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鬼根本不去思考吴天要多长时间才能回长生岛,只是一个劲地叮嘱,要求吴天捎带些什么来补偿他们昨夜的辛劳。
吴天口中一一答应,却一件都没放在心上,上了木船,扬起风帆,吴天挥手告别了五鬼。这个季节刮的是东南风,风速稳定,且风力强劲。风帆挂满,那木船似离弦之剑,朝大陆方向飞弛而去。
吴天这次航行运气不坏,连续半个月的好天气,而且日日刮着平稳的东南风,半个月后,他已经站在大陆的土地上了。
扔下木船,任它在海上漂浮,反正以后用不着了,留着也没用,吴天朝远处隐隐可见的一个小渔村走去。
到了村口,遇到一个出门的老渔民。吴天上前作揖施礼,问道:“老大爷,请问这是什么地界?”
老渔民回道:“这里属于明州管辖范围。”
吴天一听是明州,傻眼了,暗道:“怎么到了此地啊?上次记得是在登州上的岸,怎么相差这么远?”他却不知,那股东南风极为强劲,没把他送到南海已是万幸。”
他还是怕自己听错了,继续问道:“莫非是南唐的明州?”这个时代的大宋刚刚建国,还没有统一中土,南方仍有数个国家,南唐是其中之一。
老渔民道:“正是!请问小哥从何处而来,欲往何地?”
吴天道:“我从海外归来,欲往陇州去。”
老渔民惊奇地道:“什么?小哥来自海外?海外的什么地方?海外也有居民么……”
吴天不想与他多做纠缠,转身告辞,离开小渔村,到了一处无人烟的空地,吴天运起真元,顺着海岸线向西方急速飞奔。一路遇山爬山,遇水趟水,连续走了近一个多时辰,只怕走了有四百来多里地,吴天感觉真元有些枯歇,见前面有座避雨亭,便进了亭子歇歇脚,打坐恢复真元。
调息了一阵,吴天刚才所来的方向传来一阵马蹄声。他抬头望去,见官道上缓缓行来一辆马车。马车到了亭子前,听到车内一男子道:“骨头都快散架了,休息一会吧?”
又听另一男声道:“是啊!是啊!好累啊!歇歇脚再走吧!”
驾车的两个小厮跳下马车,将车帘挑起,两个年轻书生走出了马车。一个白面无须,身材修长,五观还算端正,可惜身子骨太瘦,缺少阳光之气。另一个脸面白净,微微有些发肥,身材偏矮小。二人放在现代都算不上帅哥,长相上比起吴天自然差远了。
二人进了亭子,两小厮忙从车上拿来椅子,让二人坐定。他们早看见了吴天,仔细打量了一番。吴天衣着极为华贵,都是皇帝所赐,能不华贵吗?
二人见他气宇轩昂,以为是什么富家公子,便上前施礼,问道:“这位公子可好,可否请教大名?”
吴天本不想搭理他们,但伸手不打笑脸人,回礼道:“本人姓吴,单名一个天字,不知二位如何称呼?”
高个子道:“我姓范,单名一个通字,明州秀才。”当他说到秀才时,样子极为得意。
矮个子道:“我姓白,单名池,也是明州秀才。不知道公子是何许人也?”
吴天道:“我仍大宋陇州人氏,到明州会友,今日正要回去。”他自不会与这种人说他的真实情况。
二人一听他是大宋人,俱惊道:“你是大宋人?听说你国要进攻南唐了?可有此事?”
吴天道:“我一偏远山民,怎么可能知道此等国家大事。”
高个子道:“说的也是,只有读书人才关心国家大事,普通百姓又怎么知道国家的决策呢?”二人以为吴天只是一介白丁,不再理会他。吴天也懒得与此等低俗之人打交道,转身欲离去。
却听白池道:“明日听潮楼的诗会范大哥可要好好表现一番,听说楼主也会亲自观临。”
听到“听潮楼”三个字,吴天似乎觉得耳熟,便停住脚步,认真听了起来。
范通道:“听人说听潮楼楼主乃江南第一美人,可是真的,白兄见过其人否?”
白池道:“我哪有这般福气,没见过,但我在杭州的一位朋友见过。据说当时在场的男子都看呆了,那种美貌只该天上有,想不到凡间竟出现了。”
吴天暗道:“吹牛吧,我不相信天下还有比伊莲妹妹更漂亮的女子,神仙也没她漂亮啊!估计是那些男人没见过真正的美女,才有如此表现吧!”想到伊莲已死,只有阴魂尚存,他又暗暗伤起神来。
白池继续道:“听潮楼楼主还当场出了一对联,还说谁要能对出下联就可陪她游一天西湖,可惜至今过去一个月了,还没有人能对出来。”
范通道:“什么?一个女子把江南所有的才子难住了?这可丢尽所有男人的脸了。你且说说,什么样的联子?如此难对。”
白池不紧不慢地念道:“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范通沉思了一阵,说道:“此女子能出去如此难的上联,真是千古奇女子啊!望江楼是千古名楼,又正好在江边,江流江楼,其意境深奥,难对啊!”他时而弯腰用手指在地上比画,时而凝视亭外苦思,良久后说道:“白兄,此联难度太大,我对不了啊!”
白池笑道:“呵呵!你要能对,就是千古奇男子了。只怕南唐才学最高的那位皇爷也对不出来,否则早该有下联在世间流行了。”
范通凝声道:“这上联只怕是绝对,是死对?听潮楼楼主自己都没有下联。”
白池应和道:“是啊!此联要是有人能对上,我便给他磕三个响头,叫他三声爷爷。”
他话音刚落,听到旁边有人轻声念道:“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二人心中默念一遍,用词、意境俱是妙不可言,对的真是天衣无缝,俱大吃一惊,朝声音来源处看去,念出下联的正是欲出亭子的吴天。倒不是吴天才学有多高,也不是为买弄才学,而是此联他在前世的书中见过,故情不自禁地念了出来。
二人把下联再念一遍,再仔细思索一番,用万年名井对千古名楼,再用月对江,其见识和巧思真是无人可及,心中越发佩服吴天的才思,一改刚才的冷淡态度。范通道:“吴公子好才学,能想到用西川什邡八景之一的印月井应对,真是才思敏捷,见多识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