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捎信
Fire丿小桥静水2020-06-05 11:403,486

  花了好一会儿功夫,众人又才勉强地适应陆地,走路之时也不觉得地面在摇晃了。

  太史慈率先地调整过来,邀请道:“家母虽住都昌,然慈却自小在东莱长大,前有一县,应是黄县,乃是慈的老家,不如且去慈的老家整顿一番,再前往都昌?”

  众人皆都同意,便随太史慈前往黄县。

  路上,周瑜好奇道:“公瑾一直很疑惑:太史兄长家住黄县,为何伯母却住在都昌呢?”

  眨了眨眼,黄月英亦附和道:“是呀!是呀!太史哥哥怎么有两个家呢?”

  太史慈不好意思道:“去年,北海相得知了慈避乱于辽东,十分佩服……于是,他遣人询问慈的母亲,还奉送赠礼,作为致意。后来,黄巾忽起,围困都昌,这事又被袁公得知。袁公特意派人寻慈,还借兵助慈。最后,贼兵败走,慈返回家中去见母亲。母亲告之,说自慈出行之后,是北海相对她赡恤殷勤,比起故人旧亲,有过之而无不及。慈见母亲对北海相极其推崇,又因要退还袁公的三千精兵,便将母亲暂时地安顿在都昌,以便北海相能够护她——”

  言至此处,太史慈满脸通红,似觉自己做了甚么错事。

  周瑜则挑了挑眉:如此看来,这太史兄长,早先还考虑过要在北海相那里谋个差事?

  黄月英不明就里,奇道:“北海相是不是姓孔,名融,字文举?——听说他是孔圣人后裔,四岁就知让梨,可是真的?……对了,他和北方的那个祢衡先生是「忘年之交」!”

  两眼闪烁闪烁,黄月英一脸神往,连连地夸奖北海相名扬四海。

  诸葛亮轻抚黄月英的脑袋,笑道:“月英妹妹年纪小小,竟也知晓孔融先生?”

  黄月英把头一扭,躲过诸葛亮的爪子,哼道:“不要把月英当成小孩子看嘛~”

  诸葛亮立即道:“好罢,月英妹妹不是小孩子~”

  这语气,这口吻……分明仍是哄孩子!

  撇了撇嘴,黄月英翘起了嘴巴。

  诸葛亮睫毛闪了一闪,心道:乱世出神童,可远不止北海相一人——就拿不久之前与他们分道扬镳的陆议来说罢:此人虽不算年幼成名,但他有一从父,比他还小,真真扬名后世!

  陆绩,陆议从父,比陆议还小五岁,年仅九岁便随宗族返回吴郡,接过家主之位。说来,今年他六岁了,应会上演那段「孝顺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橘,遗母事堪奇」的千古佳话。

  可惜,这位陆绩先生,却是一位短命的,只活了三十余岁,便英年早逝了。

  嗯?——这么一想,江东多俊杰,奈何多薄命……几乎就没几个寿终正寝的,大多都是中年夭亡呢?

  诸如周瑜、孙策、太史慈、甘宁之流。

  目光一转,诸葛亮暗地打量周瑜:周瑜……重生了,这次还会中道夭折吗?

  应该也不会让他的兄弟、同伴们早逝了罢?

  思绪万千,诸葛亮猛地记起:陆家原也是庐江大户家族之一,而周瑜的连襟兄长孙策,明年貌似就要带兵替扬州牧袁术攻击庐江一带?——到时陆、孙两家交战,终以陆家惨战而结束,由此孙家结仇于陆家……

  心下吸气,诸葛亮立即猜出了周瑜今后的行程:他会暗地帮助孙策,招揽人才,出谋划策,减少仇怨……至少会做到孙策不死,江东世家不会敌视孙家——

  诸葛亮越想越觉得正确:他都立志要帮刘备提前打下基业——好歹周瑜也重活一世,难道还会眼睁睁地看着孙策不知轻重地得罪江东世家不成?……即使想要压制江东世家,那也要在壮大自身实力的提前下!总不能没头没脑地,乱斩一忾罢?

  真要这样,估计孙策依旧会走上老路:被刺客暗杀——

  周瑜也应明了罢,否则若还拿捏不清,那可当真白活了。

  “猪哥哥,猪哥哥——”黄月英轻快地唤道。

  也唯有黄月英,才敢这般唤他。

  诸葛亮抬头看向黄月英,完美地回过神来,问道:“怎么了?”

  “你在想甚么呢?”黄月英歪了歪脑袋,“刚才你的脸色变来变去,好有趣呢!”

  “是、是吗?”诸葛亮伸出手来,摸了一摸脸庞,“亮在想……黄县会有邮驿么?”

  “邮驿?”黄月英捂住了嘴巴,愣愣地望向太史慈。

  太史慈道:“有的。”

  “邮驿?”黄月英不由地重复了一遍,“甚么是邮驿?”

  诸葛亮道:“月英妹妹不是想念你的爹爹和娘亲吗?——到了黄县,你可以写一封书信,捎给他们,免得他们担心。”

  小脸通红,黄月英惊喜道:“真的吗?——太好了!”

  言罢,黄月英精神百倍,恨不得立即飞去黄县,忙不迭地道:“还等甚么?——赶紧走呀!天都黑啦!”

