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皇后和皇上一开始怎么想,等收到宫女带回来的消息的时候,鲁皇后直接当着满宫的人昏厥了过去。原来这一切都是真的,天啊,达儿真的出事了,他真的出事了,鲁皇后惊惧之下,捂着肚子就倒下了。
皇帝连忙扶住皇后的身体,吩咐太医上前医治,他现在心里也满是不可思议。鲁达今日去王家是参加寿宴的,还从来没有人参加寿宴会赔上自己的性命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王家对赐婚不满?
除了这个,皇帝再也想不到别的问题,但是想到王家对赐婚不满就使计害了鲁达,他整个人都说不出的郁闷。说实话,从政治层面来说,鲁达真的不算什么,这样一个小舅子对于皇帝来说,只是不会有大问题。
当然,他实在太蠢了,就是想要闹出点什么东西来,对于繁忙的皇帝来说也不过就是一个笑话调节自己的情绪。王家却不一样,要不是想要让王家有更好的忠心,他当时也不会想到让王柔进宫。
可现在鲁达死了,死在了王家,就算退一万步讲,鲁达这次的事情和王家无关,可对方算计王家的理由呢?是想要对付王家,取代王家在朝中的地位,还是想要对付自己?皇帝越想越觉得混乱。
最近本来就在烦着应试的事情,现在鲁达又出了事情,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皇帝实在是有些后知后觉了。他吩咐宫人照顾好皇后,立马就传王老太爷,王大人上来解释这个事情,必须给承恩侯府一个交代。
圣旨过来的时候,那太监怎么也想不到会看到王家的正已经变成了一个修罗场。路氏像是一只被伤害了幼崽的母狼一样狠狠盯着所有人,她的身后是无数个大夫一个个上前给已经死去的鲁达诊脉的现象。
路氏一看到这个太监进来,就像是看到了救星一样:“是不是皇后娘娘吩咐你过来的?刚刚那个宫女回去之后和皇后娘娘都说了是不是?快,把他们王家的这群乱臣贼子全部给我抓起来!”
“好好审问他们,一定要让他们想办法把我的儿子救活,一定要!”路氏到了现在为止都不愿意接受自己儿子已经去世这个消息,对她来说,儿子只是昏迷,可能是中毒了,反正不是死了。
王老太爷虽然心里早有准备要迎接这个可能会发疯的乡下承恩侯夫人,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对方已经是疯了。到了这一刻,他心里明白,不管王家有没有设计,不管是谁陷害了王家,王家必须要付出代价。
王宛的死根本就不足以平息对方的怒火,就是死一百个王宛都不能让皇上和承恩侯府满意,那就只能另外想办法。可现在皇上却要传他进宫,王老太爷叹息一声,明白自己这次估计是要被皇帝迁怒了。
王大老爷看着父亲,良久才开口问:“父亲真的打算把王丽和那个丫鬟交给承恩侯府?王丽已经大了,再过个两年我们可以有一门极好的婚事,何必……”儿子说的话,王老太爷也是明白的,但是再明白也没有用。
“不管是家里哪个女孩,我们本来都是都合适的打算和安排的,但是你想想,到了现在这一步,我们还能怎么做?丽儿或许是整个事情中最无辜的人,但是只要她和承恩侯府有了接触,那就不是无辜的。”
“她不是个小孩子了,丫鬟带她去什么地方,会发生什么事情,难道她心里就一点都没有数吗?如果没有数,那就是一颗废棋子,这样的人就是联姻了,也不会有什么很大的作用,甚至会是我们的拖累。”
“如果她想到了但是还要继续跟着走,你觉得这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太聪明的姑娘总是让人不怎么喜欢的,偏偏她还喜欢自作聪明。家里养育她们多年,难道是为了让她们有用的时候背叛的吗?”
