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在九都堡南门外的月溪港头,建有一个客运渡头,名曰“港头渡”。
“港头渡”是一座内河客运渡头,许多出洋进购番货的客商,经内河港道坐渡船直达“港头渡”上岸,再转乘出洋帆船由月港出外海驶向东西洋贸易。
某日,有一位从南洋贸易刚刚回到月港的商人,怀揣着经商所得的一大笔资财欲搭乘“港头渡”的客船返回家乡。当他正要踏上客船的舢板时,突然天色逐变,风雨交加。于是,所有的乘客不得不临时在“港头渡”旁边的“港头庵”内暂避风雨,待风雨平息后再继续登船起桨。
不多时风停雨歇,天空也恢复了晴朗,所有的乘客满怀欣喜地再次登上客船,准备启航。岂料,当这名南洋归来的商人踏上客船的舢板时,天色又开始暗淡下来,风起雨至。
无奈,所有的乘客只好纷纷下船,再次避往“港头庵”等待。
又过了一会儿,雨又停了下来,乘客们依旧有秩序地登上客船,准备启航。
这时,这名商人第三次来到了渡头前,他刚刚抬脚准备登船时,雨再次下个不停,乘客们只好再跑到“港头庵”内避雨。
奇怪的是,一连数次均是如此,乘客们甚感奇怪,最终还是一位有心的乘客发现了其中的端倪。
原来,在每次雨停之后,只要这名商人一踏上渡船,天空立即风起云涌,大雨倾盆。
大伙七嘴八舌地询问商人是否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或是曾对天上的神明不敬,因此才导致今天的叵测天气?
商人连连摆手表示没有。
这时,有人看到商人身前挂着一个红布包裹着的木盒子,询问之下方才知晓,原来红布包裹着的是一个轻便的小神龛。小神龛中供奉着一尊“威武尊王”的神像。
这“威武尊王”可不简单,他可是唐朝英烈张巡的分神。
说起这个张巡,他家住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生于唐朝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从小博览群书,晓通战阵兵法,年轻时就志气远大,不拘小节,结交的都是理想远大者或宽厚的长者,而讨厌和庸俗之辈交往。
在开元末年(741年),张巡高中进士,之后以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任满后调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再当县令。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
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了东都洛阳,逐称帝,定国号为“大燕”。
由于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禄山早有反意,声势浩大,于是一些州县的太守、县令早被燕军的气势吓得手足无措,望风而降。
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并,共计十数万人进攻睢阳。
面对强敌,张巡、许远激励将士固守,从早至午,接战二十余次,士气不衰。许远自以才能不及张巡,推张巡为主帅,而自己则负责筹集军粮和战争物资。
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田秀荣,然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张巡把这些战利品都分给了将士,自己分毫不要。这次大捷之后,朝廷拜张巡为御史中丞。
同年七月,叛军再次围城。
张巡和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大小战有四百余次,斩敌将数百名,杀贼卒二万余人,让叛军受到了重创,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奇功。
最终,因城中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
唐肃宗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并授其子官职。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清代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百姓崇其忠勇,奉而祀之。
商人的家乡建有供奉“威武尊王”的庙宇,由于商人要前往南洋进行贸易,正所谓“走马行船三分险”,故商人便聘请了一位擅长雕刻神像的木雕师傅,以家乡“威武尊王”的形象雕刻了一尊便以携带的小型“威武尊王”。
当木雕师傅雕完神像后,商人便请来道法一流的法师,为神像开光分神,然后携带着神像下南洋经商。
因此,才有今天神龛中的神像。
这时,有人假设道:“每次只要你登船雨便下个不停,阻挡了我们前行的去路。这难道是你身上的‘威武尊王’显灵,不让你离开此地?”
大伙连连点头,均觉得此人的说法很有道理。
于是,大伙商议卸下商人身前的神龛,向“威武尊王”卜个卦,询问一下神明,是否神明在做法。
商人无奈,也只好遵循众人的说法,将身上的神龛卸下,恭敬地放到“港头庵”的供桌上,众人先是燃香朝拜一番,然后由商人作为代表,向神明卜卦询问吉凶。
果然不出所料,经过商人的连番卜卦,均为“圣杯”。
原来,“港头庵”四周开阔,川流不息,渡头更是舟客往来络绎不绝,乃是一处绝佳的安神之所。且“港头庵”年久失修,香客早已凋零,因此,“威武尊王”才施展仙术,阻止商人登舟离岸,欲长留“港头庵”,保地方平安。
众乘客得知风雨天象乃神明所化,便与商人商妥将“威武尊王”的神像供奉在这座已经破败的“港头庵”中,然后由大伙解囊捐资重新修建该庵。
由于“威武尊王”的元神乃是唐朝名将张巡,故当地百姓称其为“主公爷”,同时将此庵更名为“威武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