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军看着依旧不知苦楚的一些人在寻欢作乐,摇头晃脑的出了宫门,抬眼看着蔚蓝的天空,感觉心里有些许的苦楚,心里不断的在想:“明明战事已经来袭,为什么这些百官们还可以在这里寻欢作乐,丝毫不知道士兵们的烦恼,难道这大宋国真的要没有了吗?”
老将军的眼眸突然红到不行,他大半辈子都是跟皇帝出征,战胜敌国一次又一次,难道他们老了就没有适合接任的人吗,刚刚在朝廷上竟然无一个年轻小伙子站出来。
无奈之举他只好站出来了,他跟皇帝是拜把子的,他不能让皇帝在朝堂之中如此难堪。
老将军胡思乱想之中,好像突然回忆起了谁:“对,我怎么忘了宋江那个小伙子呢。”老将军一拍自己的额头,突然笑了起来……
老将军把宋江送到皇帝的御书房,三人开始交谈起来,虽然老将军跟君主说的有些急切不安,但是宋江明白了这个意思,毕竟这件事情也相关于宋江的脸面,晁盖如今入侵的是他的国家。
居然敢在他的国家烧伤抢掠,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不过更可气的是朝廷之中竟然全是贪生怕死之徒。
宋江听着老君主继续诉说,这个无非就是人家先下手为强,于是,他便去安慰着宋国君主,告诉他,这件事情就先不要着急了。
随后,这几人就一起计划了这件事情,也准备应对此次事件,宋国与晁盖势力开始了一场恶战。
毕竟晁盖的实力也不算是太低,能把一个小国发展成一个可以与宋国比肩的国家,足以见到他的实力强悍。
由于晁盖花费了近半个多月的时间准备这场战斗可谓考虑到了大大小小的事情,做足了十全的准备。
比起宋国手足无措的处于被动地位,晁盖主动出击给他自己的军队作战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一时之下,晁盖这个新兴小国的作战,看上去竟然能够和宋国旗鼓相当。
宋国皇帝年迈的身子,在多日忧虑之下已不堪重负,朝下的众多将领,大多都是陪伴着自己一同上任的老人,岁月的洗礼之下,早就不能带兵打仗。
这宋江看上去虽年轻力壮,有勇有谋,带得一手好兵,打的多次胜仗,但是纵观朝堂全部武将忠臣,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和他共同带兵征战,抵抗晁盖的大军。
思虑到此,宋国皇帝一开始满腔的激动又消散得无影无踪,双拳难敌四手,看看一个宋江也打不过晁盖麾下众多龙虎上将,老皇帝十分担心在前线打斗的宋江到底能不能取得胜利?
“报!”这时,殿外传来一声士兵嘹亮的通报声。
老皇帝想着这定是前线传来的消息。
“宣!”老皇帝坐直了身子,双手端庄的放到膝盖上,宽大的袖子盖住了他因为激动而紧紧攥着袖摆的双手,用眼神示意跟随自己几十年的老太监宣见来报士兵。
一阵急促的脚步传来,铠甲踩在地上发出“哐哐”的声音,如同老皇帝紧张的心跳一样。
“启禀皇上,我方战败,敌军已占领我国两座城池!”士兵单膝下跪,头低着,一手拱向皇帝,身上的铠甲到处都是伤痕,沾满血迹。
老皇帝一听,又是战败。就像抽了主心骨一样,瘫软的靠在龙椅上。这多日的恶战,前线多次传来的并不是获胜的捷报。老皇帝担忧验证了,他甚至还在担心宋江能不能活着回来。
如果这次宋江战败被俘,成为了晁盖的俘虏,先不说自己会损失一员大将,要是其他国家落井下石,起兵攻和晁盖一同打宋国,这宋国怕是真的要灭了。
听到将士带来的消息,朝堂上的先前还满不在乎的大臣们终于慌了手脚。一时间朝堂议论纷纷。早已知道消息的武将们一脸不屑的看着文臣讨论,只有老将军担忧的看着皇帝。
这是一位文臣整理好衣冠,向前一步。
对着老皇帝拱手鞠躬,道:“陛下如今正是乱世。古人云,乱世出英雄。如今我国武将年迈,难以出征。只有宋将军一人在前线浴血奋战。并不是长久之策。臣提议,向民间发布征兵。征集新的将领,让老将军他们作为试官,考验新征的将领。”
这时另外一位大臣也走出一步,向皇帝拱手鞠躬,道:“臣附议。新的将领派出前线和宋将军共同抵抗。”
老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心紧皱,满脸疲惫。“爱卿所言有理,征兵事宜就让两位爱卿负责吧。”老皇帝有气无力道,挥了挥手道:“退朝吧!”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大臣向着皇帝拱手鞠躬,弯着腰向后退出了朝堂。只有老将军留了下来。
他担忧地看着老皇帝,道:“臣认为,招兵不宜过多。三个将领,足以。”
老皇帝想了想,道:“那就依卿所言吧。”说罢,闭上了眼睛。
老将军看到皇帝如此疲惫,满是愧疚,恨不得马上带着兵将上前线冲锋陷阵。奈何年岁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向着皇帝拱手鞠躬,退出了朝堂。
中国征兵的事项一经发布,引起民间沸腾。可谓开展得如火如荼。许多爱国男子,怀着满腔的热血,带着家里趁手的兵器,就来到本地的衙门进行比武。只有成为本地衙门的比武冠军,才能拿到推荐信,去往京都。
能到京都去,这是每一个民间百姓的向往,更何况这次是为了保家卫国,无数男子都想为国出力。成为一个救国英雄,光宗耀祖。
不过几日的功夫,每个县的衙门都排成了长龙。为了加快选拔的速度,有些父母官干脆在集市上设置了多个比武台,进行多组比武。
终于经过半个月的选拔,有三位民间的侠客,拥有一身的好本领,武艺高强,应变能力极快,作战经验丰富。这三位民间的高手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怀揣着共同的目的,都前往了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