王大老爷心里明白父亲的打算,微微点头:“也怪儿子不好,没有看好宋氏和王宛,才让这两个人钻了空子。只是儿子心里也好不到哪里去,亲手了解了自己的女儿,实在是让儿子有些力不从心。”
王老太爷看着自己从小寄予厚望的儿子,内心也是惋惜,要是有可能,难道他愿意让儿子亲手解决自己的子女吗?就是再冷漠无情的人,对待自己的下一代也有不舍的时候,更何况王宛是他曾经赋予厚望的孙女。
王大老爷没有注意到父亲现在的表情,他想到三弟家里王丽的命运,第一次觉得,当时要是自己可以为女儿争取一下,活着总比死了要强的。王丽不管怎么样,到底活着,日后在王家的安排下也可以过继一个孩子。
可宛儿呢?像宛儿这样没有成婚的少女,又是带着这样不名誉的死法,根本就不能够葬入王家的祖坟。最多做父母的心疼一二,为孩子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立个墓碑,可没有后人祭祀,到底是凄凉的。
王大老爷想到那时候自己拿着绳子套在女儿头上的时候,王宛一双红肿的眼睛死死看着自己的父亲:“父亲真的以为,只要今日杀了女儿,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解决吗?父亲,你当真这般狠心?”
王大老爷死命拉着绳子,深沉的眼睛中满是泪水:“你安心去,我知道你是无辜的。可是宛儿,我们王家这个时候不能再出事了,只有你死了,王家才是受害人家,我们才能有机会反击一二。”
“父亲对不起你,父亲没有办法给你留下一条命。只是你想想你母亲,你兄长,你姐姐,要是王家没有了,那我们一家人还能有什么未来?傻丫头,你不该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事情啊,不该啊!”
王宛听到父亲这样说,就连挣扎的力气都小了很多,她放下了抓着绳子的手,转而抓住了父亲的手:“父亲,父亲说话算话,父亲一定要保住母亲和姐姐,一定要保住,保住母亲和姐姐!”说完这些,她才彻底咽气,再也没有任何生机。
王大老爷一边回忆,一边看了看自己手上的抓痕,好像要把这个痕迹永远留在心里一样。过了大概半个时辰左右,在一片安静中,王家两位当家人走进了御书房。一进去,迎接他们的就是一个大砚台。
别看王老太爷平时很灵活,身体也是倍儿棒,到了这会儿,他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行动上极为呆滞的老人家。不要说躲了,连双眼都快无神了,还是身后的王大老爷为了自己父亲的生命,用身体给挡了一下。
皇帝本来就没有想着要这两个人的命,看到这样的情况冷哼一声就过去了:“王家真是好大的威风,好大的排场,朕的亲表弟去了一次王家,怎么就要把自个儿的命给交代了呢?你们王家想到做什么?”
王老太爷本来是没有反应的,现在听到这话,就好像灵魂又回来了一样,立马就利索得跪在地上大哭:“皇上,老臣冤枉,老臣实在是太冤枉了!求皇上给老臣家里一个公道,给老臣一个公道啊!”
妈呀,这居然是过来谈条件的,不是过来认错的!皇帝差点气得鼻子都要歪了,这是什么情况,感情自己受到的情报不对啊!他自认为是个明君,现在当然也不能直接说自己已经给王家定罪了。
“哼,你还要一个公道,难道鲁达没有死在你们王府?那王府的那具尸体是何人?你倒是一一和朕说说清楚!”皇帝虽然愿意听这个老头子说些废话,但是也不想让对方就这么好过,因为他自己现在不好过。
皇帝自从知道鲁达的死讯之后,那是一刻钟都没有安静的时候,不说凤鸣宫的皇后,就是太后那边都有些控制不住了。鲁达和太后当然没有这么深的感情,毕竟这人也不是在太后身边长大的。
但是太后对承恩侯有感情啊,那是自己的亲哥哥,可怜亲哥哥就这么一个血脉,现在只是去别人家里参加一个寿宴就没了。这样的事情实在太过匪夷所思,让人不怀疑王家都不行了,特别是柔妃事件之后。
柔妃的事件之后,太后回到自己的宫里也有些后悔,为啥?因为太后觉得自己当时太冲动了,不应该直接这么对王宛那个小姑娘。当然这不是因为愧疚,而是因为王家到底是儿子现在重用的臣子。
别看太后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多年在宫里待着,有些事情就是闻也可以闻出来了。她虽然不懂政治,但是她懂看人脸色啊,要不然也不可能在后宫平安生下并且养大自己的儿子,这可不是光靠运气的。
对于太后来说,前半生她一直在琢磨先皇,先皇后,甚至先太子妃等重要人物的脸色和语气,但凡有一丝的变化,她都会一直思考,一直收集尽可能多的消息来应对有些变化,保证自己和儿子在后宫可以存活。
现在她成为了太后,虽然是至高无上了,但是她也很无聊啊,而且同样没有什么安全感。原因也简单,宫中的权力并不在自己身上,太后不想要吗?不不不,因为太后清楚的意识到,皇上和皇后都不想给。
老实说,只是一个皇后不想给,其实太后是不放在心上的,毕竟孝道放在那里,皇后不肯也得肯。但是皇帝不肯,这才使太后不得不做一个清闲样子,她很明白,下半辈子她能够依靠的只有皇帝。
至于什么孙子,哼,笑话,人家自己有亲娘,难道真的还听自己这个老不死的,不听自己亲娘的话嘛!所以太后清闲之后,就转变了自己的目标,琢磨起了自己儿子的一言一行,没有办法,老板嘛!
