淳费心。”

  蒲良道:“职责所在。”

  张胤问道:“若用双炉法炼出的精铁,用覆土淬炼法可有效果?”

  蒲良道:“有。”

  “那就足够了。”张胤想了想又问:“吾以为子淳之百炼钢锻造法,锻造次数不同,所得精铁亦不同,可是乎?”

  蒲良点头道:“确实如此。”

  张胤道:“既如此,吾以为,子淳可将精炼之后所出之精铁,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精铁可以覆土淬炼和百炼之法造宝刀利器;中等精铁可以用五十或三十炼法,造制式环首刀,配给士卒;下等精铁可铸造其它如农具之类的适宜之物。”

  蒲良道:“长史此法极好,吾回去便照此实施。”

  张胤正想和蒲良再说说双液淬火,恰巧澹台治来找张胤商议造船之事。张胤道:“修德,请坐。”

  澹台治向二人施礼,道:“子淳也在。吾听闻长史想重修碣石港,可已有腹案?”

  张胤道:“此事自然要辛苦修德。”

  澹台治也知道这是自己的活,今天他此来就是这个意思:“我想明日即前往碣石港勘察地形,早些做好规划,也好早些造船下海。”

  张胤道:“也好,明日我和你一起去。子淳也要去矿上。”

  碣石港位于渤海湾北岸中段,临渝城之南,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北方著名的良港,燕国的通海门户。战国后期,随着燕国的国势强盛,疆域扩大,碣石港在北方的地位更加突出。入汉以来,碣石港一直是幽州西部、冀州、青州、徐州与幽州东部连接的沿海通路,自碣石港跨海亦可很容易到达三韩、倭国等地。武帝元封年间用兵三韩时,碣石港也是重要的用兵和转输军资的港口。

  碣石港不仅对海外出口马匹、裘皮,还转运齐鲁之地盛产的漆、布、帛等物,每天舟车贾贩,往来出入,络绎不绝。

  碣石港码头全部为条石加砖夯土结构,岸壁由长六尺,宽两尺半,高两尺的条石砌筑,每两块条石连接处全部用铁榫固定。这种建筑结构坚固耐用,可以抵御海水的浸泡与海浪的不断冲击。碣石港码头水深约在两三丈间,可轻松停泊千石海船,即使是更大的海船亦不用担心搁浅,只是若按张胤的宏伟蓝图,容量还不够。张胤计划花费数年时间研究、试验,最终制造出载重五千石,甚至更大的海船。

  大汉现在的造船能力已经非常发达,可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制造客船、货船、战船等各种类型的船。内陆江河之中所行之船多是载重两三百石的平底船,当然也有载重千石的帆桨共用楼船,只是比较少见。沿海地区近海航行商船载重一般在四五百石到千石之间。这个时代还从未出现过载重五千石的巨大船舶,在张胤看来,要实现远海航行的目的,必须有更为巨大而安全的海船作为保障。

  对于张胤这种想法,澹台治也很支持,并自信若有足够的时间定能造出载重五千石的大海船。不过张胤相信凭借自己所知晓的后世的造船知识,定然能大大加快这个进程。

  澹台治的确是航海大才,穷一月之功,走遍碣石港各个角落,勘遍地理、水文,结合张胤的构想,制定完成了一个极为宏伟的碣石港扩建规划。

  在澹台治规划碣石港建设的同时,张胤组织辽西上下全力收割冬麦,以便为不久之后即将开工的港口工地提供足够的人力。

  辽西屯田区有军屯、奴屯二十六万亩,民屯五万余亩,其中绝大部分种植的都是宿麦。这么大规模的麦子几乎是同时成熟,收割、脱粒、筛选、碾粉、运输……一套过程下来,即使有数万人也得起早贪黑忙一个多月,而且这段时间还需要老天爷保佑,不要下雨。

  时下,收割小麦是用镰刀,脱粒全靠手搓和连枷拍打,筛选饱实的麦粒多靠抛扬风吹,碾粉时靠石磨,运输时要靠牛马拉和人力背扛,在见过后世大规模农业机械收割的张胤眼中,效率实在是太过低下。也只有一种原始风扇车①筛选饱瘪麦粒时的效率还说得过去。

  张胤在麦田、打麦场转过一遭后,回到房中,绞尽脑汁复原了小时候在农村见过的木制脱粒机,改进了风扇车,使匠人按图制作。这两样东西的动力皆来自人,或手摇、或脚踩,虽然相对简陋但是仍然大幅提高了麦收的速度。张胤又制作了后世农村最为常见的手推独轮车,当然轮子是木制的,没有后世的橡胶胎,有了这东西,在牛马不足的时候,靠人推也省力不少。为此,辽西百姓赞张胤“鲁班在世”,不愧“悯农郎君”之名,爱戴之心溢于言表。

  这一季麦,共收粮七十余万石,高出了张胤原先的预期。阳乐、柳城共建起数个大粮仓以作储粮。

  收麦之后,张胤下令禁止燃烧麦秸秆,命王意、李蛮带人将麦秸秆用铡刀铡碎,混以牲畜粪水沤肥,这种做法张胤先前在黍谷山庄就使用过。使秸秆沤肥肥田要比当柴火烧掉更有价值多了。

  紧接着就是平整土地,补种生长期短、秋时能成熟的作物。

  ………………………………

  注①:也叫飏车、扬谷机,一种发明于汉朝,通过手摇产生风力将麦谷等作物中的糠皮、杂物筛选出去,实现谷物与谷壳分离的传统农业机械。类似的半机械化农具,还有打谷机等,笔者少时在农村老家见过不少。

继续阅读:第七十二章 关内侯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峥嵘志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