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留得青山在,亦不怕愁得没柴可以烧。君主思索了一下,觉得自己现在还是需要把身子给养好,再做打算,这大辽还是需要有一个君主去带领大辽的百姓渡过此方难关,倘若他倒下了,这大辽还能有谁来守护!
但只要他一想到,这泱泱大辽国,竟无一忠骨来守护这大好山河!
相比于晁盖的宋军,现在的大辽军反而士气更加低迷。君主想起他小时候,作为国家唯一的储君,应当从小就被灌输了很多治国平天下的知识,但因为身份特殊敏感,他所学的兵书也仅仅只是纸上谈兵。
但就如他这么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君主,比起镇国大将军这类的武将,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士气对于一个国家打仗是无比重要。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的大宋军旗开得胜逼得大辽君节节败退,驻扎军也被逼到内河之内。
但是君主现在不仅仅要面对的是大宋强大的军队,他还有去周旋身边想要篡位的大臣。
君主叹了一口气,拉了拉床褥把头埋进被子里,他现在,可谓是前有猛虎,后有豺狼,稍有不慎,他的大辽的千千万万的子民就会跟他一同被拉入地狱受无量之苦,永世为奴,不可翻身。
他一想到那些爱戴他的子民会因为他的原因而成为亡国奴,就生生地咽下胸中那口欲断的气。
他心里燃起熊熊烈火,只要他存在于世间一刻,他就会平尽全力哪怕沦为别人的刀下魂也要保护他的子民免受战争之苦、离人只恨。
君主几乎是吊着一口气,硬生生抗住了生理病痛的煎熬,每当病发之时,浑身就无力、冷汗跟不要钱地一样冒出,脑颅像是被人拿到从中间硬生生地砍过,病发的时候,每一分每一秒都让他恨不得立马撒手人间,去追寻他英明神武的父皇。
但是只要一想到他的大辽还有千千万万正在受战争之苦的百姓,他就硬生生熬过了病痛,就连当时跟君主把脉的御医,他当时跟君主把完脉后,悄悄跟太后商量说,君主可能活不过这个寒冬。
没想到,冬去春来,整整一个寒冬,竟被君主硬生生扛过去了,但也许是大宋军觉得大辽对于他们来说,大辽这块肥肉已经是他们碗中之食、俎上之糜。
所以整整的一个寒冬,大宋军竟然没有乘胜追击打过来。
君主喝完奴仆送上来的药汁,现在对他而来,这不过是家常便饭而已。
他让奴仆把空碗收走,无视太后的劝阻,毅然决然地着上战袍。在床褥上这数月的休息,让他想明白了很多事情,现在的他,如脱胎换骨般,不似从前的顽固和懦弱,反而被镀上了一股肝胆铁骨。
“君主,你听哀家一句劝吧,你现在的身子骨受不住前线恶劣环境的。”
太后担心君主的身子,更害怕他一个人惨死前线,从此江山无主,到时候,她就真的成为孤寡之辈了。
她拉着君主的战袍,苦苦哀求着。
“母上,恕孩儿不孝,孩儿也想陪你继续走下去,不想再受离人之苦,但,这天下,不是朕的,朕愿用吾一人之苦来保全千千万万大辽子孙子民的平安喜乐!”
君主低着头,不敢看太后哀怨的目光,他狠心闭下眼,从太后颤抖的手中,抽出被太后牢牢抓住的衣料。
“原谅朕,朕可能不是一个好儿子,但朕,想要做一个好君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他们大辽跟大宋自从打上战争,他们大辽就已经牺牲了众多的将军与壮士,无数男丁奔赴沙场,为了大义,牺牲小家。
他作为大辽的君主,更应该奔赴沙场,让他的战士们知道,这大辽的君主,与你们同在,同进退、共生死!!
这才是大辽男人应该有的模样!
肝胆照山河,君主踏出了军帐,眉目间铮铮铁骨亦不畏荣辱,满腔热血工夫沙场亦不顾牺牲,就算最后尸裹沙场,亦留得满腔赤诚,充盈与大辽的大好山河之间,从此青山埋忠骨,君主已经不畏生死!
当他快马加鞭出现在前方战场的时候,带来了不少的争议,众人都议论纷纷,前阵时间一直没见过君主出现在前线,众人还以为他已经命不久矣。
众人还打着小心思算盘,等着君主一旦归西,他们就立马解散军队,逃回老家,带着家人隐姓埋名从此不问江湖。
但是当君主熠熠生辉地站在众人面前,除了面部比以前更加苍白,一场大病也使得他更加瘦骨嶙峋,但除了这些,现在的君主,宛如脱胎亦换了骨,气势相比以前的羸弱,仿佛更加凌人了。
如果说从前的君主是一头待宰的温顺的鹿,现在的君主更像是一头绝地逢生的孤狼,眼里闪着光芒,盯着众人后颈发凉。
君主把所有的士兵都召集在一起,他站在高台之上,看着下面乌泱泱的一群人,轻启唇珠,声音虽小,但却更加铿锵有力:
“众爱卿,近些日子辛苦各位,为护我大辽万万千千百姓,奔赴沙场,朕此行大病一场,更让朕醍醐灌顶,大丈夫身而为人不过短短几十余年,不过尔尔,若能建功立业,取一番作为”。
“朕想,此生无憾,从今日起,朕会留在这里,与尔,同生死,共进退!”
君主交代完这件事情,就里面让大家散会了。
君主一番话,像掉进油锅里的一滴水,里面引起底下一群士兵的议论纷纷,一时间,众人竟然想不清楚那位羸弱的君主到底要干什么,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一时间,大辽君主驻扎前线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大辽军队。
晁盖听说这件事情,找到君主商量大一统的事情。
君主并没有想到,晁盖竟然会听说到这件事情,更令他想不到的是,晁盖竟然会孤身一人,闯入大辽军营,只为了能与大辽君主谈上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