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让,字文礼,兖州陈留人,一介名士。
在拜见边让之前,诸葛亮揉了一揉额头,努力地回想上一世这位名士的一生经历:据说,他善于辩论和辞赋,年轻时便声名在外——可惜,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出身宦官之后的曹操入主兖州,自领兖州牧,边让仗着自身的才气,没把曹操放在眼里,多次地轻视和贬低曹操!后来,曹操攻伐徐州未果,再被边让大肆斥责,又兼边让同乡人趁机地向曹操诬陷边让,致使曹操一怒之下,便让郡中官员将边让就地诛杀!
而这也引起了巨大麻烦:在曹操二伐徐州的时候,作为后防的兖州……失陷了——主要原因正是曹操杀了名士边让,让兖州一群文吏们心惊胆颤,生怕自个儿步了边让的后尘!
当然,这期间也少不了陈宫等人的叛变。
但是!自从诸葛亮他劝退了曹操不屠徐州,且又平和地将徐州让给了曹操,他便不小心地改变了历史——如今,曹操既得兖州,又占徐州,作为曹操下属的边让等人,没了理由再激怒曹操,自然而然……也就保了一条小命。
诸葛亮对此十分无语:好不容易留下性命,却又叛变了曹操——这是赶着送死呢?……就不能狼狈地逃出兖州,逃往徐州,向曹操投诚么?
——不不不!
诸葛亮甩了甩脑袋,兀自尽力地替边让开脱:或许是边让先生没法逃跑罢?——毕竟他乃一文士,吕军突袭兖州,哪里能让他提前地得知呢?可是……
诸葛亮眨了眨眼:边让先生应该也不算绝对地效忠吕军罢?——否则,他就该留在济阴郡一带,而不是在奉高……奉高是泰山郡的治所,而泰山郡却位于兖州的边境一带!
换而言之:边让先生变相地被吕布给打发了?
皱了皱眉,诸葛亮若有所思。
也因这层考虑,诸葛亮在给边让写拜帖的时候,特意地没用上自己的真名与身份——他写的是「兖州游子陈登」……想来边让先生应该有所察觉罢?
——嗯~没有觉察也不要紧,谁让天下同名者甚多,谁规定此陈登就是彼陈登也?
……唔,诸葛亮很快地得知:他想得太简单了!
就在他将拜帖递给奉高县府的看守仆役以后,他还没来得及走远,便听一道喝声说:“来人,快抓住他!”
诸葛亮:“……”
诸葛亮停下脚步,不声动色地打量一拥而上的仆役们,冷静道:“这是甚么意思?”
“甚么意思?——好个小骗子,竟敢冒充军师陈登!”一名仆役两眼一瞪,把脸一沉,“快把他抓起来!”
“慢着!”诸葛亮怔了一怔:料到陈登会被兖州吕军所知,但却万万料不到……这里一个仆役也听过陈登的大名——不!不对呀!诸葛亮转眼一想:或许是边让先生知晓陈登,这才让仆役们派人抓他?
那么,问题来了:边让先生明明被吕布「流放」到泰山郡一带,他该后悔才对——若是见了拜帖之人名为陈登,就该晓得对方是徐州曹操那边的人罢?怎地……目光一冷,诸葛亮心道:莫非边让先生是打算彻底地站到了吕布那一方么?不然他为甚么要派人捉拿他?
至于诸葛亮之所以要借用陈登的名字,是因为他需要借用稍有名气的名士身份——诸葛亮他觉得自个儿一点也不出名,万一用了自己的名字,对方却以为他是哪里来的谄谀之辈,直接地拒绝也未尝可知……而纵观他所识之人,唯有陈登的身份稍微与他相符,且陈登亦为同乡,乃是徐州人,又属曹军的阵营,想必有心之人定然悟中其中奥妙。
然而,但见这群仆役们的行为,就知边让先生的态度——诸葛亮沉下脸来,既不否认,亦不承认,哼道:“阁下凭甚么说在下是骗子?——在下的确是陈登!……”
——军师?
眸光一闪,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到了「军师」二字——甚么情况?军师陈登?……还是吕布那一方?敢情有人冒充了陈登不成?又或是吕布身边,亦有一位同名人士?
“在下是陈登,来自徐州。”诸葛亮毫不犹豫地用方言说起话来——说到底儿,兖州与徐州虽是相近,到底方言却截然不同……那群仆役们乍一听着诸葛亮说着徐州方言,且是标准的味儿,不禁地面面相觑。
“你……?”那名仆役惊疑不定:他说是徐州人——没错!陈登先生的确也是徐州人!他能说徐州方言——没错!这确实是徐州方言,没跑儿!
诸葛亮这一说话,顿令那群仆役们吃惊不已,害得他们也不知该怎么办了。
诸葛亮想了一想:横竖都要去见边让先生,不如……嘴角勾起一抹傲气十足的笑容,诸葛亮昂首道:“你们如若拿捏不准,不如带着在下前去见一见你们家老爷——让他发话,岂不省事?”
那群仆役们相互地看了一看彼此,觉得眼前的小家伙说得甚有道理——由是,这群仆役们便收敛了几分敌意,不冷不淡地邀请诸葛亮前往府邸与他们家老爷一叙!诸葛亮依言,迈步地返回,当他踏入奉高府内,他后知觉地心想:
曹公派了暗卫保护他,但在刚才,怎么没见他们出手?——也幸亏他们没出手,否则他的任务岂不难办?……不过,话又说回来,假设他没把问题处理好,径直地被抓,那么暗卫们还会现身救他吗?
诸葛亮一时想不出答案。
想不出答案也无所谓,反正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即将见到边让先生了。
……深呼一口气,诸葛亮在众仆役们的看护下,终是见到了边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