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诺言与米莱相互询问了多位商铺的主人,据说这条街以前布置着许多的戏台和讲古场,供那些卖艺走场的表演艺人,各布袋戏团、歌仔戏团、木偶戏团等等本土戏剧团到在此公演,讲述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当时许多台湾人、澎湖人跨过海峡来到此地,聆听熟悉的戏曲,耳闻熟悉的乡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条街称之为“台湾路”了。
在与台湾路交叉的一条名叫“始兴路”的老街北段,有一个俗称“府埕”的地方,便是原漳州府衙门前的大街。这里是漳州古代最繁华的地方,也是传统小吃的汇集之地。经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更替演变,手抓面、干拌面、豆花粉丝、五香、锅边糊、蚝面等等远近闻名的小吃应有尽有。
文诺言与米莱两人早已腹中空虚,见到这么多的地道名点,禁不住口馋不已,垂涎三尺。他们一边品尝这些可口佳肴,一边欣赏起古街的建筑风格。
品尝过漳州的地道小吃后,文诺言与米莱稍坐片刻,让鼓胀的小腹得以休息消化。
过不多时,他俩继续在这条老街上寻找历史的踪迹。
一个是风度翩翩的俊朗小伙,一个是端庄秀丽的漂亮姑娘,两人并肩而行,说说笑笑,引来了无数行人回头瞭望。他们心中也不住赞叹两人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文诺言心有所思,郎虽有情,却不知女是否有意!他想起了刘院长对他的嘱托,这次是个千载难逢的良好时机,这几天再不表白,恐怕机会渺茫了。
二人又回到了台湾路的中段,他们朝右拐进了“香港路”。文诺言买了两只雪糕与米莱一边品尝一边走在这条古道上。
香港路与台湾路有所不同,虽同为古建筑,但一为闽南风格,一为南洋风貌。现在虽有炎阳高照,但街道两旁的民初砖木结构骑楼建筑,正好弥补了此中不足。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楼与楼之间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廊下的商铺琳琅满目的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漳州县镇地方土特产。
米莱虽为文物考古专业的高才生,但她刚毕业不久,工作经验还欠不足,对中国的历史古建筑也不是非常的熟悉。她望着两旁的骑楼,以她之前所学的知识询问文诺言道:“据我所知,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一带。”顿了顿道:“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也都有这样的宽阔廊道。”
文诺言见问,心想这正是自己表现才识的良机,忙细心解说道:“其实不然,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在中国的两广、福建、海南等地,骑楼曾经是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
文诺言与米莱停住了前行的脚步,继续说道:“我曾经读过一本关于骑楼建筑的专著,据国外学者的研究,一般都认为近代骑楼建筑是始于1822年英国Stamford Raffle新加坡“市区发展计划”中制订的“five-footway”建筑法规,并在华人商业区的改造中得到推广。”
文诺言说到这里,他们又迈出步伐,边走边说起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天主教圣心堂、粤海关大楼竹筒屋东山花园洋房,以及遍布广州的各主要商业街。到了二十世纪初,骑楼已经成为香港及东南亚殖民地华人商埠的主要商业街道形式。”
幸好之前自己刚刚发表了一篇关于闽南骑楼的研究报告,记得当时还做了许多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不然就算有这么好的天赐良机,也无从下手啊!文诺言自我感慨一番,看来平时不努力,别说临阵抱佛脚了,估计连佛的脚趾头都摸不着。
米莱听得津津有味,不住点头受教。她刚到博物院工作时就听同事时常说起文诺言的为人处事及工作能力,特别是在历史方面的博学更是赞美有加。
这次,米莱看到文诺言随口便将古迹建筑的历史说得头头是道,对他的博学更是崇拜有加。他们并肩行走了一会儿,米莱又再次询问道:“骑楼建筑是何时才传入福建等地的?像漳州这样的骑楼建筑多吗?”
文诺言挠挠头走到道路中间,他仔细看了看眼前的骑楼建筑,然后又走回骑楼的廊道目测一番,想了想才得出结论道:“从闽南近代骑楼的建造过程来看,漳州古城建设是借鉴了民国初年广州在市政建设上的经验,即在拓宽马路的同时,大力推行道路两侧的骑楼建设。你看……”
文诺言指着骑楼底层的柱廊,然后从斜挎包中取出卷尺测量一番才续道:“漳州骑楼底层柱廊与广东省骑楼宽高基本吻合,而不同于新加坡早期骑楼。所以漳州可以算是近代华南沿海各地侨乡,继广州之后,较早在旧城改造中实行骑楼街屋政策的城市。”顿了顿道:“在闽南方言中将骑楼俗称为“五脚距”或“五脚架”等,新加坡华人社会也有类似的称呼。”
米莱歪着脑袋思索片刻自言自语道:“骑楼骑楼,为什么又称作‘五脚距’呢?”
文诺言看着米莱这种可爱的样子道:“有的研究认为,早期新加坡的闽南华侨直接将‘five-footway’用闽南语翻译成“五脚距”,这才逐渐成为骑楼的代名词,‘五脚距’称呼如何在新加坡形成,又如何通过方言进行传播,有待更多学者专家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