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诺言心想,感谢老天赐予这次难得的机会,可谓双喜临门啊!本想自己建议和她同房的,但又怕米莱不好意思而不同意这样的无理要求,正自左右为难,难以启齿之机,突然听见米莱自己要求与之同房,心中万分窃喜,现在又见到米莱那害羞的可爱样子,更是心如鹿撞般“砰砰”乱跳起来。
他们领完房卡来到客房,将随身携带的衣物、配饰整理一番后,便马不停蹄地出门寻找那条古老的“公爷街”。
但奇怪的是,一路上询问众多的士司机及漳州本地人,都不知道有“公爷街”这个地方。
文诺言思索片刻,环顾四周一番,见路旁开杂货店的老板已过古稀,心想:历史的变迁,城市的改造,致使许多年轻人不明遗迹,不知街名,这本是常有之事,既然少的不知道,不妨问问老的。
想清此节,文诺言便上前询问。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位老伯为他解开谜团,道出个中缘由。
老伯非常的好客,先请他们到店铺中稍作休息,听说他们是从省里博物院来的工作人员,还特意泡茶请他们品尝。
只听老伯边泡茶边解说道:“听我祖父说‘公爷街’是漳州城最古老的游春场。当时称为‘探花街’,因明代谢探花的府第建在那里而得的街名。到了清朝的时候,探花府被那个背叛郑成功的黄公台所强占,因为他被清朝皇帝赐封公爵,所以这条街后来便改名为“公府街”,我们本地人俗称‘公爷街’。”
听到此处,米莱忙问:“阿伯,那么现在的‘公爷街’在什么路段?那座‘探花府’现在还在不在?具体在哪个位置呢?”
老伯为两人倒满茶后,耐心解答道:“‘公爷街’就是如今的漳州南昌路了,大概在青年路到延安北路这一段。而那座‘探花府’早已不存在了,早改建成芗城区政府了。”说完便喝起茶来。
文诺言点点头似有所思道:“阿伯,据说这条街当时非常的热闹是不是?还有就是您刚才说这条街是漳州最古老的游春场,那什么是游春场呢?您能不能跟我们说说?”
老伯见问,思索片刻道:“在清朝的时候,每年春节的初一至十五期间都会在‘公爷街’举办游春场活动,也就是庆祝春节的活动。本土的许多布袋戏团、芗剧团都会到这里来竞相公演,街道两旁各色名点小吃数不胜数,有蚝仔煎、手抓面、五香、米苔目、卤面等等,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娱表演也会聚集到这里来。当时整个漳州城的百姓都会来这里逛街听戏,赶集做买卖,人山人海,热闹得很啊!”
顿了顿感慨万千道:“只可惜啊,到了80年代初期,这样的游春场活动被迁到了新造的胜利东路去了,而南昌路延续数百年的游春场历史也到此终结。哎,逛“公爷街”只能成为老漳州人魂牵梦绕的回忆咯!”
“原来如此!”文诺言心底很是沮丧,心目中的黄梧府邸终究还是无法亲眼目睹,此次的漳州之行还是以失望告终。
一旁的米莱看出他的心事,安慰道:“别想太多了,历史的更替,城市建设推陈出新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更何况明天不还有个黄氏宗祠吗?”
文诺言看了看米莱关切的眼神,心中失望之情稍稍平缓下来,与她站起谢过老伯后正欲离去。
这时,只听老伯道:“不过,我们漳州还是有很多古街古巷可以参观的,‘公爷府’是没法见到了,但是‘公爷街’的部分古建筑还是值得一睹的,你们不妨去走走逛逛!”
文诺言和米莱谢过老伯后便拦了辆漳州的另一道风景线‘载客三轮车’直奔漳州古街区。
这类‘载客三轮车’由前单后双式车轮组合,类似清末民初的人力拉车,只不过将人力拖拉改为人力踏行罢了。
三轮车载着两人时而在小巷窄道中穿行,时而在大街阔路上奔走。看着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商铺和穿着各异的行人倒退而过,很快便到达了漳州市的“历史街区”。
所谓“历史街区”不过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也称为“历史文化街区”。
文诺言与米莱二人经过闽南最早的公园——中山公园,然后拐进了芳华横路。
芳华横路右侧与中山公园相连,左侧则是一排红瓦斜坡顶的古建筑。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俯视,没有车水马龙的拥挤,唯有古色古香的民房林立其中,一种告别城市的喧嚣感油然而生。
看着那些崭新的墙面和古老的建筑,文诺言和米莱心里自然明白,这是遵循“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的名城保护原则,按照“点、线、面逐步深入”的先后顺序、“由易入繁”、“修旧如旧”等进程来重新刷新的。
芳华横路的中段均为骑楼式的建筑,骑楼与骑楼之间栽种着数株古榕树。这时虽近中午,但街道两旁的骑楼早将炎炎夏日阻挡于外,再加上古榕树的遮阴和街头巷尾的聚风口,这里聚满了纳凉的人群。
人群中多为退休干部或年过古稀的平常百姓,他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聊天打牌,说唱逗笑,就像是一幅其乐融融的风景画呈现眼前。
文诺言与米莱并肩而行,他们拐过芳华横路,与之交叉的街道名为“台湾路”。
台湾路古时候称为“府学前街”,因当时位于漳州府衙前而得名,道路两侧有民初传统的红瓦双坡顶、挑檐砖木结构建筑,有古典窗拱、柱式的西洋建筑,均为非骑楼形式。老街上商铺鳞次栉比,是商业闹市主体,经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
来到台湾路中段,这里的民居全是典型的中西合壁式建筑,一派“南洋风情”景象。而西段则是回归到闽南风格建筑上,一路走来,古街的建筑上字号牌匾依稀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