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谁?”
愣了一愣,一如诸葛亮所想,陈登顺势地问。
“正是在下。”诸葛亮淡定地吐出四个字来。
陈登:“……”
陈登呆了一呆,呆滞半晌,猛地回过神来,瞪大双眼,瞪住诸葛亮,惊道:“你……?”
诸葛亮起身,拱了拱手,慎重道:“是的,正是在下。”
陈登:“……”
陈登傻眼,失了言语。
良久,陈登缓过劲来,喃喃地道:“你……竟然是你……”
说得好不迷茫。
脑袋晕晕乎乎,陈登都不晓得该如何回应诸葛亮了。
眼前的小子只才十岁罢?——仍是稚子罢?竟能……定时发布
陈登默默地望着诸葛亮,直觉不可信——
然而,这话却由诸葛亮本人亲口地承认,而诸葛亮更在月旦评上的表现相当出彩,致使陈登不得不去相信。
但是……
陈登忍不住地扶额:这小子才多大,就已具备如此才能,待他长大,岂不是……?
陈登又佩服又羡慕,又隐隐地妒忌,忽觉没法直面诸葛亮了。
抬起头来,诸葛亮直视陈登,再接再厉,再道:“小子此举,错了吗?——小子和先生一样,亦不愿看到故土缘于富饶,而被别人争得凄凉凋敝,又觉徐州牧年事已高,这才……”
眼神黯淡了不少,诸葛亮又道:“是不是小子多此一举了?——其实,小子也不必非要劝说兖州牧,可是……”
可是,正面对敌,徐州牧又不是兖州牧的对手!
既然结局皆是一样,与其节节惨败,不如想个法子,择取缓和之道。
这也是无奈之下的保命之法。
陈登理解诸葛亮的意思:当前徐州牧陶谦已是花甲之龄,身体虽还健朗,但若遇上甚么刺激,譬如兖州牧曹操率兵进攻徐州,难保不会受惊过度,忧劳成疾!何况,陶谦的两个儿子实在资质平庸,不为徐州世家所服,一旦陶谦有个三长两短,徐州易主简直是无法避免之事——就算陶谦生前遗嘱将徐州牧一职传给他的儿子之一,恐怕徐州世家也不会臣服……而若换作其他诸侯,比如曹操、袁绍之流,或许徐州世家们会给几分面子。
说到底儿,徐州被陶谦治理多年,余威仍存,若要换主,必得是杀伐决断之人,才能震得住场子。至于陶谦的两个儿子么?——可惜了,完全不中用啊!……
陈登无声地叹息。
“嗯?”眨了眨眼,陈登突然回过味来,一时都忘了吃味,“你……你……难道你是想……?”
“没错!”诸葛亮暗地松了一口气,随即正视陈登,一字一句地说,“如今世道混乱,徐州即将面临风暴,兖州牧曹操既被评为「乱世之英雄」,现又想去壮大自身实力,不如让曹操收复和平地徐州,如何?——纵观徐州四方,青州无主,扬州牧袁术算不上明主,冀州牧袁公虽算明主,却离徐州稍远!这一比较,唯有兖州牧曹操最为合适……”
认真地聆听诸葛亮的分析,陈登盯着诸葛亮出神,心道:或许,还有更好的人选……
张了张嘴,陈登又闭上了嘴,最后终是开口,说道:“小先生的主意,登已明了,你不必再说了。”
“那么……?”诸葛亮小心翼翼地追问,想问个答复。
看着诸葛亮,陈登忍不住地失笑,叹道:“小先生口齿伶俐,一点也看不出来还是孩童。”
诸葛亮心下一紧:糟糕!他明明打算低调行事,哪知……他最近是不是太过锋芒毕露了?
下一刻,陈登话锋一转,转道:“自古流传神童之说,登本不信,如今见了小先生,登倒是信了。只是俗话说「过慧易夭」——当年秦朝丞相甘罗亦与小先生年纪差不多大,不就过早夭折?还望小先生多多注意休息,莫要太过劳心,你还未出山,便为徐州这般殚精竭虑,待你有朝一日真为明主效力时,岂不是更……?”
诸葛亮怔了一怔:没想到陈登会说出这种关切之语。
事实上,陈登算是第二个劝他的人。
第一个人自然是他的兄长诸葛瑾——
他的兄长诸葛瑾早早地得知自家的弟弟聪慧异常,不但多次地提醒他要光养晦韬,还总担心他会累死自个儿……
不得不说,诸葛瑾挺有先见之明。
尽管诸葛亮并不觉得他劳心劳力。
现在,乍一听了陈登类似的劝说,诸葛亮的心里暖洋洋的。
“多谢先生关心,小子自当谨记。”诸葛亮乖巧地应下。
陈登仔细地观察诸葛亮的表情,心知他并未放在心上,不禁地又生气又心疼,却也没去拆穿,而是道:“既是咱们都选中了同一买家,接下来就好好地商量一下罢!免得回家之后,又被「突发事件」打得措手不及。”
所谓突发事件,自是指兖州牧曹操二伐徐州——
有了第一次,陈登敢断定:还会有第二次!
诸葛亮和陈登嘀嘀咕咕,又讨论了半天,直到一群婢女们或仆役们偶尔巡逻地经过。
忽觉此地渐渐地热闹起来,陈登和诸葛亮结束了谈话。
站起身来,诸葛亮和陈登相互地行礼,约定三天以后,仍在此时此处见面。
——此番意外的相处,令诸葛亮和陈登的关系亲近了不少!
……之后,诸葛亮兀自地返回客居,见到了早他一步回来的周瑜。
周瑜挑了挑眉,打趣道:“亮弟去了哪里?——何故晚归?”
诸葛亮不动声色地微笑,笑道:“周……周家兄长明知故问。”
周瑜「哦」了一声,啧道:“看来,待咱们离开之时,应要多带一人了。”
诸葛亮道:“再带一人。”
周瑜:“……”
周瑜敏感地觉出「再带一人」并不是单指黄月英——轻皱了眉,周瑜道:“带谁?”
“陈登先生。”诸葛亮直白地回答。
周瑜愕然。
随后,周瑜目光一闪,亦道:“哦?——为兄也有一事想要告诉你:到时,也还要多带一人。”
“谁?”诸葛亮若有所思。
周瑜道:“子义兄。”
诸葛亮:“……”
——太史慈?!
这回,轮到诸葛亮愕然。
——好个周瑜,一声不响地,竟然撬走了太史慈?!
亏他诸葛亮以为太史慈准备投奔袁氏阵营来着。
诸葛亮略微眼红,就听周瑜似在故意地刺激他,问道:“为兄还以为你会说服黄忠将军,谁知……”
诸葛亮的耳朵不争气地红了。
——失策!失策!
为了不输给周瑜,诸葛亮咬了咬牙,哼道:“周家兄长你信不信,三天之后,小子必会劝服黄忠将军离开……邺城?”
耍个心眼,诸葛亮不说「离开袁公」,而是「离开邺城」——后者远比前者的难度要小得多!
周瑜两眼弯弯,乐道:“那么,为兄期待着?”
诸葛亮:“……”
诸葛亮略有憋屈:话说他为甚么要和周瑜较劲啊?——纯属自找麻烦!
不过……
托了一托下巴,诸葛亮却觉若有黄忠护送他们,想来他们一路会更加安全。
两眼一亮,诸葛亮想起一事,决定隔天再找黄月英——
好歹黄忠曾任职荆州中郎将,而荆州牧刘表是黄月英的姨父!
若让黄月英去请求黄忠……效果会如何?
令人高兴的是,黄月英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
——黄忠等武将们却出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