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从创业开始,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达旦的。以一个小公司,在实力和资金都很单薄的情况下,跟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竞争,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只有从创业之初开始就要树立良好的目标,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并且还要不断地学习,把握机会,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有目标的人生才有希望
力争上游,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机会。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番雄心壮志,立下远大的目标,用热忱激发自己干事业的动力。
——李嘉诚
我们不管干什么,首先得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很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给自己一个确定的、实实在在的目标。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从属于他的目标感。试想一下,盲人骑瞎马,一个连目标都没有的人,怎么会理解价值、实现自我价值观呢?
要干就要争第一
李嘉诚从李嘉茂的五金厂辞职后,进入了王东山的塑胶公司。刚进公司,一开始,李嘉诚的压力非常大,因为他在推销员当中最年轻,资历也最浅。其他的推销员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固定客户。
面对在短时期内的销售压力,李嘉诚暗自下决心,要干就要争第一。他给自己订了一个目标:在3个月内,取得和别的推销员一样的成绩,然后在半年内全面超越他们。
这个目标对于新来的李嘉诚来说,是一个比较艰难的任务。因为他当时没有任何客户以及相关资源。他知道,要想完成自己所订的目标,就必须比其他的推销员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打开销售的局面。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李嘉诚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奋发搏命。当时他的公司位于港岛西北角的坚尼地城,而目标客户又多位于港岛中区以及隔海的九龙半岛。李嘉诚每天都得背着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乘巴士或坐轮渡来到客户相对集中的地区,然后马不停蹄地行街串巷,四处推销。当时的李嘉诚十分瘦弱,背着大包四处奔波对于他来讲实在是勉为其难。
但在这段时间里,李嘉诚每天拼命工作16至20小时。公司规定早上9点上班,但他在上班之前就早早地到其他地区去开发新客户。人家喝下午茶或是休闲的时候,他则继续努力工作。晚上,他还会跑到工厂视察“跟单”。由于他的尽心尽责,李嘉诚开始有了自己的熟客。
加盟塑胶公司一年后,当老板拿出财务的统计结果时,瞬时公司所有人都惊呆了,连李嘉诚本人都有些不敢相信,因为他的销售额后来居上,排名不仅是第一,更重要的是花红竟然是第二名的7倍。
曾有记者问李嘉诚的推销秘诀,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说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的一次演讲会上,曾有人问他的推销成功的诀窍时,他当场就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让他摸摸自己的脚板。提问者才发现原一平的脚底布满了厚厚的老茧。李嘉诚讲完之后对记者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底,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比别人多走路,跑得比别人勤快,这就是李嘉诚推销成功的秘诀。之后,老板十分器重李嘉诚。不久,他就提拔李嘉诚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销售。两年后,他又晋升李嘉诚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
对于推销方面,李嘉诚非常熟练了,但生产和管理对于他来讲还是比较陌生的领域。李嘉诚知道自己的弱项,于是每天都身装工装,出现在工作现场,和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对于每道工序他都要亲自尝试。
凭借着他的勤奋和聪颖,很快李嘉诚就掌握了生产的各个环节。在管理方面他也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大额的生意先是通过他完成洽谈,至于一些具体的事情,他则让手下的推销员跑腿。
就这样,塑胶工厂的生产势头越来越好,销售网络日臻完善,李嘉诚也成为了公司的顶梁柱,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此时的他仅20出头,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实在是令旁人羡慕。初出茅庐的李嘉诚懂得以把任何事做到最好的态度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说是找到了成功的门径。
不要满足于现状
在旁人看来,此时的李嘉诚应该心满意足了。然而,已经算是“功成名就”的他却不这么想,他认为给别人打工再有成就也不如自己创造一番事业。
其实早在进入五金厂之时起,李嘉诚就有了某天自己创业的想法,因为五金厂的老板李嘉茂给了李嘉诚一个很好的榜样。李嘉诚认为李嘉茂创办五金厂是一个奇迹,而他也想创造出一个这样的奇迹。
当时所处的时代也给李嘉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正值香港转出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之时,香港经济由转口贸易型迅速转向加工贸易型,并取代转口贸易成为香港经济的新支柱。
在这个转轨时期,李嘉诚敏捷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机。他决定以塑胶业为自己创业的方向。对于这种选择,首先,是由于他的职业经历,此时的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其次,他看到了塑胶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在当时,塑胶业还属于新兴产业,而且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
于是,李嘉诚毅然向给了他许多恩惠的老板王东山提出辞职。王东山虽然对李嘉诚能否久留在他的公司不是很乐观,但是当他听到李嘉诚的辞职请求时,他还是不免为之愕然。因为在此之前不久,他破格起用了李嘉诚出任公司总经理,这一职务以往都是他最为信任的亲属才能担任的。
王东山有些不解地问:“现在公司除了我就属你的职位高了,难道你觉得职务还不如意?”
“不是,我现在已经是被破格重用了,我岂能再有其他奢望?”李嘉诚回答道。
“那么就是嫌给你的薪水过低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可以马上让会计给你提高薪水。”
面对老板的诚恳挽留,他道出了实情:“老板,你是我的恩人,我并不是想背叛你。现在工厂已经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了,但是对于我来讲,我所尽的力量也就只能如此了。可是,毕竟不可能在别人的工厂打工一辈子。所以我想拥有自己的厂子。”
辞工后,李嘉诚对自己的母亲说:“我已经是20多岁的人了,如果我再不能建一家自己的厂子,那么我今生也可能就再无出头之日了。”
既然决定要做,就决心一定要做好。所以,他希望给自己的塑胶厂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工厂有一个响亮的招牌。他从辞工起,就一直在思考厂名,他先后取了几十个厂名,都觉得不满意。最终,他给自己的塑胶厂起了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长江。他说:“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嘉诚的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也正是李嘉诚有着自己的目标,不满足于现状,他才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创业道路,以致在日后不断取得成功,成为华人首富。
明确的目标能够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它使得我们的努力凝聚到一处,并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因而我们的每一步前行都稳重有力,都是朝着目标迈进了一步。
对于那些不甘平庸的人来说,养成时刻检视自己抱负的习惯并永远保持高昂的斗志,是完全必要的。要知道,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抱负。一旦它变得苍白无力,所有的生活标准都会随之降低。我们必须让理想的灯塔永远点燃,并使之闪烁出熠熠的光芒。
