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论吕布(中)引导
Fire丿小桥静水2020-05-24 07:583,633

  “说得没错。”郭嘉还未出声,就听沮授热情地抢答,“这也是月旦评独有的特色……主公曾说,要「与时俱进」——主题是变动的,不会死板地评比甚么字画诗歌!一旦临近月旦评,就以近期最重大的事件来进行讨论,谁若说得实用,主公不但会采用计策,还会「广而宣传」,让那献策之人名扬天下,再让北方士子们为之喝彩!”

  “小先生,小将军,可有兴趣一辩?”郭嘉又再笑眯眯地追问。

  诸葛亮和周瑜听罢,不约而同地保持沉默。

  月旦评分为三个环节:第一赛诗,第二品曲,第三论事——果然,最后一项才是重点,而前两项则是幌子!

  诸葛亮忍不住地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道:这这这……这所谓的月旦评,果然另有门道!对于立身无望的才子们来说,这的确是一条捷径——假如真的扬名,岂不就能入仕了?

  然而,这种方式却是一种崭新的捷径!

  当今汉室虽已衰落,却仍旧按照「举孝廉」的旧制,进行吏员考核——孝廉是指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而孝廉科正是察举孝子廉吏!即:各郡每年按规定人数举荐人才,送至朝廷,成为汉代选拔吏员和任用升迁的清流正途。

  可惜,众所周知,如今的孝廉虽说仍以孝子为主,但却大抵掌握在世族大家手里,早已形成了垄断——世族大家多是互相吹捧,弄虚作假,更有童谣讽刺甚么「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极其夸张地讽刺孝廉太名不副实……寒士们想要出头,除了投靠世家,别无他法,除非经历奇遇,诸如遇到甚么王公贵胄,否则可谓难上加难!

  而现在,袁公所办的北方月旦评问世了。

  很明显,北方月旦评与许劭先生和许靖先生联手创办的南方月旦评有所不同:不是纯粹地品评字画诗歌或当代人物,而是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这就意味着月旦评不像一种学术交流,而更像一种人才考核……

  既新颖,又实用,只可惜,貌似只在北方通用?

  ——不知南方,可有人听过袁氏所创的月旦评?

  诸葛亮瞄了一瞄周瑜,用眼神问道:你在南方,可曾听过袁公的壮举?

  周瑜轻轻地摇了摇头,无声地回答:尚未。

  ——所以说,这次他们意外地来到北方,体验了一把北方的月旦评,也算额外收获?

  只是……

  抿了抿嘴,诸葛亮快速地察觉到郭嘉的用意:开口图个爽快,事后麻烦不断——假如他在月旦评上妄加评论献策,无论最终是否被人采用,他都会被袁公无形地盖上「袁氏麾下」的印记……这可真是让人犹豫不定呢?

  若想扬名立万,就要向袁公示好。

  当然,若是不想投靠袁公,乖乖地当个听众,也未尝不可。

  目光闪了一闪,诸葛亮好胜之心燃起,竟有一点雀雀欲试——

  转瞬之间,他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只是这个办法,略微地折损他自身的品德!

  深呼一口气,诸葛亮决定先静观其变。

  便见那头,一众文士们和武将们吵得不可开交:文士们强烈地要求只将吕军驱逐出境即可,武将们则想与吕军交战,直接击溃吕军,让吕军再也不能踏进冀州的土地!

  双方争论的焦点大抵是如何以最少兵力,击退敌军——不同的是,文士们倾向已方兵力不要损伤太过,而武将们则一头脑热地恨不得与对方同归于尽!

  于是乎,文士们责斥武将们只会逞匹夫之勇,而武将们则鄙视文士们手无缚鸡之力。

  两方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步。

  诸葛亮眼尖地发现,参与争论的是一群年长的文士们,皆有几缕银白发丝的那种,诸如戏忠、郭嘉、沮授、田丰、陈群或其他一流的谋士们,皆都闭口不言;而武将们,亦是如此。

  看来,敢逞口舌之争的,皆是智商二流的谋士们和武将们?

  至于袁绍,则至始至终地保持微笑,笑而不语。

  歪了歪脑袋,诸葛亮盯向吼得最凶的那名武将——那名武将身长八尺有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瞪大一双虎眼,气势汹汹地瞪向一位文士,瞪得那位文士变了脸色,连连地叫道:

  “仲康将军,莫要动粗……”

  可是,那名武将却只瞪着双眼,未有出格的举动。

  那位文士也是被吓坏了,呆了一呆,才反应过来,又道:“有话好好说,离攸远点!……”

  ——仲康将军?

  ——攸?

  诸葛亮:“……”

  诸葛亮绷紧小脸,大概明白眼前的一武一文是谁了: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少时曾在家乡聚集数千户人家,共同抵御贼寇。曾有一次因缺粮与贼寇用牛交换粮食,牛到了对方手中后又跑了回来,结果许褚单手倒拖牛尾走了百步,贼寇大惊,不敢要牛就走了——从此,淮、汝、陈、梁之地,听到许褚之名都会感到畏惧!

