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南移(上)再说太史
Fire丿小桥静水2020-06-05 17:493,327

  青州北海国,都昌城县。

  青州的大雪显然比幽州来得更晚:才踏进都昌城内,尚未见到甚么雪景,只是寒风呼啸,树木凋零,整座城池显得极其冷清。马蹄哒哒,太史慈和周瑜驾着马车,载着诸葛亮他们,花了一天多功夫,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一座精致的府邸映入眼帘。

  诸葛亮轻掀纱窗,从窗口的缝隙中瞧见府邸的正门关掩,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北海相府”四个大字,门口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站十来个华冠丽服的仆役们。目光闪了一闪,诸葛亮恍然大悟,心道:哦~原来太史兄长是将母亲安顿在北海相孔融的府里啊?

  这么说来,有北海相庇护,太史兄长的母亲确实安全。

  如此想着,便见太史慈跳下马车,大步地走到府前,拱手道:“事突仓促,在下太史慈,东莱人士,特来接回家母。数月之前,慈将家母安置在北海相府,北海相孔融先生也亲口地允诺,会照料其母。敢问孔融先生在否?”

  太史慈报出了自己的大名,立即受到那群仆役们的回应——便听一名仆役道:“将军便是太史慈?半日之前,吾等收到将军的书信,特意在此等候。可惜不巧,老爷巡察去了,没法与将军一见。可否请将军入府,待到老爷回府之后,再容禀报?”

  太史慈忙道:“不必,不必。慈只想接回母亲,还请诸位行个方便。孔融先生向来忙于公务,慈可不敢打扰他,烦请各位到时替慈转个话即可。”

  那群仆役们想了一想,便同意了太史慈的请求。

  太史慈侯在府外,两名仆役则返回府中,去请太史慈的母亲去了。

  少时,一名妇人拎着一小包袱,款款地走出。

  “母亲!”一见那名妇人,太史慈当场下跪,“孩儿不孝,没能留在您的身边。”

  “还不快起。”那名妇人连忙地扶起太史慈。

  太史慈起身,先朝那群仆役们抱了抱拳,以示感谢,并表达了告辞之意。

  那群仆役们点了点头,然后重新地站好,继续地看守府邸大门。

  太史慈喜不胜喜,忙将母亲扶进车内,并道:“有事回家再说!”

  言罢,太史慈跳上马车,再与周瑜一同驾驶,就见马车风驰电掣地跑远了。

  得亏太史慈和周瑜的驾车技术,诸葛亮惊奇马车行驶速度之快,亦不感觉颠簸。

  车里安静极了。

  陈登坐至一角,不动如山;诸葛亮眨也不眼,朝那妇人轻轻地行了行礼。

  那妇人头发有些花白,身形有点消瘦,虽是上了年纪,容貌却是端正,仔细一看,还与太史慈有四分相像。气度稳重,眼里充满睿智,应是遇事不慌且又冷静之人——此人,正是太史慈的母亲:太史氏。

  黄月英好奇地打量太史氏,问道:“您就是太史哥哥的母亲吗?”

  太史氏瞅着黄月英,但见她年纪小小,却是一头黄发,肤色不白,长得不算好看,却胜在性格活泼,不由地起了一丝亲近之意,笑道:“是的,你又是谁呢?”

  “小女子姓黄,名月英,荆州襄阳人士。”黄月英脆生生地自我介绍,顺便又替诸葛亮和陈登介绍了一番。

  这下,由黄月英穿针引线,陈登不得不拱手,低声地问好,开口道:“见过……伯母。”

  诸葛亮顺溜地附和道:“伯母好。”

  “都好,都好。”太史氏露出一抹笑容,也不生疏,反而与诸葛亮他们攀谈起来。

  这一攀谈,时间就不知不觉地流逝,直到他们重返了东莱黄县。

  再次地返回老家,穆婶与太史氏一行人重逢,狂喜非常。

  太史慈却心事重重:接下来,该是他询问母亲的时候了。

  只是,到底该劝母亲北上,还是南下呢?

  太史慈犹豫不绝。

  不过,在那之前,众人几经奔波,已是疲困至极。于是,吃饱喝足之后,大家美美地睡了一觉。

  次日,太史慈起个早儿,率先地拜见母亲。

  “母亲,孩儿有一要事,想禀于母亲。”太史慈先朝太史氏行个大礼,尔后开门山见地说,“如今,青州连续被冀州牧和幽州牧觊觎,孩儿担心青州不再安全,故而想请母亲搬离青州,去往一处更为安全的地方。”

  太史氏不动声色,问道:“你既已提及此事,想来已经找到了那处地方?”

  太史慈道:“孩儿本想携母前往冀州。孩儿看到冀州邺城繁华且又安逸,然而……此次,跟随孩儿来的,还有一位名叫周瑜的公子,他是孩儿的好友,孩儿虽与他相识不久,却与他十分投机!他是扬州庐江的世家子弟,他劝孩儿考虑庐江,还保证一定会照顾好母亲您。孩儿实在拿不定主意,只好请教母亲——母亲,您是怎么想的?”