不积极向上的人只能是逐步倒退,甚至走向堕落;同样地,不保持斗志昂扬的精神注定只能是匍匐在地。
一块手表可能有着最精致的指针,可能镶嵌了最昂贵的宝石,然而,如果缺少发条的话,它仍然一无用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管一个年轻人受过多么高深的大学教育,也不管他的身体是多么的健壮,如果缺乏远大的志向的话,那么他所有其他的条件无论是多么优秀,都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着最良好的装备,具备一切最理想的条件,而且也似乎是正在整装待发,然而,他们行动的脚步却是迟迟不能挪动,他们并没有抓住最好的时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在他们身上没有前进的动力,没有远大的抱负。
自然界中有一条定律,只有那些被经常使用的东西,才能长久地焕发生命力。一旦我们停止使用我们的肌肉、大脑或某种能力,退化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而我们原先所具有的能量也就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我们。
如果你没有去注意倾听心灵深处“努力向上”的呼声,如果你不给自己的抱负时时鞭策加油,如果你不通过精力充沛的实践有效地对其进行强化,那么,它很快就会萎缩死亡。
对于任何人来说,不管他现在的处境是多么恶劣,或者先天的条件是多么糟糕,只要他保持了高昂的斗志,热情之火仍然在熊熊燃烧,那么他就大有希望。但是,如果他颓废消极,心如死灰,那么,他人生的锋芒和锐气也就消失殆尽了。
理想和抱负是需要由众多的不同种类的养料来进行滋养的,这样才能使之蓬勃常新。但是,空虚的、不切实际的抱负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坚强的意志力、坚韧不拔的决心、充沛的体力,以及顽强的忍耐力的支撑下,我们的理想和抱负才会变得切实有效。
培养兴趣和事业心
以我个人的经验,有了兴趣,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保持这样的心态,做每一件事情,是没有困难可言的。做哪一行就要培养哪一行的兴趣,否则,要成功,要出人头地不容易。
——李嘉诚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有浓厚的兴趣。
日本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另外,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其实,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增加适应环境的能力,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以兴趣为动力
兴趣不仅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还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它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
196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化学家曼弗雷德·艾根说:“兴趣是探索事物发展的动力。”他1927年5月9日出生在德国西部鲁尔工业区的不大知名的波鸿小镇。他的父亲是波鸿室内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在这样一个音乐家庭中熏陶成长起来的艾根具有天赋的音乐才能,从6岁起他就开始学习弹钢琴,经过三年多的学习,他的钢琴已经弹得很不错了。然而一个儿童的兴趣是很不稳定的,渐渐地,他失去了对钢琴的兴趣。一天,他终于向父亲说出了要放弃学习钢琴。
艾根的父亲对于儿子要放弃学习钢琴的请求很不满意,这不仅因为在一个音乐世家里出了一个不爱音乐的人,更主要的是父亲考虑到:不论学习什么,如果不能持之以恒,都很难学到真正的知识,只凭一时的好恶而轻率作出决定是很危险的。艾根的父亲决定审慎地处理这件事,想通过这件事使小艾根成熟起来。
经过反复地考虑,父亲同意了儿子的请求,但提出了两条十分苛刻几乎是不近人情的规定:既然不想学习钢琴,就必须完全放弃钢琴;省下的时间必须用于从事严肃的事业。
父亲的这两条决定是颇费心机的:让艾根彻底断绝与钢琴的联系,或许这一强刺激能重新激起艾根对弹钢琴的兴趣。最初这两条决定并没有使少年艾根感到困扰,他认为从紧张而千篇一律的钢琴练习中“解放”出来是一种难得的“自由”。
然而,家乡定期举行的室内音乐会使得艾根不仅能在音乐会的舞台上看到那些演奏大师们,而且可以在住地附近结识这些艺术家,交流对音乐的感受。“不能没有音乐!”一种发自内心的痛苦开始折磨着艾根,艾根强烈地感到他需要钢琴。他开始偷偷地练习钢琴。为了展示秘密练习的成就,他向父亲提出了出人意料的生日活动建议,与家人一起演奏锡伯特村钢琴奏鸣曲二重奏。演出非常成功,父亲被儿子出色的音乐才能打动,决定把他送到一流的老师那里学习。此后,艾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继续练习钢琴中,并多次参加钢琴音乐会。
这一小小的波折使少年艾根懂得了人的兴趣不仅多种多样,而且也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要把某一种兴趣发展成为一种技能或一项事业,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其实,广泛的兴趣,使人精神生活充实,并能应付多变的环境,充满欢乐。积极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知识丰富;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考,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
兴趣成就事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兴趣成就事业的事例,数不胜数。
李嘉诚由一个打工仔成为世界华人首富,他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他所经营的房地产、金融、酒店、石油、电力等产业遍及世界五大洲。
李嘉诚当年开办长江时,他预算只做三年,然后像他的祖辈、父辈那样去从事教育事业。李嘉诚曾说,最初他是根本不喜欢做生意的。但后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他意识到理想与现实本来是两回事,慢慢地,他就强迫自己定下心来,强迫自己培养做生意的兴趣。后来,当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了兴趣,他才一路不停地将事业发展到今天。
李嘉诚说:“做事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你对你的事业有兴趣,你的工作一定会做好。要培养自己对所从事行业的浓厚兴趣。以我个人的经验,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保持这样的心态,做每一件事情,是没有困难可言的。做哪一行就要培养出对哪一行的兴趣,否则,要成功,要出人头地不容易。只有充分掌握市场状况,对这一行业未来一到两年的发展前景有了预测,那么你面对每一件事情,就会简单得多、准确得多。”
其实,只有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才能促使事业更加成功。有这样一个创业的故事:
福建益成实业董事长王向东,他的创业路已走了20多年。从建筑装饰到汽车贸易公司再到4S店,他每一次的迈步都是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哪怕是时至今日,他也仍然在寻找着新的项目、新的机遇。人生有无限可能,但对年轻时的王向东的最大诱惑却是车。
他年轻时飙过车,迷恋过速度,在夜风里,在宽阔的厂区里。有几个人能幸运到事业与兴趣相一致,但更幸运的是,他还在这一行业里获得了人生最大的满足感:“很难的时候,还是做到了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很快乐的感受。”
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王向东从事的是建筑装饰行业。1984年,高中毕业的他怀揣着少年的踌躇满志,独自到深圳去闯天下。特区的开放和活跃加上年轻人的激情和闯劲,点燃了他此后不曾熄灭的创业火焰。四年后他回到泉州,相继成立了两家装饰工程公司,这在泉州尚属新潮行业。一直到现在,他的装饰事业依然稳步成熟地发展着,如磐石般坚定地支撑起他事业的半边天。
或许令人很难想象,如今看起来低调沉稳的王向东,当年是个迷恋速度的追风少年。从1987年买了第一辆车——丰田皮卡后,他就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车迷,半年换一次车在他来说是习以为常。而对汽车的热爱也逐步引领他开拓了另一番事业。
对于王向东而言,装饰行业不仅仅是他人生第一桶金的起点,而且给了他开拓新事业的契机。年轻的他在跟高端客户的交往中,敏锐地觉察到了汽车市场的黄金机会,加上自己对汽车的热爱,1995年,他在泉州市区成立泉州源兴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正式进入汽车行业。
其实,面临再次创业的艰难与风险,很多人劝王向东另作选择。但他说别无选择,因为热爱所以不轻言放弃,“喜欢就不会去考虑对与不对。走在最前面,面临最大的风险,但也可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可见,能将自己的兴趣投入到自己的事业,是一件幸福的事。所以,要想获得成功,你就要对你所从事的工作或事业充满浓厚的兴趣。
