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梧看后轻扬二道剑眉,道:“这块的风水不错,像是一只猛虎下山,你们看,面前这个是虎头,那个是虎嘴,这两个是虎眼,如果我们在虎额上建一座圆楼,甚理想。同时,与藩垣楼可以互相接应,对防海贼进攻有利。”
族人详细看后,亦觉此地不错。
看到这个地理宝地后,黄梧便又产生了要在这里再建一座楼的念头。
康熙皇帝对黄梧赏赐甚厚,要建楼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这次他不像往常那样果断,久久下不了决心,原因何在呢?
有一天,黄梧同几位前辈商量此事,各位父老才了解到黄梧的心思。
原来,黄梧想在这里建楼,若杜氏不肯怎么办呢?
几位族中前辈得知黄梧这个心思后都讲,这事好办,杜氏已经同黄姓结成姻亲。原来那天杜氏看到草寮已不像样了,便在黄家住了下来。
杜娘美貌贤淑,行止像大家闺秀一样,深得黄家好感。这户黄家也刚好有一个儿子,能文尚武,居住时间一久,接触多了,二人便产生了感情,不久就结为夫妻,现在老汉就在黄家帮助干活,一家欢欢喜喜过日子。
黄梧听后十分高兴,建楼的事就这样定下来。
一天,黄梧想了想说:“此楼我们就规划建二十四间,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黄氏宗亲听后无不赞成,说建就建。这次又请来了怪仙,择了吉日便兴土动工,黄梧也回府不提了。
一年后,二十四间的圆楼便建成了。
一天,黄梧回到平和巡视,得知家乡土圆楼已竣工,特意回乡观看。
晚上时分,当黄梧站在大门口观看前面时,看到藩垣楼就如一道半月,楼前水塘倒映着满天星斗,闪闪发光,心情忽然开朗很多。
第二天,黄梧又在楼前楼后看了个遍,不禁自言自语地道:“此楼好是好,但我们应该再完善一点,按六十甲子布阵,使日日吉星临堂,日后子孙兴旺,财源茂盛。”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他想了想,道:“再围楼三十六间,不就是六十间吗?这样,我们这里便变成是大楼围小楼,楼中有楼。”说着哈哈大笑起来。
黄氏族人觉得十分有理,便请来怪仙,认真定格,有大间,有小间,刚好三十六间。
当时,考虑内楼只有二层高,外围楼便定为一层高,这样,别人一看就是二重楼。
圆楼落成后,黄梧认为藩垣楼是月,有月应有星,于是他就把新建的土楼,起了一个颇为浪漫的楼名“仰星楼。”
黄梧受封为一等海澄公后,便在漳州府城兴建府邸。
黄梧盖府第可没遂意建筑,他看中了漳州府城谢探花的府宅。那时,谢探花的后代已经衰微,于是黄梧就利用权势霸占了谢探花的府第,将其改为黄公府,又将探花街改为了公府街。
可是,黄梧有一天出门,他看到谢探花的坊表屹立门前,真是刺眼,心中不禁思索一番“白天当着人众的面拆下坊表,到底不雅相,恐会引起非议;移吗,得神不知鬼不觉,移得干干净净才行。但偌大的坊表,要怎么移法呢?”
一天,黄梧召集一众当地的石匠来到黄公府,先请他们吃点心,一碗碗盛满满、滚热的面线摆开来,客人上前刚一端,烫得急忙缩回手,呵着指头不敢碰。
莫不是黄梧作弄人开心?
可是,有一个石匠不慌不忙,拿起筷子往碗里夹起面线,碗里面汤低下去,然后端起来就吃。
这名石匠最终通过了考验。
黄梧便请这名石匠进入内堂,如此这般和他交谈一番。
不久,一天清晨,公府街的谢探花坊表突然不翼而飞了!
去哪了呢?谢探花坊表却矗立在渔头庙前街处,样子一点没有改变,两根石柱照旧站在两块石基上面。
天下事哪有神差鬼使之理!至于坊表是如何移法,就是那名石匠将坊表结实扎起来,然后使用千斤秤把它整个儿吊起抬走的。
有一天,下了倾盆大雨,一个看牛女孩子蹲在圩里的一块空地上,却干干净净,身上一点雨水也没有。
这件奇事传开了,事为黄梧所闻,一心想着得到这块风水宝地,说不定子孙后代还能出个皇爷呢!
黄梧请来许多风水先生去勘察地理,果然有个勘舆大师算出了“莲花结穴”的风水宝地。若是此处葬后代子孙,必世代大福大贵。于是,他便建议黄梧上山亲身去看,并分派公府一个家人扛着一面大旗子,往莲花圩一步一步地步行前去。
但听得圆山顶上大炮一响,立即原地立定,把旗杆子插起来等待发落。
这样嘱咐停当之后,勘舆师和黄梧及一应随从带上一门大炮上圆山顶上,眼巴巴直随峰峦起伏,看呀,看呀,看到公府家人足踏上“莲花心”了,急忙命令放炮,轰的一声,震撼天地,那家人听到大炮响,作了原地立定,旗杆对准脚缝中间地面上一扎,等待黄梧发落。
黄梧得了好地理吗?不,没得到!
原因是圆山上大炮倒是准确地响了,而传到莲花圩那家人耳朵时,却已经多走了几步,旗杆没有插到莲花心的结穴上。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叛乱,当时黄梧虽已病势沉重,但仍关心时局变化。
翌年二月,耿精忠在福建叛清,黄梧闻讯大怒,伤口迸裂,病情恶化,急托次兄黄枢及中军总兵吴淑等扶助长子黄芳度,并再三叮嘱芳度道:“守械拒战,以死继子,孺子勉矣”。
是年三月二十七,黄梧病故,享年五十七岁。
康熙帝闻之,深为轸恻,命从优议事。
是时,趁三藩叛乱,郑军从台湾出兵进攻厦门、泉州。
康熙十四年六月,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率领大军攻打漳州府。在围攻四个月之后,因中军总兵吴淑叛变,十月初六日开城门引郑军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