  太史氏道:“吾儿好生迷糊,身在局中却不知局也。这事须得问清你自己,你是想投奔冀州,还是另谋出路?如今世道混乱,哪有甚么太平之地?吾儿宽心,为母能够保重自己,你不必替为母担心……你的那位好友,他是想招揽你呀!你竟却没能领悟过来。若你与他一起共事,他自会庇佑于你和为母!不过,你若投奔冀州袁公,袁公亦会如此。你无需烦恼,只需问清你自个儿心意便好。”

  太史慈一脸愕然,却明白了自家母亲的提醒。

  太史慈道:“那么,请容孩儿考虑考虑罢。”

  ——究竟是投奔袁公,还是别的,太史慈仍是没作决定。

  带着迷茫的心情,太史慈走进院子。

  这时,早已侯在一角的周瑜上前,唤道:“太史兄长。”

  太史慈转头一看,见是周瑜,吃了一惊,随即想到母亲的提点,心情不由地低落,淡淡地道:“公瑾。”

  周瑜顿了一顿,立即察觉了太史慈的心思。想了一想,周瑜直言道:“太史兄长,可是生气公瑾别有用意?”

  太史慈张了张嘴,惊讶周瑜敢当面地坦言。

  周瑜道:“公谨想要招揽太史兄长是真的,真诚对待太史兄长亦是真的,还请太史兄长莫要疏远公谨——公谨很想与太史兄长结交,成为挚友!太史兄长以孝义为先,实令公瑾触动。”

  太史慈被周瑜的一番坦言堵得没了言语。

  半晌,太史慈才道:“看来慈果然还是携母去邺城为好——公谨招揽不成,会不会恼羞成怒呢?”

  这一刻,太史慈沉下脸来,有点不太待见周瑜。

  周瑜道:“公谨以为,不好!”

  太史慈轻哼一声,斜视周瑜。

  周瑜道:“太史兄长是不是认定袁公是一代明主,想投奔于他?”

  太史慈愣了一愣,轻轻地点了点头。

  周瑜问道:“袁公势力如何?”

  太史慈回答:“麾下谋士如云,将士如雨,坐拥整个冀州!”

  “比之公孙瓒将军,如何?”

  ——嗯?!

  太史慈想也不想,张口就道:“当然是差不多——”

  太史慈戛然而止。

  太史慈避难,躲居辽东数年,对幽州颇为了解:彼时,公孙瓒也只盘踞一州,虽无一流谋士或一等猛将,却胜在征战多年,作战勇猛,威震边疆,乃是当世之一代名将。

  周瑜微微一笑,笑道:“你看,你也认同公孙瓒将军,可见袁公是一代北主这一事,名不副实也。”

  太史慈:“……”

  涨红了脸,太史慈道:“周兄想说甚么?”

  周瑜道:“俗话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袁公与公孙瓒将军皆是各占一州,看似实力相当,实则不然——袁公麾下多少谋士名将,想来你也体会过!若是袁公与公孙瓒将军相争,你认为会如何?”

  太史慈心下一寒,却道:“公孙瓒将军恐会大败。”

  “一旦公孙瓒将军战败,恐怕幽州境内的夷族又要崛起,窜乱北地。”周瑜垂下眼眸,平静地指出,“太史兄长敢言袁公会去平定幽州否?”

  太史慈嗫嚅嘴唇,没法回答。

  毕竟并州亦与冀州相邻,而并州也有不少夷族,袁公因见并州没有诸侯,便放任并州不管……由此可见,假使袁公击败公孙瓒,恐也不会替幽州平定其夷族!

  到时,幽州反而会比先前更乱。

  苦的仍是老百姓!

  想到这里,太史慈惊出一身冷汗,惊疑不定地瞪着周瑜,怀疑自己是不是想多了。

  周瑜再道:“不怕太史兄长笑话——就因这个,公谨不觉得袁公是明主!”

  “那你觉得谁是明主?”太史慈顺势地反问。

  “为明主者,乃瑜的结义兄长——孙策!”周瑜脱口而出。

  太史慈:“……”

  ——怎么又扯出个孙策?

  孙策又是谁?

  太史慈回想片刻,暂无印象。

  周瑜道:“只要太史兄长随公瑾前往庐江,自会知晓孙策是谁。”

  太史慈:“……”

  扶了扶额,太史慈很想说:公谨,你为了拉拢慈,可够拼的啊!

  叹了一口气,太史慈不自觉地松口道:“那依你之见……?”

  “搬去庐江!”周瑜说得斩钉截铁,“公谨眷念故乡,想在老家谋个差事,一来有个照应,二来也能照顾伯母……无论太史兄长去哪里,公谨都不会拦你。”

继续阅读:049、南移(下)返回豫章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一品军师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