勤奋、节俭才能成事
我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的。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李嘉诚
勤奋节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奋节俭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
香港某杂志曾这样评价李嘉诚:“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式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儿,勤俭好学,刻苦而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
以勤补拙
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重要的还是勤奋。
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这段话,正是李嘉诚由勤奋至成功的真实写照。
当你羡慕别人坐拥巨富享受高品质生活时,当你看到机会总是让别人遇到时,你也许会抱怨世界不公平。但是,当你抱怨不公平时,是否反省过:“我够努力了吗?”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勤奋,才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佩服的人。
李嘉诚在父亲去世后因为要养家糊口,只得放弃自己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凭借自己的天赋与勤奋,他很快成为了业绩最好的“推销冠军”。18岁,他成为部门经理;19岁,他成为销售公司总经理。
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打工仔”,而是全情投入工作中,以“立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他从不把自己的工作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多年以后,他还这么谈起自己当时的想法:“14岁,穷小子一个的时候……,我知道我必须赚取足够一家勉强存活的费用。我知道没有知识我改变不了命运,我知道当天的我没有本钱好高骛远,我也想飞得很高,在脑海中常常记起我祖母的感叹:‘阿诚,我们什么时候能像潮州城中某某人那么富有。’我可不想像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一样,凭仗蜡做的翅膀翱翔而堕下。我一方面紧守角色,虽然我当时只是小工,但我坚持每样交托给我的事做得妥当出色,一方面绝不浪费时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然机遇也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勤奋的李嘉诚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巅峰。
每个精英的故事都有类似的描述。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07年年会期间,在一次与中国网友网上讨论时,接受了近两万名网友的提问。其中,大家向比尔·盖茨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比尔·盖茨的回答是:“工作勤奋,我对自己要求很苛刻。”
在微软创业初期,比尔·盖茨就异常勤奋努力。微软老员工鲍伯·欧瑞尔说出了他1977年进入微软公司时比尔·盖茨的工作状态:“那时候比尔满世界飞。他会亲自跑到各个公司跟人家谈,比如得州设备、施乐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公牛机器公司。那些公司会有一大帮技术、法律、销售及业务人员围着他,问他各种问题。比尔经常单枪匹马参加世界各地的展览会,推销产品。比尔整天都在销售产品,有时他刚出差回来就连续上班24小时,累了就在办公室睡一小会儿。”
虽然微软的员工们工作非常卖力,但都勤奋不过他们的老板比尔·盖茨。事实上,比尔·盖茨至今依然如此勤奋努力。哈佛商学院的案例中有这样的说法:“比尔·盖茨好像就住在办公室。他每天上午大约9点钟来到办公室后,就一直待到半夜,休息时间似乎就是吃比萨饼外卖的这几分钟,吃完后他又继续忙开了。”
勤奋成就事业的例子数不胜数。提到欧亚琴行,很多人都很熟悉,它不仅是成都也是四川省内经营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乐器连锁机构,现已在云南、贵州、重庆开有直属店。而这家大型乐器连锁机构的老总就是钟琳华。
钟琳华原在成都百货大楼负责乐器专柜,那时在国有单位,尤其是在成都百货大楼这种比一般都好的国有单位上班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但钟琳华却不以为然,在乐器专柜工作多年的他早已发觉公司的销售机制不灵活。
很快,一些国有单位开始走下坡路。早有预感的钟琳华果敢地辞职,决定自己做老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资源开一家乐器行。然而,决定与行动之间也是有很大差距的。钟琳华行动起来,发现困难重重,其中最困难的就是资金问题。20世90年代中期,个人贷款业务还没有开展起来,钟琳华只好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但资金依然不够。迫不得已,一直瞒着父母辞职的钟琳华在一个月后才告诉父母此事,并从父母那里借了3万元。于是,1996年,在盐市口的东御街,这家只有20平方米的欧亚琴行诞生了。
说到开始创业,钟琳华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在当时的成都,私人开的琴行几乎为零,老百姓买乐器都去成都百货大楼,但那里的乐器价格贵,而且品种也少。钟琳华开了自己的琴行后,看到了市场的巨大商机,但店内人手少,更让他苦恼的是由于不熟悉厂家,难以引进新的乐器品种。
于是,除了总是最早一个开门进店最晚一个关门回家外,钟琳华还要只身一人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寻找生产厂家,因为“引进品种,扩大内需”是当时的上上策。就在这样数次的来回奔波中,琴行引进了越来越多的新品种,来琴行买乐器的顾客也开始增多了。
生意开始兴隆起来,但钟琳华并没有满足于乐器的零售。他决定要改变经营方式。“商场就是优胜劣汰,不可能永远停在一个位置。”单做零售,并不是钟琳华想要的经营方式。于是,他开始跑二级市场,除了成都市内,他还去了省内不少市县,拜访当地的客户,开始做乐器的批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川的琴行市场被他拿下了。但接下来,钟琳华又开始实施他的新目标了,进军云南、贵州、重庆。现在,他在昆明已有四家店,贵阳和重庆的乐器市场也正在开拓之中。
富于戏剧性的是,从国有单位辞职后的第三年,钟琳华就承包了成都百货大楼的乐器柜。在他的经营下,这里的乐器销售迅速好转。欧亚琴行的电子键盘类乐器的销售量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古筝销量也排在西南第一位。直到2007年,他才全部退出了在成都百货大楼的销售。
乐器行成立之初,钟琳华既是老板,也是财务,更是销售和采购。钟琳华说:“没有认真和努力,不会成功;没有坚持,就丧失了机会。只有坚持到底,才能做大做强。”当问到有没有机遇的因素时,钟琳华说:“我的机遇就是做得比较早,市场空间大。但我的创业成功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勤奋和坚持。”
当我们以为自己很努力、很辛苦,付出了很多时,应该扪心自问,真的足够努力了吗?真的达到自己的目标了吗?即使我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但我们真的做得足够快、足够完美吗?如果你要不断地胜任工作和职位,你就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改进。
要不断地胜任你的工作,就一定要用勤奋来作为你的保障。勤劳本身就是财富,如果你是一个肯干、刻苦的员工,就能像蜜蜂一样,釆的花越多,酿的蜜就越多,因此你享受到的甜蜜也越多。
以节俭守事业
清初的教育家朱柏庐在其《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就是告诉我们,衣食均来自辛勤的劳作,不能轻易浪费。其实,我国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懂得“成由节俭破由奢”的道理。有这样一个故事:
身着一件褪色外套、一双磨损旧鞋,戴着一副老式眼镜,这名81岁的老翁看起来就像是靠养老金勉强过日子的“穷汉”。而他的真实身份是瑞典宜家公司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如今以约314亿美元身价排名世界富豪榜第七位。
坎普拉德的家乡近日建起了一座坎普拉德的雕像。在出席剪彩仪式时,坎普拉德竟把彩带工整地折好后递给市长,告诉他彩带还能继续使用。
在一次参加一个商业晚会时,坎普拉德被保安人员挡在了门外,因为他们看见坎普拉德从一辆公交车上下来。这名亿万富翁甚至把他的“吝啬”发扬到伦敦的旅行中。在那里,他出行只乘公交车或地铁。
坎普拉德还自豪地说,他解雇了长年为他服务的理发师,因为新聘的理发师每次只收取12美元的费用。
面对外界说他“吝啬”的声音,坎普拉德说:“我是有些小气,可那又怎么样呢?”
