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位于同安县积善里白礁村(后属海澄县白礁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之声。
农舍主人姓吴名通,他见孩子长得可爱,便为其取名为夲,字华基。吴夲自幼颖异,才智过人,心性纯厚,刚满十岁的时候,便经常跟随父亲下海捕鱼摸蟹。
吴通后来患恶疾,没钱医治,年幼的吴夲眼睁睁看着父亲被疾病折磨而死,于是便下定决心学医。
不久,母亲也因操劳过度而病逝。
少年时代,吴夲开始四处求师学医。
起初,吴夲跟一些蛇医在山上捕蛇采药,专门医治一些被毒蛇咬伤的樵夫。后来,他开始广学医道,远离故乡前往各大名山古刹,拜师学道,苦炼岐黄之术。
至十七岁的时候,吴夲已然通晓医术,擅长针灸,且精通修仙练气之法,亦会拳脚功夫。
学有所成之后,吴夲便回到故乡白礁一带,行医济世,医无贫富,一视同仁。每次行医时,凡遇见贫苦农家,他便施药救治,分文不收。
有一日,吴夲在行医途中,遇到一群海盗上岸抢劫。
吴夲二话不说,便拔出腰间配剑,挺剑冲上前去,以一人之力,抵挡数人围攻,并不费吹灰之力,将这群海盗驱赶下海。
这个时候,吴夲听见有一位老妇人在嚎啕大哭,仰天呼救道:“吾家三代只传一脉,若有不测后嗣可就无继啦!皇天在上,若您有眼,就拯救一下他吧!”
吴夲循声而去,只见一位少年郎被海盗的利刃砍倒在路旁,满身是血,筋骨断裂,奄奄一息。
吴夲不急多想,立即上前将少年背回家中,先用针灸之术为少年郎止血,然后疾步奔上龙池岩采了一些治疗外伤的草药,为少年郎缝好筋络,包扎断骨,然后又熬了一些内服的草药,让少年郎服食,好达到通经活络的效果。
从此之后,吴夲天天亲自汲取屋旁的山泉,给少年郎清洗化脓的伤口,并施以草药接骨疗伤。夜以继日,不厌其烦,终于把这少年郎从鬼门关给救了过来。
少年郎不但伤口痊愈,筋骨也恢复了正常。
乡里的父老乡亲们看到吴夲妙手回春的医术,均拍手称赞道:“吴大夫真乃扁鹊再世,华陀复生啊!”
又一日,吴夲上龙池岩采完草药回村,他看到榕树下有一群披麻戴孝的村民,正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准备出村安葬。他心中不禁感到一阵疑惑,这段时间,没有听说谁家有人患病啊,怎么今日便有人死了呢?
于是,吴夲便走上前去打探究竟。
一位老阿婆哭诉道:“老身的媳妇本来已经身怀六甲了,可不知怎么回事,昨晚突然肚痛难忍,便气绝身亡了!”
吴夲闻言,心中无比的沉痛。
突然,吴夲看到地面上有点点滴滴的鲜红血迹,他随着血迹寻去,竟是从抬着的棺木中渗滴出来的。
吴夲连忙招停了送葬人群,道:“等等,先开棺让我看看,或许还有得救!”
抬棺的乡亲闻言,道:“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好治的?再说了,若是耽误了出殡的时辰。”众人说完着便继续抬着棺材往山上的方向走去。
这下吴夲可着急了,他连忙上前拦住出殡的队伍,阻拦道:“你们听我的,若是我救不活,你们再抬走也不迟啊!”
众乡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中都是将信将疑的,也不知道是该放还是不该放。
这时,死者的丈夫见吴夲一片诚心,且知道他素来医术高明,便让亲友们放下棺木,让他救治看看。
吴夲这才松了一口气,连忙用采药的铁锹,在众人的帮助下撬开了棺材盖,掀起罩在脸上的黄布,取出怀中的银针,在孕妇的人中、合谷等穴位上扎了数针。
不一会儿,孕妇的咀唇略微颤动了一下。
吴夲很是高兴,知道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他紧接又跑到路旁,从石缝间拔出一棵石菖蒲,并用石头将其捣烂,拧汁灌入孕妇口中。
又过了片刻工夫,孕妇慢慢地睁开了双眼。紧接着,棺木内忽然传来“哇”的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就此诞生了。
孕妇的婆婆见状,这才破涕为笑,连忙叫乡亲们将棺木抬回了家中。
吴夲用一根针、一把草使孕妇起死回生,并顺利生下婴儿的事情,很快地传便了十里八乡,一时之间,吴夲大夫之名传颂到了县城,就连县里的官老爷,也对这位乡村郎中刮目相看。
有一日,吴夲来到县城,他找了一间茶馆歇脚,刚卸下药葫芦,便见公差上前禀报道:“吴大夫,县太爷胡大人上门拜见。”
吴夲闻言,连忙整整衣衫,赶紧出门迎接。
胡县令见到吴夲后,连忙拱手施礼道:“吴大夫啊,本官小女得了个怪病,吃什么吐什么,已有五、六日滴水未进了。县城里的郎中都找来诊治过,均未见好转,反而一天比一天严重。听闻吴大夫前来县城,这才前来拜访,望吴大夫前往舍下,救小女一命!”
吴夲心想,医者父母心,救治病人本来就是自己的分内之事,于是便答应了胡知县的请求,跟随他来到到了县衙住所。
吴夲为胡小姐诊完脉后,判定她是得了膈食病。
吴夲思索片刻,立即步出县城,在山野溪涧旁采回象鼻草、石竹根等草药,捣烂绞汁,给胡小姐灌服。
服药后,胡小姐便不再呕吐了。经过数天诊治,她的病情也慢慢地好转了些,枯槁的脸上开始出现了微微红晕。
又一日,吴夲采药回来,经过公堂,他见堂上跪着一位身穿孝服的少妇,泪水汪汪地大喊冤枉。这时,胡知县正厉声喝道:“大胆刁妇,明明是你毒死了丈夫,还不快快从实招来!”
那少妇哭泣道:“大人明察,我们夫妻二人恩爱有加,邻里乡亲都从未见过我们红过脸,吵过嘴的,民妇又岂会毒死亲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