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威猛劲地把头摇得像波浪鼓似的,道:“母亲,您可是我在这个世上的唯一亲人啊,您叫我怎么忍心舍您而去,独自逃难呢?”
陈氏道:“威儿,你是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要不是因为我的拖累,你早就从戎上阵,报效国家了。”
杨震威安慰道:“母亲,您可不要胡思乱想,威儿何时想过要去从军杀敌的,威儿要一辈子陪伴在您的左右,好好的孝敬您。”
陈氏知道自己孩子的秉性,知道他不会自私地为了完成自己的人生抱负,而抛下年迈的母亲不管不顾。于是,陈氏也不再多废唇舌,把心一横,暗自在内心谋算一番。
杨震威背着母亲登上了前往中左所的帆船,一路上顺风顺水地航行着。帆船刚刚驶出了海门岛不久,只听“扑通”一声水响,海面上溅起了一片水花。
原来,陈氏不愿再拖累杨震威,便趁杨震威不注意时一个翻身从船沿一跃而下,投海身亡。
杨震威见状,惊悚地大叫一声,然后也随之跃入大海之中。
由于水深流急,陈氏早已被海水冲得无影无踪,不知去向。杨震威在海中寻觅了许久,依旧无法找寻到陈氏的遗体。由于天色渐晚,再加上体力损耗过大,杨震威在众乘客的劝说下放弃了继续搜寻。
次日,帆船抵达中左所,杨震威在海岸边朝着母亲溺亡的方向不吃不喝地跪了三天三夜,然后独自一人驾舟返回青浦,欲前往漳州卫寻找杨氏宗亲,从军入伍,报效朝廷。
当他走到浮宫渡时,正好遇见一位壮士独自一人立抗十数个海寇。杨震威岂敢怠慢,提起随身携带的大刀,迎面朝这伙海寇冲将过去。
大刀在杨震威的手中来回翻转,刀影闪烁,便有一名海寇中刀倒地。不多时,杨震威与那位壮士便将这群海寇杀得落荒而逃。
这名壮士见杨震威身手不凡,且刀法出众,便与之互通了姓名。原来,这名壮士姓陈名萃,家住漳浦县岛尾巡检司城,因海寇为患严重,便立下壮志从戎报国。当他正要渡过浮宫渡时,正好遇见一伙海寇劫掠浮宫的百姓,于是,才有刚才那一幕的出现。
杨震威也将自己的事一一说给陈萃知晓,两人相谈甚欢,志向相同,一见如故,便商定一同前往漳州卫从军,保卫家乡安宁。
两人便结伴同行,来到浮宫圩找了家打铁铺,为陈萃打造了一杆趁手的樱枪。这一夜,二人在浮宫圩的一户人家借宿,在与主人详谈中得知,在不远处有一座大径岭,最近从海门外来了一伙海寇,占山为巢,时不时骚扰附近的乡村城镇,奸淫掳掠,杀人放火,无恶不做,附近的居民受其荼毒惨重。
杨震威闻言勃然大怒,他与陈萃商定,明日一早便前往大径岭收拾这伙海贼,保一方百姓安宁。成事之后将其视为见面礼去朝见漳州卫指挥使。
次日一早天刚蒙蒙亮,杨震威与陈萃二人便朝大径岭的方向而去。
大概走了半日的路程便到了大径岭的山脚下,他们二人正坐在一棵大榕树下休息,这时,正好有几个海寇从岭上走了下来,杨震威一眼便认出了他们便是昨天袭击陈萃的那伙海寇。
正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那几个海寇也认出了他们二人,双方再次提起兵刃缠斗在了一起。这几个海寇哪是杨震威和陈萃的对手,不一会儿,便死伤一半。剩下几个见势不妙,连忙调头往大径岭上跑去。
杨震威与陈萃岂能就比罢休,紧追其后追杀上去。过了一会儿,从岭上下来了十数个海寇,见到有人追杀自己的同伴,连忙挺身帮忙。
杨震威和陈萃见又来了一群海寇,两人手执兵刃大叫一声,呼啸而上,与这群海寇混战在了一起。本以为这伙海寇乃是乌合之众,也就十几二十来个左右,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伙海寇是刘香海盗集团的先遣队,他们为了便于偷袭海澄县城,因此暂栖息于此。
杨震威与陈萃见贼寇越聚越多,两人开始应接不暇起来。正所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杨震威与陈萃二人冲杀着,打开了一条血路。只可惜,由于贼寇数量过众,二人的体力开始不济起来,又冲杀了一阵,陈萃的身上便被海寇砍了数刀,由于失血过多,陈萃首先不支倒地,被一众海寇包围其中,乱刀砍死。
杨震威武艺较强,且身形魁梧,大刀在他的手中上下翻转,左右开攻,将家传绝学“十八路杨家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见他手中的大刀时而如同一弯新月,闪着寒光,开山破石;时而宛若一条青龙,呼啸而过,削铁断钢。
一时之间,大径岭血流成河,映红一片。
只可惜,杨震威再怎么厉害也是双拳难敌四手,他身上也连续被海寇砍伤数刀。由于失血过多,体力不支的缘故,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开始迷糊不清起来。
就在他眨眼的一刹那间,一道白光闪过,眼前的景象转了无数个圈后停止了下来,随后便失去了知觉。
原来,杨震威已然被贼众枭首异处。
领队的贼头走到杨震威的落头处,伸手提起他的人头,冷笑道:“杀害了我这么多个弟兄,我就让你身首异处,永远也无法相连。”说完,提着他的人头率领所有的海寇扬长而去。
杨震威的首级虽然被这群海寇拿走,但他的尸身却依然屹立在大径岭之上,耸立在天地之间。经过三日三夜的风吹日晒,他的尸身竟然屹立不倒,附近的乡族得知消息后,感念其英勇杀寇之勇,护卫乡亲父老之恩,遂叫能工巧匠熔锡为他筑了个锡头,并与陈萃的尸体葬在了大径岭的南面。
百姓则称其墓为“锡头公墓”,世代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