坎普拉德和妻子玛格丽塔现住在瑞典一幢普通的别墅里,过着半退休生活。坎普拉德把宜家公司交给三个儿子共同经营,因为他不想任何一个儿子独揽大权。
瑞典物价水平很高,一些不太富裕的人会挑选一天中价格最便宜的下午采购。坎普拉德也是这群采购大军中的一员。到了商店,他先打听是否有促销活动,然后才开始精挑细选。
坎普拉德夫妇还经常光顾便宜的餐馆。甚至连自己居所里的家具,坎普拉德都是在宜家大卖场中淘回的。
李嘉诚尽管有十分强烈的求知欲望,却为买教材而发愁。他的工薪菲薄,要维持全家的生活,还要保证弟妹读书的学费,他希望弟妹能一帆风顺读完应读的学业,而不是像他这样。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购买旧教材。许多中学生,将用过的教材当废纸卖掉,或当垃圾扔掉,就有书店专门做旧书生意。李嘉诚谈起节省几港币买新书的钱,言谈表情,比现在赚几亿港元还兴奋:“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就这样,我既学到知识,又省了钱,一举两得。”从这件小事,可见少年李嘉诚,已开始具备商业头脑。
1957—1958年,李嘉诚初次赚到很多钱,那年他很快乐,但一年后又感到迷惘。后来他想明白了,说:“事业上应该多赚钱,有机会便用钱,用到好处,这样赚钱一生才有意义。当初我打工的时候,有很大压力,尤其是最初几年,要求知,要交学费,自己节俭得不得了,还要供弟妹上中小学直至大学,颇为辛苦。做生意的头几年,也只有极少的资金,的确要面对很多问题。但我想,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决不能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华人首富李嘉诚从不讲究自己着装的牌子,鞋子坏了,他觉得扔掉可惜,补好了继续穿。另外,台朔集团的王永庆极其崇尚节俭,肥皂用到剩下一小片时都要粘到新的肥皂上,而且他每天坚持健身毛巾操,一条毛巾用了27年。新希望集团的董事长刘永好,理发总是5元一次,经常吃在员工食堂,很具亲和力。他曾说:“我们不是一夜暴富者,深知创业的艰辛与不易。”还有世界船王包玉刚,他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包括他在内许多商人的成功秘诀:“在经营中,每节约一分钱,就会使利润增加一分,节约与利润是成正比的。”
李嘉诚说:“一个发了财的人,不应只顾自己的挥霍,也不应该当守财奴,更没有必要把财产遗留给自己的子孙!因为如果子孙是好的,他们必定有志气,选择独立自强之路,不依靠父母,自己独创天下。反之,如果子孙没有出息,不求上进,好逸恶劳,一味追求享乐,存在依赖心理,动辄搬出家父是某某某,那么给他们金钱就会助长其骄奢淫逸的恶习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到头来一无所成,甚至会成为社会的蛀米虫,岂不是反而害了他们一辈子。”
因此,在李嘉诚的眼里,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是体现在给钱的多少上。李嘉诚认为,对孩子是否疼爱不是靠金钱或物质去衡量的。“儿子在外地念书时,我给他们开了两个户头,一个他们绝不动用,但已准备足够他们完成PhD课程的费用。至于使用另一个户头的金钱,他们必须写信给我报告,我会在24小时内回复。后来因为他们功课太多,才接受他们要求改用电话说明,这才是有用的疼爱,我个人认为太多的物质反而有害。”
由此可见,一个人若想事业有成,勤奋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当你创造了一些财富,你应当懂得节俭地利用。
学会把自己推销出去
做好一名推销员,一要勤勉,二要动脑。
——李嘉诚
有一位世界著名销售大师说:“销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一个顶尖的销售人员必须拥有政治家的睿智头脑,艺术家的敏锐眼光,外交家的善辨口舌,邮递员永远不怕磨破的双脚……”
李嘉诚说:“我一生最好的经商锻炼是做推销员,这是我用10亿元也买不来的。”
在做推销员之前,李嘉诚虽说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懂得营销知识,但他的推销生涯却如鱼得水,一路高升。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吃苦耐劳推销路
当今世界很多杰出的企业家都从事过推销工作。推销是一门十分复杂而且不容易学会的工作。
在塑胶厂的八名推销员中,李嘉诚是年龄最小的。同其他人相比,他既没有推销塑胶产品的经验,也没有牢固的客户群体。但是李嘉诚生来就有一副傲骨,有着一股不认输的劲,他在心里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比他们推销出更多的产品。
每天清晨,当同事还在睡懒觉的时候,李嘉诚就背着塑胶制品出发了。他怀里揣着一张香港地图,在这张地图的下面,有他事先计划好要走的线路。对所要到达的居民区的情况,他都心中有数,这样可以避免走冤枉路,节省了时间。
在推销期间,为了省钱,他始终都是以步代车地奔走于香港的大街小巷。勤奋且能吃苦耐劳的李嘉诚,早在茶馆当跑差扫地的小学徒时,就已练就了12个小时不坐并来回跑动的能耐,而且也能忍受这种长时间的劳累所带来的肌肉酸痛。
最初,李嘉诚向客户推销产品之前,心情总是十分紧张。于是他就在出门前或者路上把要说的话想好,反复练习,从而成功地克服了紧张的心理。渐渐地,李嘉诚发现自己不仅推销有术,而且大有潜力。他那与生俱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适合做推销员。他总是能凭着直觉看出客户是什么类型的人物,并且能马上了解客户的心理和性格,从而定好相应的推销策略。
李嘉诚认为,在从事推销工作的时候,必须充满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销的产品,尽最大努力,设法让客户感到你的产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并且,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客户的心理及其变化,时刻使他们有兴趣听自己讲述,而不认为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很快,李嘉诚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但李嘉诚从来不喜欢高谈阔论,他认为从事推销工作,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勤劳,二是创新。由于出色的推销成绩,李嘉诚18岁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被提升为这家塑胶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假如一个人能为着一个目标而投入全部的热情,那么他就一定能够掌握从事此项工作的要诀。李嘉诚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学会推销自己
一个只读完初中的人,一个茶楼卑微的跑堂者,一个五金厂普通的推销员,经过短短几年的奋斗,竟然成为香港商界的风云人物,乃至风光无限的华人首富。这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但这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创造这一商业神话的人便是后来被誉为香港超人的李嘉诚。
李嘉诚认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先要注重推销自己。李嘉诚非常注重自身的包装,他认为,产品需要包装,推销员也要如此,要注重自己的形象,通过言谈举止、行为修养来吸引别人,只有将自己成功地推销给别人,别人才会由人及物,购买你的产品。因此,如果能把自己推销出去,推销也就成功了一半。
天生喜欢挑战和进取的李嘉诚,选择了五金厂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
实际上,只有17岁的李嘉诚仍长着一张让人无法信赖的孩子脸,但聪明的李嘉诚总会预先告诉客户他的年龄,再加上他那让人信赖的诚实目光,使得李嘉诚无往而不胜。李嘉诚虽说年龄最小,但他的推销成绩总是遥遥领先,很快成为公司的佼佼者。
李嘉诚到五金厂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白铁桶的推销。当时,推销的对象集中于卖日杂货的店铺,李嘉诚一入行就感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于是,李嘉诚采取避实就虚的直销方法去进攻。
他首先看准酒楼旅店是白铁桶的“吃货”大户,就集中精力对这些堡垒进行攻坚。当时,推销员到酒楼旅店直接推销的不多。但精明的李嘉诚发现利于直销的两个条件:一来直销价格比酒楼旅店到市场去买要便宜,二来送货上门节省了客户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李嘉诚这一招轻而易举获得成功。有一次,李嘉诚在一家旅店,一下子就销出100多只铁桶,销售业绩十分惊人。
此外,李嘉诚对家庭散户又作了研究,他发现,当时高级住宅区的家庭大多使用铝桶而不是白铁桶。于是,李嘉诚就掉转矛头把目标瞄准中下层居民区。
一户家庭通常也只使用一两只铁桶,潜力远非酒楼旅店可比。然而,家庭散户又有一个酒楼旅店不能比拟的优势,积少成多,加起来的数量也会很庞大。如何占领这一分散而又不可忽视的庞大市场?李嘉诚开始时一筹莫展,他苦苦思索着。