还真的别说,皇帝这么多年一如既往的孝顺是有理由的,真的不仅仅是因为什么生恩养恩这样的,而是觉得和自己的娘在一起,很舒服,很自在。比如说,今天在朝臣哪里受气了,来到太后这边一说,哎,马上就被劝好了。
怎么个劝法呢?太后才不会说,儿子啊,你现在是皇帝,你要是看不惯那些个臭脾气的,直接给我宰了。那真是笑话了,都宰了就没有人给皇帝打工了,朝堂上起码得空一半以上的位置。
太后不说这个,太后只是拉着皇帝的手,轻轻告诉他:“那一年啊,我进宫不过就一年多的光景怀了你。很多眼红的妃子都嘲笑我,说我一个生个女儿,因为肚子也不尖,还特别喜欢吃甜的。”
“可我不相信她们,我一直相信,我肚子里这个一定是个儿子,我一定可以给皇上生一个健健康康的皇子。果然,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我生下了你,一个皇子,我到现在还记得先皇那个时候高兴的样子。”
对于当今来说,可能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得到当时先帝的承认,所以他很希望可以得到先帝的赞赏,哪怕是一点点:“母后,父皇真的见到我很高兴?我一直以为,父皇眼中是只有太子的。”
屁话,这些话当然一大半都是假的!那时候先皇忙着处理国事,太后生的时候位分低,人又不是什么倾国倾城的美,不可能劳动先皇亲自过来,甚至连先皇后都只是派了一个心腹嬷嬷过来守着。
后来过了一天一夜才生下一个能喘气的皇子,就是平常有意见的那些妃子都去睡觉了,谁还会记得在生孩子的太后。也幸亏先皇后是个行事周全的人,就是太后这样位分的人,都一直惦记着。
再说,太后生了孩子之后,在坐满月子之前根本就没有见到先皇一面,很简单,先皇是很重规矩的人。这个时候的男人一般都认为,产妇的屋子是污秽的,不能进去,除非男子坚持,否则这个时候很多夫妻都是不见面的。
要是换了生产的人是先皇后,夫妻情深之下,先皇也许会进去看看,但是换了一个小小的美人位分的妃子,先皇根本就不在乎好嘛。李隐同学出世之后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皇,还是因为先皇后呢。
那时候先皇后也怜惜这个得来不易的孩子,再说不管怎么样,凭着先皇和自己的情分也不用太在意一个奶娃子。所以趁着先皇过来的时候,先皇后就让人把孩子抱过来让先皇好歹看一眼。
不要到时候儿子长大了,做父亲的倒是没有一点印象,那玩笑就有点开大了。所以先皇看到李隐有没有高兴,甚至有什么反应其实太后是一点都不知道,不要说这个了,太后那时候甚至都不知道先皇看到了李隐。
可现在先皇死了啊,一个人死了那可不就是让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嘛。太后就名正言顺的说,你父皇喜欢你,你父皇甚至是看着你出生的,这样一说,李隐整个人就很舒服了,非常的舒服。
你看,朕和先太子是一样的,朕一样是受到父皇的期待出生的。至于为什么后来父皇对自己不冷不热,那也很好理解啊,父皇这么多事情,这么多儿子,这么多的妃子,太子又是皇后生的。
没有办法,父皇只有对自己不冷不热,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在这个后宫生存下去。毕竟他没有强大的母族,也没有得宠的母妃,所以父皇是为了他好啊!先皇:先皇反正已经死了,怎么想的你高兴就好。
这样一劝,皇帝立马就满血复活了,他只要想到自己也是得到先皇喜欢和期盼的,他就不觉得现在的问题是问题。这些都是小事情,都是每个皇帝登基会遇到的小挫折,等到以后自己能耐了就好了。
当然,这个时候的他潜意识就忽略了,要是先太子登基的话,估计不会有这么多事情,很简单,人家先太子在先皇在世时,就已经可以临朝听政了,而当时,剩下的皇子都还拘在一处读书呢!
