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痛失机遇(上)
郫县豆瓣儿2015-10-27 15:054,898

  豆瓣儿求打赏,求收藏!求点击!求鲜花!求书友们的支持!

  豆瓣以前很少向书友们,恳求这些的,那是因为豆瓣觉得,自己写得并不是很好,书友们肯花钱看豆瓣的小说,就是对豆瓣儿最大的支持!

  但现在,豆瓣儿的成绩越来越不理想了,因此恳求书友们给予豆瓣儿动力,写下去的动力,给予方木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至是,满清鞑子还认为,只要开埠了五个通商港口之后,英国人有了在中国通商的渠道之后,一切就安然无恙了~~~

  就这样,在这种苟且偷安的心理之下,满清鞑子、那个文盲皇帝道光帝,硬生生的错过了,使中国第一次崛起的机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十年时间,对于满清朝廷来说,是最珍贵的十年时间,是使中国崛起的十年时间,可这十年的宝贵时间,却被满清鞑子,给白白的浪费了~~

  在那宝贵的时间里,不仅满清鞑子不思变革,而且还允许别人,帮助它发展工业,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那时,满清鞑子野蛮的拒绝了,想要帮助中国,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请求,真是傲慢、无礼、找死!

  1884年12月(道光年间),一位通宵天文算法的美国人,愿意向中国提供西方技术知识,“恳求进京效用”。

  当时正值满清朝廷仿造外国船炮的工作,遇到缺乏技术和人才的困难之际,但是满清鞑子据守,与外国大叫道“依循旧章办理”的僵化陈列,加以拒绝。

  1886年(道光年间),法国公使‘刺萼尼’表示希望中国允许法国,“选择明习天文之人送京当差”,又欢迎中国派人赴法国学习修船铸炮水战兵法。

  要知道,当时法国官方都表示,要帮助中国发展啊!这是多好的机会啊!

  要知道,法国人可是非常乐意资本输入的,非常乐意帮助别的国家,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

  俄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在法国的帮助下进行的!就是因为法国的帮助,俄国才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踏入了列强行列。

  以此类推,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俄国在中国的身上,剜了那么一大块肉,法国可是功不可没!!!

  无论法国提出这番主张的真实目的如何,但这至少是中国‘师夷长技’的一次机会。

  谁知接待这位外国外交官的,是一位广东番台黄恩彤,他发表了一同满是无知与偏见的,傻逼式以为,回绝了法国人的请求。

  黄恩彤说:“西洋人进京当差,始于前明之季,其时中国天文失传,不得不借资异国。我朝人才辈出,推步精详,寒襖阴阳,不差累藜,是以遗令高守谦等各回本国,无须弗兰西人再往帮办。至船炮水战,用之各有其宜,便于西洋者,不便于中国。且中国于洋船洋炮均能仿造,更无庸远赴弗兰西学习。”

  就这样,无知的黄恩彤,无礼的拒绝了法国人,愿意帮助中国,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请求~~

  1845年(道光年间),俄国科学院通过该国,驻北京的教会使团,把一批俄文书记转赠给中国,其中有大量介绍俄国及西方国家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知识的书籍。

  满清鞑子在接受后,把它们统统封存在理藩院,无人问津。

  直到1858年(咸丰年间),西方列强国家挑起更大的战火之后,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其间包括了火烧圆明园。

  之后,‘四无皇帝’咸丰,才圈出其中相关‘低舆图画’方面的41种西书命人翻译,以备考察。

  1869年(同治年间),都已经过了十多年,都到了同治年间,总理衙门才组织人力将书目翻译出来!!!