有一天,李嘉诚看见几个老太太围坐在居民区的椅子上择菜聊天,突然觉得茅塞顿开,便心生一计。他将进攻目标锁定在老太太身上,专找老太太卖桶。他这样盘算:只要卖一只,就等于卖掉了一批。因为老太太都不上班,喜欢串门唠叨,自然而然就成了他的义务推销员。这一招又大获成功。
正是凭着自己的勤劳、机敏以及对用户心理的准确把握,李嘉诚做推销的第一年就业绩骄人,据年终统计,他的销售额是公司第二名的7倍。
别具一格做推销
李嘉诚做推销,愈做愈老练,他深谙一个推销员在推销产品之时,也要主动去结交一些朋友。
李嘉诚有意识去结交朋友,他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他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如俗话所说:“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做不了客户,他会引荐给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着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下面一个例子就是李嘉诚通过朋友而找出了推销的突破口:
有一家刚落成的旅馆正准备开张,李嘉诚的几个同事领功心切,抢先找到旅馆老板,不料皆碰一鼻子灰,无功而退。原来老板有意与另一家五金厂交易。
李嘉诚迎难而上。他并不急于见老板,而是先与旅馆的一个职员交朋友。然后假装漫不经心地从那个职员口中套知老板的有关情况,以选择突破口。
那个职员谈到老板有一个儿子,整天缠着要去看赛马。老板很疼爱他,但旅馆开张在即,千头万绪,根本抽不出时间陪自己的宝贝儿子。
职员是当做趣闻说起这件事的。但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嘉诚感觉他已经找到了打开老板闭门拒客的钥匙,他让这个职员搭桥,自掏腰包带老板的儿子去跑马场看赛马。老板的儿子玩得兴高采烈。
李嘉诚的举动令老板十分感动,不知如何答谢才好,于是就爽快地同意从李嘉诚手中买下380只铁桶。
这次销售,使李嘉诚成为五金厂的一等“英雄”。
李嘉诚除了通过结交朋友来得到有利的信息外,还善动脑筋、善于变通,这正是一个优秀推销员的必备素质。除此之外,他还能见机行事,向客户展示自己所推销的产品。其实,新产品上市,开始通常会遭到客户的拒绝,但是,有智慧的人就会动脑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有一次,李嘉诚推销新型产品——塑胶洒水器,走了几家都无人问津。这一天上班前,李嘉诚来到一家批发行,等职员上班联系洽谈。清洁工正在打扫卫生,李嘉诚灵机一动,自告奋勇拿洒水器帮清洁工洒水。李嘉诚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职员,眼见为实,这样洽谈起来更有说服力。果真就有职员早到,还是负责日用器具的部门经理。李嘉诚很顺利就达到目的,该经理很爽快地答应经销塑胶洒水器。
其实,李嘉诚是把推销当事业对待的,而不是仅仅为了钱。他很关注塑胶制品的国际市场变化。他的信息,来自报刊资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他建议老板该上什么产品,该压缩什么产品的生产。他把香港划分成许多区域,每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和市场行情,都详细地记在本子上。他知道哪种产品该到哪个区域销,销量应该是多少。他对市场信息了如指掌,这为他发展自己的事业铺平了道路。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李嘉诚面对困难时决不轻言放弃,而是迎难直上,并从中悟出一些推销的技巧,他以此为阶梯,从而缔造了人世间的财富神话。其实,李嘉诚在推销期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而从他以后的成功事业来看,这段推销工作的经历也正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捕捉“情报”,快速行动
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李嘉诚
一个人若想成功,勤奋无疑是必备的素质,然而,世上勤奋者成千上万,成功者却寥廖无几,其中原因何在呢?李嘉诚为我们指点迷津,说道:“具有判断力也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凡事要充分了解,详细研究,掌握准确资料,自然能作出适当的判断。”
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商机却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发现。具有敏锐目光的人,就能够洞察并抓住商机。抓住了商机,也就抓住了财富的金钥匙。
一个字眼探商机
1998年冬天的一个黄昏,李嘉诚突然接到秘书的紧急电话,这电话是从香港长实总部打来的,秘书告诉他:董建华(当时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亲自打来电话,问及李嘉诚现在哪里。不久之前李嘉诚去加拿大渥太华与外商洽谈了一笔生意,这时正在美国夏威夷休假,他把这一实际情况告诉了给董建华。
李嘉诚接到秘书的电话之后,他在宾馆里想了很久,依旧不清楚政务繁忙的董建华,到底有什么重要事情在百忙之中询问他的行动。凭着他对董建华的了解,这位稳重机敏的特区行政长官,一般情况下他是绝对不会亲自过问香港商界某一位要人情况的,除非他遇上了紧急而重要的事情。想到这里,李嘉诚便同与之随行的长子李泽钜决定,停止在夏威夷的度假,提前返回香港,以便随时能应对可能面临新的挑战。于是,第二天父子两人便乘坐班机,匆忙离开了美国夏威夷。
李嘉诚在这架飞往维多利亚海湾的客机上,不经意间从空中小姐手里接过一张当天在旧金山出版的英文报纸《华盛顿邮报》,上面居然刊载着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前一天在香港中环发表的《1998年施政报告》。他在这篇文章中看到董建华讲到这样一段话:“香港正在从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危害中挣扎奋起,我们已经看到一个新香港正在摆脱阴霾带来的困境,新的经济腾飞正在酝酿着并很快就变为让世人观瞻的现实。”在董建华讲到如何让香港经济发生新腾飞的几个措施时,李嘉诚注意到了这样的字眼:“我们要把祖国中医药宝库的开发引入运营机制,因为它从前一直被我们香港的商界所忽略。我相信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香港肯定会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中医中药营销中心……”
李嘉诚将董建华的这句话读了又读,此时虽然还不能彻底明白为何董建华在自己的《施政报告》中刻意提及中国的中草药,然而,机敏的李嘉诚已经意识到一个非常重大的商机已经蕴涵其中了。
李嘉诚刚回到浅水湾大宅,秘书的电话又不失时机地打了进来,其实,这一切早已在李嘉诚的预料之中了。秘书对李嘉诚说:“董先生希望与您尽快会面。他说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和您商量。”李嘉诚听后,依旧不清楚董建华究竟有什么重要工作任务要交予他和长实集团的手里。
第二天上午9点,李嘉诚在长子李泽钜的陪同下,乘车按时来到香港中环的特区政府。他们一下车就看到董建华的秘书已经守候在特区政府门前的台阶上了。李嘉诚与长子李泽钜在秘书的引领下乘电梯来到了董建华的办公室。这时董建华正在接见一批欧洲客人,半个小时后董建华接见他们,李嘉诚看到董建华手里拿着一盒精制的东北老山参,李嘉诚清楚这肯定是有人送给他的礼品,但不知董建华有何用意。董建华说道:“此前,我一直以为朋友们相赠的这种人参只是健康的滋补品,或者说是可以补身子的药材,可是,我从来就没有想过,人参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可惜我们在香港始终没有意识到这一特殊商品的重要性。”
李泽钜将那盒精致的人参捧在手里,反复观看但难解其意,李嘉诚见状便把人参拿过来,看也不看便直接说:“董先生,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您是希望我们长实集团从现在起就应该把人参,不,把中国的中草药也当做重要的生意来经营,对吗?”
董建华听到此话,脸上露出了欢欣的微笑,他将左手放在李嘉诚的右手上,频频点头赞许地说道:“李先生不愧为香港商界的超人啊,看起来你当年一眼看中市场上的塑胶花就是赚钱的生意,也是在这瞬息之间就产生了灵感的吧?”
李嘉诚果然没有猜错董建华的用意,于是暗暗一笑,然后说道:“是的,不过,咱们的中草药毕竟和外国人首创的塑胶花有所不同,如果我要做生意的话,塑胶花当然是任何人都可能认同的商品,因为它外观漂亮,可是我们的中草药虽然可以医治各种疑难杂症,不过,外国市场上的蓝眼睛们,往往会对我们的国粹视而不见呀。”
董建华听后笑了一下,然后指了指桌子上的人参,对李嘉诚说道:“李先生所说的虽是商场上的一般道理,可是,既然我们将来要把中草药当成重要的商品去和外国人做生意,那么,也是可以让他们这些蓝眼睛、黄头发的老外们懂得,人参可以让他们在各种中药材的滋补之下变成真正健康的人。如果这个普通的道理外国人不肯接受,那我们就难以让中草药占领国际市场了。李先生,这就是我请您来共同商讨的重要课题呀!”