现在皇帝自然是想不到的,一个胜利者很少会去想起一个失败者,特别是他曾经深深妒忌过这个失败者。鲁皇后是个聪明人,也是个谨慎的人,甚至多年的宫中生活告诉她一些必要的大局观。
但是要论对皇帝的了解,没有人可以比得上太后,到底人家才是亲娘嘛!所以就算是皇后掌着宫权,也会每天老老实实去太后宫中请安问好,哪怕是做个样子呢,至少表明自己是个孝顺的不是。
太后这样的人,虽然对鲁皇后二话不说拿到宫权有些不高兴,但是她是个明白人,知道应该做之后就索性一条道走着,等有了机会再说。这么多年在这样的方针下,太后也算是宫中第一人,毫不夸张。
所以当天回去之后,太后就思索着自己对王宛的处置太过了,甚至有些严重了。她伤害了达儿是不错,但是路氏那边倒是真的没有多大的关系,不过时因为伤了兄长的体面才让自己这么着恼。
正在太后不知道应该怎么挽回这个问题的时候,儿子的一张圣旨救了她,儿子赐婚圣旨让她觉得这是对王宛最好的补偿。她刚刚放下心事,觉得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自己应该要更加谨慎些的时候,出事了。
这次可不是一些小事情,鲁达死了,并且死在了王府,而且还是在皇帝给两家赐婚之后,这简直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太后在乎承恩侯不错,但是更在乎自己的儿子好不好,王家这样做,太后气得人都站不住了。
她只是比皇后晚一点收到这个消息,收到消息就急匆匆赶到了御书房,当着皇帝的面就把王家骂了个狗血淋头。皇帝,皇帝只觉得头痛欲裂,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一桩喜事会变成这样,这实在超过他的理解范围。
但是自己亲娘的话也不得不听,不管亲娘说了什么,最后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要严惩王家,给承恩侯府一个交代,给皇帝一个交代。亲娘的话有道理,这也是皇帝想要的,自然举双手赞成。
所以传了王家父子进宫,就是想听听看还有什么话可以交代的,要是没有什么让人满意的答案,不好意思了,王家也没有必要被饶恕。王老太爷整个人跪在地上,低着头对着上面的皇帝开口。
“皇上,老臣并非无的放矢,而是,而是老臣家里实在是也遭遇了巨变,老臣的两个孙女,都被承恩侯世子给毁了名节了啊!宛儿那个可怜的孩子,刚刚已经上吊自尽了,还有一个,还有一个被我们关了起来!”
“什么!”皇帝大吃一惊,“这是怎么一回事?你的意思是,鲁达在王家行了不轨之事?你可有什么证据,要是没有证据,这样的话就不要乱说!王宛和鲁达已经有了婚约,鲁达何必还要这么做?”
这句话里面有些隐隐的嫌弃,这嫌弃不是对鲁达的,而是对王宛的。王宛的情况皇帝知道的很清楚,特别是太医回宫之后也向皇帝禀告过的。王宛这样的女人,就是一个毁容的丑八怪,哪里有什么可以吸引鲁达的。
别的皇帝不是很清楚,但是鲁达喜爱美人,皇帝心里是清楚的。就算是鲁达现在身体有些不好了,但是爱好也不会这么快就变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吧,就是诓人也有说些合适的理由,不用这么随便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