  ——后又追随曹操,自典韦战死之后,主要负责曹操的护卫工作……

  以上,果然不能再用上一世的事迹来了解许褚。

  毕竟这一世,许褚没跟曹操,而是选择了袁绍。

  更神奇的是,如同上一世,许褚仍对许攸……有所冲撞。

  那自称攸的文士,不是别人,正是许攸,字子远,南阳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地口出狂言,又轻视曹军将士,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唔~听说下手之人,赫然是许褚!

  当然,这一世的许攸亦不能用上一世来参考。

  谁让许攸与许褚同在袁氏阵营?

  托着下巴,诸葛亮还想叹气:许褚在这,典韦……也在这!

  典韦,陈留己吾人,本属张邈,曾单手举起牙门旗,后转投曹操,在曹操征讨吕布时被募为陷阵,表现英勇,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曹操南征,讨伐张绣,张绣率众而降,却因曹操纳其叔嫂,而又背叛了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率十余人挡叛军,击杀多人,但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唉~自然,典韦将军前一世的事迹,理应也派不上用场——这一世,典韦亦被袁公招揽了去!

  打量相貌魁梧的典韦,诸葛亮很想扶额:袁公啊袁公,你究竟从曹公那里撬走了多少人才?——上次,他劝曹操不要一屠徐州时,就已察觉到曹公的谋士们似乎略少了点……不~不是略少,而是根本没有!

  再次地环顾四周,诸葛亮还想找一找其他猛将,诸如赵云、张飞、关羽、马超等人的身影,惜叹没能找到。

  “……你在看甚么?”周瑜好奇地询问。

  诸葛亮自是不会透露心底的想法,转了一转眼珠子,答道:“在看这里有没有太史慈将军、甘宁将军、吕蒙将军、徐盛将军、陆逊将军、蒋钦将军……”

  一口气不带喘气,诸葛亮报出一连串人名——这些人名皆曾是未来吴国的大将,榜上有名的那种!

  周瑜:“……”

  周瑜咬了咬牙,刚想反驳,却听一声喝斥,喝道:“黄某劝诸位冷静冷静,与其想法子驱走吕军,不如找来一名大将,先与那吕布斗上三百回合,待到吕军士气大减,再行驱之,自可成功!黄某不才,正想与吕布斗上一斗!”

  言罢,四下寂静。

  敢向吕布挑战,那必是武艺勇猛之人。

  争吵不休的文士们和武将们掂量掂量了自身的武力值,默契地保持了沉默。

  自称黄某?——姓黄?!

  诸葛亮和周瑜一怔,齐齐地打个哆嗦,猛地抬头,寻声望去,就见一名长白胡须的中年壮汉映入眼帘——中年壮汉五官英挺,眼神炯炯,时不时地透出几丝战意,生得高大威猛,却有一把显眼的白胡须,头发却是黑的,黑发白胡,白胡飘飘,实令人止不住地打量,好奇他正值壮年,怎会提前地胡须发白。

  诸葛亮眼皮直跳,跳个不停——

  好家伙:那位姓黄的将军,竟是黄忠!

  黄忠,字汉升,南阳郡人,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打住,打住——如今,黄忠本人都在袁氏阵营,估计他上一世的事迹,亦派不上用场!

  诸葛亮:“……”

  诸葛亮彻底地说不出话来。

  这下,诸葛亮觉得……就算袁公把他上一世的主公刘备拉拢而来,他亦不觉得意外!

  但是,这里却没刘备,亦无张飞或关羽……

  听了黄忠的请战,诸葛亮目光一闪,心有所动,扬声道:“将军之勇,小子佩服!小子深信将军定能驱赶吕军!敢问将军,如若真把吕布击败,吕布该将败逃何处?”

  一番追问,引得在场所有人们整齐地瞥来。

  诸葛亮愣了一愣,几乎立即意识到一件事情:此次月旦评之论吕布,绝对是给那群新露面的文士、武将们一次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要不然,怎就不见郭嘉、沮授他们献计?

  黄忠怔了一怔,居然认真地思考起来:思考假如吕布真的被他击败,吕军会去往何处。

  “冀州地大物博,东连幽州,西连并州,南连司州、兖州和青州……”诸葛亮慢悠悠地引导,“如今,幽州被公孙瓒将军所占,亦在冀州以东;而并州,则是吕布将军的故乡,真将他赶去并州,尔等恐怕追击不到;司州凋敝,兖州则被曹操所据,青州倒算一块好去处,若将青州留于吕布,想来还能替袁公抵挡兖州与徐州的觊觎。”

  青州北连冀州,南连徐州,东面是大海,西连兖州。

  因此,若真让吕布前往青州,还得借道或绕远——

  许攸哼了一哼,哼道:“照你这种说法,还不如将吕布引至兖州!”

  诸葛亮勾唇一笑:很好,上当了!

  就见典韦和许褚等兖、豫人士,皆都愤怒地手握成拳,怒道:“不可!”

继续阅读:033、论吕布(下)策略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一品军师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