李嘉诚听到董建华的这番话后发自内心地感谢道:“谢谢您,董先生,谢谢您的提醒。”其实,早在12年以前(1986年),李嘉诚就对中草药有了特别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1985年的冬天,李嘉诚在母亲庄碧琴生病时不惜重金在香港和内地广请名医进行医治抢救。虽然他请来无数位名医高手,但都不能让母亲庄碧琴恢复健康。在母亲庄碧琴病危之时,幸亏香港养和医院一位中医大夫的中药处方,使庄碧琴的生命得以延续。自那时起,李嘉诚对中草药的感情越来越浓厚。
几年后,李嘉诚也曾借来北京之便,去过同仁堂中药店。国药店里各种珍贵的草药,都有它独特的医病疗效。李嘉诚自小就读过《本草纲目》,那时只是对当归、杜仲、甘草等药材有初步的了解,经过他这次进京和各方著名中草药专家的座谈,对中草药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也对中国中草药的历史渊源加深了理解和领会。从那时起,李嘉诚就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也曾有过将中草药材纳入长实集团经营范畴的想法。但是,他那时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房地产的开发上,以致无暇顾及中草药的开发和经营。几年之后,他的舅舅兼岳父庄静庵突然染病。当时亲戚朋友都建议李嘉诚去请所谓的弥宗大师,但李嘉诚固守己见,坚持延请中医为他的舅舅调理治疗。这样一来,李嘉诚对中草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董建华得知李嘉诚为此事已经过长时间的考虑,于是说道:“李先生,不久前,特区政府在总结亚洲金融风暴教训和经验的时候,我发现一份由财政司提供的报告。这份报告中记载着这几年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它让我读罢十分忧心。祖国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也是世界药材最重要的发源地,可是,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咱们国家独产的这些珍贵药材,不仅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无足轻重,让人更为痛心的是,这些中药材大多来自其他国家。也就是说,咱们中国的中草药出口,只占全世界300亿美元的5‰左右。更多的中成药则由日本和韩国把持和控制着,这成什么话呢?这且不说,日本和韩国每年利用我们国家出产的中药材,不但在欧美市场上大量倾销,他们甚至还把中成药产品卖到我们香港来,这无疑就是一种新的挑战啊。李先生,我希望你们的长实集团能在中成药的生意上,给所有香港商界带一个好头!”
经过董建华的提醒,李嘉诚这次更加理解中草药会在香港从金融风暴中走出困境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李嘉诚在离开特区政府不久,就在长实集团总部连夜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正式提出一项尽快将中药材列入能够促进香港特区经济增长的计划,优先考虑并尽快付诸行动。李嘉诚的“中药港”设想方案是在这个中草药计划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李嘉诚认为“中草药”是我们的国宝,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草药将要成为我们经营和销售的主体,这不仅是为了赚钱,重要的是为了发扬祖国的中药遗产,让世界通过“中药港”来进一步了解中草药的价值所在。
付诸行动占市场
李嘉诚的“中药港”计划制订之后,他着手在香港与内地寻找能够一起经营这一新项目的合作伙伴。董建华听到李嘉诚有关“中药港”的宏伟经营计划后非常高兴。这位船王出身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数次在香港各种高官会议上宣传“中药兴港”的方针。董建华又一次与李嘉诚进行恳谈,目的是尽快打造“中药港”,董建华认为“中药港”计划在香港尽快实施,不仅是李嘉诚长实集团的当务之急,更是需要全港工商企业共同携手的首要任务。在董建华的号召下,一些与药品生意有关的集团和企业,也纷纷响应与支持李嘉诚的“中药港”实施方案。其中,新世纪集团听说李嘉诚“中药港”计划之后,立即派人与长实集团取得了联系,希望能够成为李嘉诚的合作伙伴,并且同意尽快投入资金,与李嘉诚联手经营“中药港”。一整套实施“中药港”的方案在李嘉诚与新世纪集团商定下很快应运而生了,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两家集团共同投资50亿港元进行中药材的合作开发,一个充满生机的“中药港”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显示出了它的规模。
李嘉诚在香港平地建厂生产塑胶花的精神又来了,他将“中药港”立即付诸行动。除与新世纪集团合作以外,李嘉诚还授意长实旗下的和记黄埔在“中药港”的重要环节上增加一个重要的筹码,这就是和记黄埔与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商定的合作项目。李嘉诚也将这同时纳入了“中药港”计划。其实,关于与广州的中药材合作经营,李嘉诚早已很清楚,他要求和记黄埔负责此事的人员:“一定要加快谈判的进程,因为这是我们打造中药港的需要。”第二年春天,当和记黄埔与广州这家药厂正式在广州签订合作备忘录以后,李嘉诚对尽快打造“中药港”的计划实施更加胸有成竹了。这是因为这项由双方共同投资10亿港元作为启动资金的中药材生产项目,是以广州白云山中药厂作为生产基地的,而和记黄埔除优先注入资金之外,还要担负在国际上推销中成药的使命。李嘉诚特别看好的就是,广州白云山中药厂是一家有着20年历史的老企业,他们不仅有成套生产中成药的设备,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国内聘请了很多具有中药知识的专家作为顾问。很多著名的中成药,像“乌鸡白凤丸”、“牛黄解毒丸”和“安宫丸”等名牌产品,所使用的原料全是国内的中草药,有些药材甚至还是专从西藏、青海、贵州等地采集的上等草药资源。李嘉诚要求和记黄埔务必在这场带领香港经济腾飞、发扬中国中药材的“中药港”战役中,打造出一系列中成药的品牌。对于那些历来对中成药持怀疑态度的地区,尤其是在欧洲和美洲,更应该注重中成药的成分具有中国的特色。李嘉诚认为,只有药品原材料货真价实,中成药才能够稳妥牢固地占领欧美市场。
2004年秋天,李嘉诚又从香港抵达北京,他再次来到那家百年老店“同仁堂”的铺面。这里有他所熟悉的一排排中药货架,以及一些专门研制生产中成药的工厂。李嘉诚亲自观看了所有中成药的生产过程后,发现了他们对中成药原料的质量所持的严谨态度,任何一味不符合规定的草药,都会在同仁堂制药机构的严格审查面前被淘汰。李嘉诚认识到,这就是同仁堂之所以在国内和国外百年来能够一直占领市场的根本原因。
于是李嘉诚很快批准了长实集团与北京同仁堂合资组成中成药联合企业的报告。长实集团能有国内第一流的同仁堂中药制药机构的参与,无疑也会让他的中药出口计划更具特殊性和名牌效应。在李嘉诚批准与同仁堂合作的报告之前,他还批准了长实集团与上海第一中药厂签定合作备忘录的报告。这两项合作协议书,标志着“中药港”的成功实施具有着更加充实的内容。
李嘉诚并不仅仅满足于几家合资企业去生产中成药,更不会将“中药港”简单地变成在香港一地出售中成药。若是如此,“中药港”就只是一种用来宣传的措施,而根本不能真正成为让中药材繁荣香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嘉诚曾亲自找来他旗下的和记黄埔主要领导成员,及时召开会议,多次商议怎样才能让中国的大批中成药,通过香港这一前哨阵地,一批又一批地走向欧洲和美洲药品市场。但是,要想赢得那些对中国药材尚未信任的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生产出货真价实的中成药,以此来打动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同时,这也是彻底改变国际中药材销售比重的有效手段。于是,李嘉诚一边致力于生产优质的中成药,一边亲自给那些即将前往英、美、法、德等国进行中成药推销的人员讲课。讲他当年如何在香港推销塑料制品,如何能够让那些不肯买账的人们了解中成药的价值和效能。其实,推销员出身的李嘉诚,对于推销质地优良的中成药颇有信心。经过短时高效的培训,和记黄埔派出大批推销人员进入欧洲和北美的几个重要市场,如法国和英国,一度成为李嘉诚推销中成药的主要目的地。这些推销人员到了西欧北美以后,一边介绍和推介同仁堂的中成药,一边又不失时机地选择有利地区开设中药零售商店。自2004年至2005年年底,李嘉诚麾下的和记黄埔就不断地向前推进,逐步占领了欧美药品市场,最后建立大小中药材零售商店多达1000多家,成为世界上所有经销中成药势力最大的企业之一,初步实现了李嘉诚打造“中药港”宏伟计划的第一步。
其实,商机不是从天而降的,每一个商机都是自己去争取的,如果你早有准备,当机会来临时你就会知道怎样去把握这个机会。如果你毫无准备只是听天由命,当机会来临时你也不会很好地把握。所以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自己的梦想,要不断学习,要把握机会,再通过不断的努力,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获得成功的。作为一位成功的商人,首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领先抓住商机,能够看清形势,然后制订计划并付诸行动,这样你才能领先占领市场,从而获取利润。
坚忍不拔求发展
万一真的失败了,也不必怨恨,慢慢图谋东山再起的机会,只要一息尚存,仍有作最后决战的本钱。
——李嘉诚
李嘉诚说:“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叫做真正的幸福。”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凡是成功者的事业都是在挫折中发展壮大的。所以,面对困难,我们要越挫越勇,局面越是棘手,越要努力尝试,越严重的挫折,越要坚持下去,加倍努力,增快前进的步伐,这样,成功就会慢慢地向你走来。
