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角轻微地抽搐,太史慈定定地打量周瑜,感动了片刻,却无语道:“周兄之言,是不是打定了主意,要让慈将母亲安置于南方呢?”
言下之意,太史慈本人仍想前往北方。
周瑜点了点头,一点也没羞愧的神色,坦言道:“公谨欣赏且佩服太史兄长,就如北海相重视太史兄长一般——昔日太史兄长你避难辽东之际,是北海相派人照顾你的母亲!如今,你既要投奔北主,公谨也不拦你,只希望能照顾伯母,免去你的担心。只是,南方也路途遥远,太史兄长若有挂念,不如陪弟一同护送她去庐江罢?”
说来说去,周瑜也变着花样,说服太史慈去往庐江一游。
太史慈微微地苦笑,便道:“周兄,你真会打算……好罢,你都这样说了,慈能不送母亲去么?——索性慈就去一趟庐江,只当长一长见识罢。”
因有交情,太史慈实在拒绝不了周瑜的邀请,想着带母亲去庐江看上一看,若觉不好,再转道去冀州也不迟。
反正,他还未投靠袁公,不是么?
周瑜嘴角勾起一抹弧度,心道:要不是见你不在刘繇帐下,吾也不会如此费心——如果他没记错:刘繇,字正礼,与太史慈同郡,亦是东莱人士,汉室宗亲兼大臣,今年会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先后会与袁术、孙策交战!
若有太史慈从中周旋……他想,他和孙策将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
并且,北主袁绍麾下文臣武将兼备,万万不可小觑。甚至,北主袁绍极有可能会加速地一统北方四州!若他再不行动,恐会失了先机——现在,最重要的是他如何牵线搭桥,先让太史慈结识孙策,再帮孙策留下玉玺且能带兵出征!
这一次,他务必要保住孙策,笼络到所有吴将、吴臣们,绝不让孙策遇刺身亡……对了,他还要再捎一封书信,告诉庐江的族人们,就说已经确定义士太史慈将会迁来,而且他也要拜托家族去寻访人才,诸如甘宁、陆议、陆绩等人——已有袁绍搜刮人才为前例,他为何不能照学照搬呢?好歹他与对方靠得更近!
目光一转,周瑜瞥了一瞥空荡荡的院子,轻笑一声,对太史慈说:“太史兄长,既已作出决定,咱们越快动身为好——对了,今儿早起,公谨还未喝上一口酒呢?要不咱们……”
一边走,一边说,周瑜和太史慈渐渐地走远。
徒留躲在一角的诸葛亮松了一口气。
院内安静极了。
四周无人,诸葛亮慢步地走出,耳根子微红。
他可没有故意地听偷。
实是他原本写信,送往豫章叔父家,却一直没回复,实是着急。他想在太史府前侯着,看一看有没有驿吏的消息,最好他能第一时间看到——已经过了几天,信封再怎么缓慢,那边也应该收到了罢?
所以,诸葛亮才会早起,跑去太史府门口,哪知半路却听见了周瑜和太史慈的谈话。
对于周瑜劝太史慈南下,诸葛亮并不意外:好歹太史慈是一员猛将,且又曾是吴国大将,这一世他虽晃悠到北方了,却遇到同样游历四方的周瑜……周瑜只要没改变他辅佐孙策的立场,绝对会笼络太史慈!
想到这里,诸葛亮突然觉得自己实在有些倦怠——周瑜他还没见到孙策带兵建功立业,就已未雨绸缪,忙不迭地拉拢太史慈,反观他却……
他却原地踏步!
唉~说到这个就郁闷:前一阵子,他们都逛遍了北方一半州郡,却依旧没找到刘备……
下意识地,诸葛亮仍旧抛开内心深处掩埋着的不安,坚信是自个儿没尽全力!
因此,他在气自己的同时,又给自己制定新的方案:既然暂时地找不着刘备,那就不找了……大不了,一面留意刘备的讯息,一面慢慢地长大,保守地算他活到那个岁数,总能看到刘备逃居荆州罢?——当前最棘手的是:他必须返回豫章,救回他的叔父和兄、弟、姐姐们。
诸葛亮估摸着,他应要等上两天,对方才会来人。
哪知,诸葛亮他滞留了东莱黄县七天,豫章那边终于派来了人。
——来人是老力,叔父的亲兵。
“见过二公子。”
这天,老力带着十名壮汉们拜于太史府前,见着了诸葛亮。
打量那十名壮汉们,诸葛亮惊喜地发现,他们并不是豫章府里的仆役们。
那十名壮汉们赫然是荀彧的随从们!
因此,诸葛亮明白:是时候返回豫章了。
有了这群人的护送,在他返回豫章之前,应很安全罢?
——即使……即使冀州那头派出甚么刺客,应也无妨!