  迈开脚步,黄月英加快速度,一股脑儿地冲到了前头。

  “慢一点儿,别摔着了。”诸葛亮堪堪地开口,便见黄月英就被路边的石头给绊了一脚。

  扑通一下,黄月英摔了一跤。

  诸葛亮连忙地跑过去,扶起黄月英。

  黄月英痛得龇牙咧嘴,泪花在眼眶里打转转,却愣是没落下,反而道:“没事没事,不疼不疼——快点走罢!”

  诸葛亮微微地失笑。

  随后,诸葛亮又告诉了黄月英有关如何写信的知识。

  ——当然,黄月英也已早早地学会认字、写字。

  就这样,在太史慈的带路下,诸葛亮一行人终于赶到了黄县。

  青州东莱,黄县邮驿。

  诸葛亮、黄月英、陈登以及太史慈、周瑜这五人分别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诸葛亮写信,说他带回了解药,不日就回豫章,烦请荀先生派人前去接应他们。

  黄月英写信,说她去北方玩了几个月,认识一名小哥哥。目前准备去扬州豫章,再由小哥哥送她回家,还请爹爹和娘亲莫要担心。

  陈登写信,说他病已全愈,还想多游历数日,顺便打听打听兖州的消息……好像兖州牧一直对徐州虎视眈眈,他请求父亲勿要轻举妄动,一切见机行事。

  太史慈写信,说他已将冀兵还于袁公,现在老家逗留两天,两天之后就来都昌。

  周瑜写信,说他认识一位义士,有意想将那位义士和他的母亲迁居庐江,请家中长辈们尽快腾出一座府邸,以便那位义士和他的母亲居住。

  五人写完信后,又交给当地的驿吏,由他们驾驶马车,立即启程。

  ——自然,这也是付足了钱的情况下!

  望着五辆马车风驰电掣地驶走,太史慈长呼一口气,笑道:“想来他们最快收到书信,也该在七天之内罢?——走罢,走罢,回慈的老家看一看罢!唉~也不晓得多久没回了,家里是不是沾了许多灰尘。”

  太史慈走动几步,又迟疑道:“要不去邻家借宿一晚,且容慈……?”

  话音未落,便听周瑜道:“无妨,无妨,且去瞧一瞧,再作打算罢。”

  于是,太史慈便领着诸葛亮一行人来到了他的老家。

  一座普普通通的府邸映入眼帘——虽说远远比不上袁公的邺府、诸葛亮叔父的豫章太守府,但也比寻常百姓家的房屋要宽大得多!这倒正常:昔日太史慈可有任职本郡奏曹史,就算不是大户,也算殷实人家,怎么想也不可能住在一间茅屋之类的破落地方罢?

  诸葛亮恍然地点了点头,随即想起太史慈将他母亲寄住在都昌,后知觉地意识到:太史慈应是想在北海郡谋生。

  诸葛亮一行人来到太史府前,刚好瞧见府门被人打开。一名妇人开了门后,乍一瞧见诸葛亮一行人,吃了一惊,刚想问甚么,视线却落到太史慈的身上——那名妇人愣了片刻,惊道:“这……这不是子义么?”

  “穆婶?”太史慈「咦」了一声,微微地惊讶。

  “哎哟~真是子义啊!”名叫穆婶的那名妇人不敢相信地揉了一揉两眼,再见太史慈,这才大胆地上前,拍了一拍太史慈,“你可算回来了……多久没见着你啦?你不在的日子里,你母亲天天操持府中琐事,远近乡邻们见了,都会前来帮忙——”把手一指,穆婶又说:

  “今儿你回来了,倒也好了,府里收拾好了,你且随便看一看罢!”

  言罢,穆婶非常自觉地接过太史慈和众人手里的包袱行李,邀请他们进府。

  诸葛亮一行人受宠若惊。

  太史慈适时地解释道:“她是穆婶,算是慈的邻居。”

  穆婶掩笑,笑道:“老妇自小瞧着子义长大……子义从小就没了父亲,是他母亲辛苦地把他抚养长大——行了行了,你们快进屋去罢!是不是赶了很多路儿?累了罢?晚上穆婶给你们多烧几道菜!”

  穆婶热情地招呼诸葛亮他们,并为诸葛亮他们安排了临时住处。

  而太史慈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久违的老家,惊奇地发现他离开许久,家里竟没一丝脏乱。

  穆婶笑眯眯地告诉太史慈:目前,是她帮衬地打理太史府。

  ——也就是说,穆婶……成了太史府的现任管家。

  太史慈忙向穆婶抱了抱拳,以示感谢。

  穆婶一边笑着说只当回报他母亲当初施出的恩情,一边又提醒太史慈先去换件衣裳,晚些时候再来吃饭。

  而太史慈却怔怔地说不出话来。

  周瑜路过,表示疑惑。太史慈盯着穆婶远离的身影,叹道:“慈实不孝也。”

  待到晚上,太史慈果如他所说的那般,款待诸葛亮一行人,权当年节之庆。

  之后,诸葛亮一行人美美地睡了一觉。

  隔天,太史慈告别了穆婶,带着诸葛亮他们,起程前往都昌。

继续阅读:048、南移(上)再说太史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一品军师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