环视世界,那些成大功、立大业的人,都有着坚忍不拔和越挫越勇的精神。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那么,他是很难成就大业的。
胸有成竹拓事业
李嘉诚一生坚守的经营理念:“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他说:“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1958年,长江工业公司在塑胶行业独树一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李嘉诚也因此获得“塑胶花大王”的称号。也许有人认为李嘉诚应该一心一意在这个行业干下去,将这个称号继续发扬光大,争做世界塑胶业的泰斗。然而李嘉诚却不是这样想的,他并没有将目光仅仅投入到这一行业。他只是将生产塑胶花看作他赚钱的手段,也就是他的原始积累。正是塑胶花的成功,增加了他建立宏伟事业的雄心。与此同时,他开始涉足房地产业。他已经看好了香港地产业的前景,但他并没有因为涉足地产业而放弃塑胶行业,相反,他还将塑胶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在其后十余年间,他在塑胶领域仍旧保持领先地位,为开创新事业积累了雄厚的资金。
李嘉诚并非好高骛远之人,他总是脚踏实地向既定的目标迈进。他也不会草率行事,但是除了时不待人的非常时期外,每一个重大举措,他都要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和周密调查。涉足地产业的想法在李嘉诚的内心孕育已有好几个月,塑胶花为他赢得平生第一桶金之后,他才将这一构想付诸于行动。
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其人口也在迅速增长,不足十年的时间,香港人口增加了近100万(1951年香港人口刚超过200万,到20世纪50年代末,人口数量逼近300万)。随着人口的增多,住宅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同时,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很多公司或企业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等。香港住房供应紧张,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有限的土地,却有无限的需求,加上当时的港英当局采取高地价政策,楼房昂贵,基于香港面积不仅狭小,而且多山,于是造成香港房屋急剧短缺的状况。
李嘉诚虽为一业之主,却多次为厂房而伤透脑筋,因为他很难寻找到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几次都是在现有的厂房里进行重新布局来扩大生产规模。在车间里,工作人员、机械设备以及塑胶制品,挤得水泄不通。
香港工业化进程日新月异,物业商们兴奋不已,趁机提高租金。许多物业商只是同意签短期的租约,合同到期后,每当用户继续租用时,业主又不断提高房租,用户们都苦不堪言,李嘉诚也是这其中的一员。于是李嘉诚曾多次设想:他要是有自己的厂房该多好,这样就不会受物业商的任意摆布了。他的设想,经过长期的酝酿进一步得以明确,于是他决定去做地产商。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买地兴建了一座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于是他开始涉足地产界,同时兼营房地产。
当时由于房地产业自身的资金密集性及当时我国的房地产业刚刚萌芽,行业初始诞生时在项目融资上存在着具体困难,为了对这一新兴行业给予支持和帮扶,从香港引进了商品房预售制度,即在商品房尚未建成之前,就允许其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这就是卖楼花。卖楼花是霍英东于1954年创立的。他不再按照地产商整幢售房或据己出租的做法,而是在楼宇还没兴建之前,就将楼宇分层分单元预售,从而预先得到付款,这样即可动工兴建。地产商不仅可以用买家的钱来建造楼宇,还可以用地皮和尚未竣工的物业争取银行按揭(抵押贷款),真可谓一箭双雕。不可否认的是,卖楼花确实能加速楼宇销售,加快资金回收,弥补地产商资金不足的缺陷。
后来许多地产商纷纷效仿霍英东大售楼花。银行的按揭制度也进一步得以完善,蔚然成风。用户只要预先支付楼价的10%或20%的首付,就可用所买的楼宇向银行按揭。银行接受该楼宇做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没有支付部分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宇者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
毫无疑问,这样一来,主要的风险就由银行承担了。而李嘉诚经过仔细研究楼花与按揭发现,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的利益息息相关,地产业的盛衰又直接影响到银行。如此以来,地产商与银行就会唇亡齿寒,一损俱损。可见,过多地依赖于银行,未必就是好事。“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就是李嘉诚的经营方针,他小心翼翼,不轻易冒险的同时,还是技高一筹地将塑胶花工厂所取得的利润,以及第一幢工业大厦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完全投入到房地产的经营上。
沉稳持重攀高峰
其实,李嘉诚的成功绝非偶然。当他决定做一件事情时,他就会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并一直坚持到把事情办成,同时对问题时刻保持警惕,并现实地估计自己面临的危机,而从不低估问题的严重性,以免让他感到准备不足。除了这些,李嘉诚还拥有不可或缺的坚忍不拔和沉稳持重的心态。
李嘉诚很欣赏香港最大的地产商英资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该公司将重点放在收租物业上。置地公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始终稳踞中区“地王”的宝座,拥有很多的大厦物业,这些物业,就相当于永久受益的聚宝盆。
李嘉诚并没有因市场上盛行的楼花而改变一贯的做法。他资金再紧张,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通过卖楼花而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他借鉴了置地公司的做法,兴建了收租物业,虽说资金回笼缓慢,但他早已看好了地价楼价及租金飙升的总趋势。收租物业,虽然不可能像发展物业那样牟取暴利,但这样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久,愈能显现出其价值。地皮升值,楼价自然就会抬高,李嘉诚便可“坐享其利”。他拥有大批物业,同时储备了大量土地,逐渐发展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主。李嘉诚于1971年6月成立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了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抓住了香港股市处于上市巅峰的机会,将长江地产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实),并于同年10月向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以及香港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上市。在香港股市处于巅峰时期正式挂牌的长实,一出台就受到股民的宠爱。
沉稳持重的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经营方面显示了独创性之后,又在经营股票方面再一次表现出远见卓识,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超乎寻常的领悟力。由于对房地产业行情看好,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并用所得的钱去买股票时,李嘉诚统率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股票,一边用发行股票所吸收的资金成批地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1974年5月,李嘉诚领导长实与实力雄厚、作风稳健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进行合作,成立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由李嘉诚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一联营公司的建立,不仅为长江实业的发展引进了大量的资金,而且还为长实向海外拓展、横向发展的过程铺平了道路。
在李嘉诚的创业生涯中,最值得提及的就是1977年,这是李嘉诚与他的李氏财团经过20多年的步步为营、稳步前进,真正脱颖而出的一年。他开启了华资吞并外资之先河,首先收购美资永高公司,然后战胜香港置地房地产公司,并收购位于香港中区地下的中环和金钟站段的“地王”(这一地段是香港中区最繁华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地皮之一,每平方米的地价高达1万港元。如果能在这块享有“地王”之称的地皮竞争中夺标并成功发展物业,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夺标公司还能由此增强其信誉),这使李嘉诚的名声大振,同时令香港英资和外资惊诧不已。