  由此可见,满勤朝廷的行政效率,不可谓不慢,简直就是龟速~~~

  1885年(光绪11年),都已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了,御史赵尔潩奏请翻译出版,但有人提出书中内容仅是,数十年前的过时之谈,远不如新书详备,失去了翻译价值。

  这批外文书籍,从传入中国到有人提出翻译,竟然整整经历了40年的漫长岁月。

  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代表着提倡革新、发展、工业革命、‘师夷长技’的魏源,在他的那本先进的《海国图志》成书后,在满清朝廷长期埋没,反倒是在日本风行一时。

  《海国图志》该书,无论是时代性,还是知识内容方面,都是当时中国的上乘之作。

  但就是因为《海国图志》阐述了,当时人们最忌讳的‘夷情’,倡导‘师夷’,批评排外的坐井观天之见,‘犯诸公之忌讳’,而受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

  但是《海国图志》在日本却是很受欢迎,仅在1854年至1856年两年时间,《海国图志》在日本就有了二十多种版本,成为小日本最流行的读物之一。

  这种情况,与满清鞑子统治下的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这宝贵的十年时间内,满清鞑子既没有整顿内治,又没有加强国防,国家毫无振兴景象,反而更加衰落。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农名大起义,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陷入内外交困的险恶环境,国人再度蒙受奇耻。

  说到这里,方木再次顿了下来,看了看来福与上百‘方家临时间谍人员’,见他们依旧是一副,求知欲极盛的目光。

  见此,方木满意的点了点头,再次缓缓地解释道:“至于第二次被满清鞑子错过的,使得中国崛起、强大,踏入列强行列的机遇,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19世纪60至90年代,是中国第二次踏入列强国家行列,不用再忍受他国欺凌、宰割、折辱的,第二次宝贵的机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国家,一度对中国采取‘合作政策’,并没有再度欺凌、宰割中国的意思,最大的目的,也只是想到中国来赚钱、经商、做生意而已。

  1862年3月(同治年间),美国国务卿‘西华德’首次向,新任驻华公使‘蒲安臣’发出,应和英法公使在中国‘协商合作’的指示。

  其主要内容包括:支持满清朝廷,维护列强国家在华特权,保持各国对华共管的局面等三个要求。

  这个政策得到英法、俄等国的赞同,成为它们在60至70年代,共同遵循的对华外交原则。

  其后,英法、俄等国的外交官员,先后给总理衙门上条陈述,劝导满清鞑子务必遵守条约,实行一系列的内政改革。

  尽管这些列强国家,如此做的目的,也只是想更好的在中国的身上,剜下一块块的肉!

  但这毕竟使得,中外过去的那种剑拔弩张的关系,得到了一瞬间的调整,出现了‘中外相安,十年无事’,暂时性的稳定局面。

  除了发生一些局部的事件外,比如‘中法安南战争’这样的小型化武装冲突之外,这种状况大体维持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前。

  而且,在满清朝廷的内部,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运动陆续被满清鞑子镇压下去,全国性的民众反抗,并没有发生,国内政局相对平和。

  历史又给了满清鞑子以此,发展、强大、并入列强行列的机会。

  对此,满清朝廷中的洋务派,程度不同的有所认识。曾国藩在于幕僚赵烈文私下谈话认为,满清朝廷的深重危机已经只有数十年的挽救时间了!!!

  因此,曾国藩从起兵之日,就在寻求自强之道。

  李鸿章也多次指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急切的要求建设,近代陆军、海军,还有近代的工商、矿业。

  1880年(光绪年间),李鸿章在一封要求,订购铁甲舰的信中,说道:‘机会一失,中国永无够铁甲舰之日,既永无自强之日!”。

  1881年(光绪年间),李鸿章在另一封信中,急切的呼道:’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也守法苛刻,既败亡灭绝而不悔,天耶?人耶?’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打出了‘自强’‘求富’的旗帜,也就是洋务运动。

  在洋务运动进行的三十多年时间,满清鞑子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创办军用、民用工业,训练近代海军,设立总理衙门、派出驻外公使、开办洋务学堂、派出留学生、翻译欧美科技图书等,取得了一些成就。

  然而,这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也未能阻碍中国,被列强国家欺凌、折辱。

  中法安南战争,满清鞑子落得‘不败而败’的结局;中日甲午战争,满清鞑子不仅在战争上,一败涂地,而且还签订了无比屈辱的《马关条约》。

  三十年的大好时光,竟然让满清鞑子白白虚掷、付之东流,真是该死!