目光闪了一闪,诸葛亮非常肯定:如果他们直接地返回豫章,一定会遇到阻拦。
问他为甚么如此清楚?——参考他们投奔叔父的那段日子罢!
兼之他们从北方辗转而归,虽说路途遥远,却没遇到甚么大麻烦——这让他更加坚信:对方会派人在他们回去的路上,设下埋伏!
……当然,若是他想多了,那也没关系:东莱黄县距离扬州豫章也颇远,若有荀彧先生的随从们打点和护送,想来他们应会更为轻松罢?
诸葛亮想得很正确。
当诸葛亮把他想回豫章的想法告诉众人之后,众人皆都表示:不能让诸葛亮他这个孩童独自地返回豫章,就算有随从们护着,他们亦不放心——尤其是黄月英,更是可怜兮兮地望着诸葛亮,生怕诸葛亮会把她丢在东莱!
陈登亦道:“登不急着回徐州,且在四处游历一番。小先生既要回豫章,不知可否载登一程?”
周瑜接着道:“倒也巧了,为兄家住庐江,正好顺路,那便一路罢?”
太史慈也道:“慈打算将母亲安顿在庐江。周兄既要离开,慈焉有落后之理?”
于是,众人理所当然地收拾好行李,打点好一切,用了三辆马车,不紧不慢地前往扬州豫章。
而这一番赶路,诸葛亮一行人当真顺顺当当地,顺利地回到豫章了。
中途都没波折!
连周瑜都不禁有一丝意外。
诸葛亮一行人并不知晓,在他们抵达豫章郡一带时,确实有一支五百人的冀州兵,潜伏于此,正要伏击诸葛亮一行人。
奈何领头之人,赫然是大元和二元!
而大元和二元,亦又认得护送诸葛亮一行人的那十个随从们。
那十个随从们皆都认识大元和二元……他们曾是最为亲密的战友:曾经共同地追击过董卓!
因此,大元和二元便带着五百人的冀州兵,眼睁睁地看着诸葛亮一行人入城,而并未阻拦。
有一冀州兵面有不岔,涨红了脸,低声道:“两位校尉,就这么放他们……咱们如何向先生交待?”
大元斥道:“你的心是铁做的?——没瞧见护送他们的人是谁!咱们真要出手,荀先生又该怎么办?荀先生和那两位先生的交情匪浅,你还真能下得了手去?”
斥得那一冀州兵羞愧地低下头去。
二元则道:“要不,咱们派个人,回去问一问先生们的意见……?”
大元瞪眼道:“问个甚么?——等你问了,菜都凉了!”
“那该怎么办?”二元瞪大双眼,代替众人询问。
抚了抚下巴,大元果断道:“等!”——此地离豫章并不远,他就不信,诸葛亮等一群小儿会乖乖地窝在豫章太守府里……总归他们要出门玩罢?只要他们敢出门,那就是机会!
听罢,这群冀州兵们也不敢乱说甚么,不约而同地听从大元的命令。
反正他们粮草充足,再等十天半个月,亦不在话下。
……望着久违的豫章城,诸葛亮激动极了,不由地碰了一碰他已藏好的那瓶解药,想着叔父、兄长他们晕睡的容颜:他离开豫章的时候,还是去年,谁知时光匆匆,再回豫章,新年都已过去。
也不晓得叔父病着的时候,是不是堆积了很多公务?
还有荀彧先生,为了引开那群刺客,是不是真的搬出了太守府,暂住了府外?
想到这里,诸葛亮对老力说:“不急着回去。先去见荀先生,再回太守府罢?”
作为临时车夫,老力应了一声,改道去了别处。
马蹄哒哒,老力和那群随从们又将诸葛亮一行人带到一座陌生的府邸,而府前站着一位文质彬彬的文士,不是别人,正是荀彧。
诸葛亮一惊,连忙地理了理衣角,带着从容不迫的微笑,登下马车,认认真真地行了行礼,说道:“小子见过荀先生。”
荀彧含笑,依旧是那清秀文雅的名士风范,回道:“数日不见小先生,小先生似是长进了不少。”
长进?
哪里长进了?
诸葛亮感激地笑了一笑,只当荀彧是礼貌性地说辞,开门见山道:“小子不负所托,带来袁公的解药!只因数日不归,小子心急,还请先生容许小子先给叔父他们解毒,尔后小子再来拜谢荀先生。”
“一起罢?”荀彧点了点头,“说来惭愧,豫章太守卧病数日,无法理事,彧只好代为打理……所幸豫章被太守管理得不错,近日都没发生甚么大事。”
言罢,荀彧挥了挥袖,只见数名仆役们走来,捧着一叠文书和一方官印。
接过文书和官印,荀彧表示他要和诸葛亮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