其实,李嘉诚于1976年就得知香港地铁公司为了收购中区邮政总局旧址地皮,就曾与当时的港英当局多次磋商,希望部分用香港地铁公司的股票,部分以现金支付,然而当时的港英当局坚持用现金购买。于是不仅精通经营之道,而且精通金融之道的李嘉诚,又一次凭借出售楼宇和发行新股的方式,集资现金数亿港元,以准备插手其中。除此之外,李嘉诚还得知香港地铁公司与当时的港英当局已经达成有关九龙湾车厂及邮政总局旧址的批地协议,即:地铁公司必须耗资近六亿港元现金购地,但是由于急需现金尽快回流,于是建议把两块地盘设计成一流的商业中心和写字楼相结合的综合型商业大厦,并且打破地产界只许出租、不许销售的常规。为了胜券在握,李嘉诚还先后抛出了两个诱饵,其一,为了满足香港地铁公司对现金的急需,长实主动提出提供现金作建筑费;其二,将商业大厦出售后的利益由地铁公司和长江实业公司分享,并且一反通常分红各五成的常规,由地铁公司占51%,长实占49%。
于是,香港地铁公司于1977年1月4日正式宣布,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公开接受招标竞投。在这次“地王”公开招标竞投活动中,香港地下铁路公司先后收到30个财团以及地产公司的投标申请。
李嘉诚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并击败香港地产界巨头香港置地有限公司,因此,李嘉诚的这一举动被人们誉为“长江实业扩张发展中的重要丰碑”。
李嘉诚取得中区地铁车站发展权后,进一步收购了中区著名的希尔顿酒店。1978年,长实与香港第一财团汇丰银行携手合作,重建华人行。长实总部搬入位于中区心脏的华人行。稳健中求发展的李嘉诚登上了事业的高峰。
李嘉诚的事业之途也充满了风霜坎坷,面对的坎坷、失败、误解、阻力数不胜数,但是身处其中的李嘉诚又是如何调整自己、平衡心态的呢?李嘉诚说:“坎坷经历是有的,辛酸处也一言难尽,一直以来靠意志克服逆境;一般名利不会形成对内心的冲击,自有一套人生哲学对待;但树大招风,是每日面对之困扰,亦够烦恼,但明白不能避免,唯有学处之泰然的方法。”
可见,每个人在其人生的航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面对风浪,一定要先摆正心态,要有信心和雄心,更要有坚忍不拔、越挫越勇、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在一次次的逆境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航向,从而抵达成功的彼岸。
延伸阅读:
李嘉诚谈创业与成功
李嘉诚曾经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他的创业和成功作了一个极富有启益的总结。在这次访谈中,李嘉诚对成功与创业作了一些真诚的讲解,相信对每一位企业经营者都会有很大的启示。
李嘉诚:成功实际上是相对的。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地学习,把握时间。我自己从创业开始到1963年这一二十年来,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达旦的。以一个小公司,在实力和资金都很单薄的情况下,跟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竞争,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记 者:所以,你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李先生,如果勤和俭是初期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基础的话,那么作为创业之初的企业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李嘉诚: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的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对于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作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能够做到。
记 者:主要从哪些方面建立信誉?
李嘉诚:当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优秀的质量。我最初做塑胶生意时,外国最新的塑胶杂志,在当时的香港,看的人并不多,但我学、我看。我认为一个人凭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当然是好,但是时间就浪费得多了,如果能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
记 者:这也是走向成功的一种捷径吧?李先生,你是从零开始创业的,你认为对于创业者自身成就事业至关重要的是什么?
李嘉诚:是培养自己对所从事行业的浓厚兴趣。以我个人的经验,有了兴趣,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保持这样的心态,做每一件事情,是没有困难可言的。做哪一行就要培养出哪一行的兴趣,否则,要成功,要出人头地不容易。只有充分地掌握市场状况,对这一行业未来至少是一到两年的发展前景有了预测,那么你面对每一件事情,就会简单得多、准确得多。如果你从事这一行业,你对这个行业却没有兴趣,你的兴趣在那一行,但你并没有去从事那个行业。你的手里只是这一行,那么这时候,你就不能够说你喜欢做的事,而应该说你应该做的事。人,其实就是一样的,当然是希望自己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譬如当年我开办长江时,我的预算是只做三年,然后像我的祖辈、父辈那样,去从事教育事业。说心里话,最初我是根本不喜欢做生意的。但后来,生活环境的改变,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却又是一回事,慢慢地,我就强迫自己定下心来,强迫自己培养做生意的兴趣。然后,真的有了兴趣。这样才一路不停地发展到今天。
记 者:那么,李先生,这其中有没有涉及你对金钱的看法呢?
李嘉诚:当然有。世界上并非每一件事情,都是金钱可以解决的,但是确实有很多事情需要金钱才能解决。就像我当初没有钱,为了巩固知识,只有买旧书、读旧书。
记 者:事业有了一定起色之后,要想取得进一步成功还需要什么?
李嘉诚:需要一个组织,一个对你有信心又跟你团结同心的优秀组织来帮你。而且,你也必须对这个组织信任,对它有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同心同力取得成功。
记 者:在你的王国,你是怎样看待敬业精神各不相同的人呢?
李嘉诚:在今日的商界,当人们考察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的人员的表现时,只是在年终看他们的R&L(盈亏)。但是,我不是这样的,因为当你等到看R&L时,已经晚了整整一年。我通常都是在这一年的期间,例如办公室例会或到公司巡视的时候,作一些有心的考察,这样,如果发现不对,就必须采取行动。
记 者:李先生,你今天的成功说明你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人,你认为志向是不是天生的?
李嘉诚:以哲学的角度而言,事物都是发展的。人的志向是由儿时的幻想到以后成长中的实际情况,也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两个环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现实生活所给你的。这两个环境都是你无法抗拒的,它们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磨砺你意志的过程。就拿我自己来说,童年的时候,父亲教育我要学习礼仪或遵守诺言,而我呢,也受到父亲的熏陶,自小便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暗暗地发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博学多识的教师。但是后来环境一改变,贫困的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创业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来。
当我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要肩负家庭的重担,因为我是长子,而父亲并没有留下什么给我们,所以读书是绝对没可能了。赚钱是迫在眉睫的,这样志向就有了改变。而且,在接下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日子里,我有韧性,能吃苦,因为我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勤奋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诚可靠,反而一路进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记 者:这很感人!但是,你今天的生活环境已经是相当富裕,并没有任何压力,你为什么还拼命工作呢?
李嘉诚:这就说来话长了。简洁地说,主要有四大原因:其一,我十分理解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很想赚一些钱,做一些善事;其二,我爱读书,却因为穷,没法完成学业,实现我心中的理想,所以我很想多赚一些钱,才方便在教育上更好地发展;其三,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父亲因为没有钱买药而失去生命的情景,所以我想多赚一些钱,去帮助那些被病魔缠身的人,去不断地发展人类的医疗事业;其四,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Challenge(挑战)。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讲求实力的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而且,钱是永远赚不完的,你要赚钱就必须利用你的胆识去面对或者接受这种挑战。你看我随便一说就有四大压力,我的压力其实大得很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