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来往县城和绿水村的公共汽车有两趟,早上一趟下午一趟,下午的时候,董桂兰收拾了带回来的衣服,带着女儿回了清涧县。
“妈妈,你看。”周小亚从口袋里掏出被塑料袋封着的钱,她那些河蚌一个就有四五斤,卖了八个,一共赚了三块八。
栓柱他们都是七块八块的,比她多多了。
“自己收着买糖吃吧,妈妈不要。”
周小亚便也不坚持,自己把钱塞斜挎小布包里了。
上来卖人参的十七块钱一分没花,这次卖河蚌又得了三块八,现在她一共就有二十块八毛钱了。
对于这个年代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晚上咱们煮绿豆汤喝吧,不过家里好像没有糖了。”
“我去买吧。”
“嗯,也好。”大院出去不远就是供销社,如今街上风气清明,董桂兰也不担心,从屋里数出两块钱递给女儿。
“买两斤就行,如今天气热,糖放不了多久。”
“好。”
周小亚将钱塞到自己的布包里,脚步轻快的下楼了。
刚出大院门口,便看到一个拖着行李箱的,很眼熟的中年男人。
周小亚仔细一看,才发现是她爸。
“爸爸!”
“小亚,你怎么在这?”能提前看到女儿,周德清也高兴得很。
“我下来帮妈妈买点白糖,晚上煮绿豆汤。”
“你在楼下等着,爸爸放了行李陪你去吧?”
“不用了,爸爸你在家等我一会就行。”上楼下楼的不仅浪费时间,还累,周小亚不想让周德清又劳累这一趟。
“那你小心点,注意安全。”
周小亚去供销社称了糖,到家的时候,却不见周德清的人影。
“爸爸呢?我刚刚才在楼下碰到他了。”
“去开会了,刚回到就被人叫过去了。”
周小亚撇了撇嘴,这个年代节奏很快,忙着抓投机倒把,忙着抓反动言论,但是生产就是搞不上去,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苦,不知道有多少人挨饿。
晚上快九点,周小亚一家才吃上了简单的晚饭。
本来不知道丈夫今天回家,董国丰也不在,董桂兰就没买菜,煮了绿豆汤,董桂兰又烙了几张面饼,一家四口就这么坐在饭桌上吃饭了。
“到底什么事啊?这刚从省城回来,还没到家就被叫过去开会了,连歇口气的时间都不给。”
董桂兰给闺女添了勺绿豆汤,皱着眉头问他。
“有位老领导要回清涧县视察工作,老人家从当年离开故乡后,一直没顾上回来。现在年纪大了,又没具体工作,想回来看看,捎带着搞一些调查研究。”
“县小学过几天也该开学了吧?”
其实以闺女的年纪,还没必要上小学,不过他们两口子工作忙,没太多时间带孩子,与其把女儿丢在家里,不如送她去上小学,有老师帮忙看着,还能学到知识。
清涧县只有一所小学,办学规模不算小,县里和不少城边公社的孩子都是上的县小学。
“是啊,已经跟老师打过招呼了,到时候我们直接送小亚过去就行。”
周小亚喝着甜滋滋的绿豆汤,沉重的叹了口气。
她真的不想上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