  当时,在洋务运动其间,很多的改革、有利于中国进步的改革,都受到了满清鞑子、贵胄、慈禧老太婆、大量权贵的阻挠,或者被迫终止,或者被延缓推迟。

  自1872年到1875年,满清朝廷先后向美国,派出了120名幼童留学,以此培养新式人才。

  当时,正领队官、后任驻美公使的陈兰彬和学务监督吴嘉善,都是守旧的官僚势力,对派遣留学心怀不满。

  副领队官,驻美副公使‘容宏’,则是积极支持留学事业。

  由于思想倾向、政见不同,陈兰彬、吴嘉善与容宏,在对留学生的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陈兰彬、吴嘉善频繁向满清朝廷报告,说是:留学生在国外沾染了‘恶习’,中了‘洋毒’,‘读书时少而游戏事多’,并给留学生扣上‘行为不轨’、‘不敬师’、‘不守法’的帽子。

  甚至是,陈兰彬和吴嘉善还断言:这样的留学生,如果还在美国久居,必然没完全丧失爱国之心,他日总能学成回国,不仅无益于国家,而且还有害于社会。’

  陈兰彬、吴家山还把留学生的‘越轨’行为,归咎于容宏的‘纵容’,要求满清朝廷把留学生撤回中国。

  1881年(光绪年间),总理衙门奏请,将出样留学幼童全行撤回,获得批准。

  1881年7月(光绪年间),满清鞑子解散驻洋肄业,开始撤回留学生。

  当时,120名留学生,除了因事早已返回中国之外之外,其余94名留学生,统统都在年内返回中国。

  刚刚起步的中国留学事业,因为一些渣滓的反对,终于夭折了~~

  而且,早在‘同治年间’的时候,中国的有识之士就提出了,修建铁路的问题,但因朝野阻力,和民间的风俗、习惯原因,只能放弃~~

  19世纪八十年底啊,淮军将临、前直隶总督刘铭传应招进京,奏请修建铁路,以提高军队调动的机动性。

  结果,刘铭传的提议一出,立刻招来了一场轩然大波,受到一些顽固渣滓的激烈反对。

  有些反对的渣滓,竟然提出‘四失’;资敌、扰民、失业、夺民生计,有的渣滓提出‘五害’;一害舟车,二害田野,三害根本,四害风俗,五害才用。

  最引人注目的是,曾任驻外公使,在海外居住多年的刘锡鸿,列举的反对理由:‘不可行者八,无利者九,有害者九,’,及所属有反对调论之大成。

  一个出过洋的人发言,可信度是非常高的,刘锡鸿也讲得荒唐,越是有人喝彩。

  由于这些渣滓的反对,满清朝廷修建铁路的计划,无法顺利进行。

  自中法安南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铁路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全国建成的铁路,,合计不过364公里。

  而中国的第一条铁路,都还是洋人修建的,是一条由上海到吴淞的铁路,名为‘吴淞铁路’。

  但‘吴淞铁路’的结局,却是悲惨的。因为‘吴淞铁路’虽然被修建了,但最后却被满清的官员,以影响风水、民俗,花费巨资买去拆除掉!

  吴淞铁路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铁路,翌年清政府赎回拆除。

  吴淞铁路是一条,从上海闸北向北通到吴淞口的窄轨轻便铁路,长14.5公里,在中国以至世界铁路上颇有名气,因为它是出现在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按吴淞铁路原线路走向再建淞沪铁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通车。

  光绪三年九月十四日(1877年10月20日),清政府如期付清了赎买铁路的第三笔银两,英国人只好办理移交手续。清政府赎买之后,如何处置这条铁路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时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下令拆毁铁轨、铲平路基、推倒车站。

  吴淞铁路拆除后,经福建巡抚兼台湾学政丁日昌奏准,将铁轨等器材运至台湾,拟于台北敷设铁路使用,后由于无力筹款,筑路被长期搁置,运至高雄的吴淞铁路钢轨,亦因日久锈烂,不堪再用。

  铁路,对于现代的国家来说,可是一个国家的大动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可谓不重要,而满清鞑子的这种举动,真是找死!

  中国,也是被这群愚昧的人,一步步引入深渊的……

  ……

继续阅读:第169章 痛失机遇(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铸造中华帝国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