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江晚就开车前往平阳县最偏远的几个村庄。
她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各乡镇的特色农产品,为即将到来的京城美食展做准备。
临行前,奶奶特意给她准备了一壶温热的红枣茶,嘱咐她路上注意安全。
第一站是位于山区的石门村。
这个村子以制作腊肉闻名,据说他们用当地特有的柳树枝熏制的腊肉,风味独特。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路两旁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偶尔能看到早起劳作的农人。越往山里走,路况越差,有些路段甚至还是土路,颠簸得厉害。
到达石门村时,村长已经在村口等候多时了。
看到江晚的车,他快步迎了上来。
"小江老板,欢迎欢迎!"村长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皮肤黝黑,笑容朴实,"听说您要来,我特意让乡亲们准备了些样品。这一路不好走吧?"
"还好,习惯了。"江晚笑着下车,活动了下有些僵硬的身子,"早就听说石门村的腊肉很有名,今天特地来取经。"
村长带着江晚在村里参观。
石门村的条件比秀水村差很多,大多数房屋还是土坯结构,路上随处可见放养的鸡鸭。
村民们看到江晚,都好奇地张望着,有些胆大的孩子还跟在她后面跑。
"我们村的腊肉都是用传统方法制作的。"村长边走边介绍,"每年冬天杀猪后,用盐腌制,再用柳树枝慢慢熏制。这样熏出来的腊肉,特别香。可惜啊,现在会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正说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过来。
她的眼睛似乎不太好,眯着眼睛朝江晚的方向望着。
"是小芳回来了吗?"老太太的声音有些颤抖,"是小芳吗?"
江晚愣了一下,还没来得及回答,老太太已经走到她面前,一把抓住她的手。
"小芳啊,你可算回来了。"老太太的手粗糙但温暖,"奶奶给你留了腊肉,就等你回来吃呢。"
江晚看着老太太浑浊的眼睛,心里一酸。
她轻声说:"奶奶,我不是小芳。"
但老太太好像没听见,仍然紧紧抓着她的手:"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奶奶天天都在村口等你,就怕你回来找不着家。"
村长生怕江晚不高兴,连忙上前解释:"小江老板,这是村里的李奶奶,今年七十多了。她眼睛看不见,脑子也有些糊涂了,您别介意。"
江晚摇摇头,反而握紧了老太太的手:"没关系。李奶奶是把我认成谁了?"
村长叹了口气:"她孙女小芳。二十多年前,小芳才三岁的时候,在村口玩被人抱走了。李奶奶当时就在旁边洗衣服,一转身孩子就不见了。为这事,她哭瞎了眼睛。"
江晚的心猛地一沉。
她看着李奶奶满是皱纹的脸,那双失明的眼睛里似乎还残留着等待的执念。
"后来她儿子儿媳受不了这个打击,没几年就相继去世了。"村长继续说,"现在就剩李奶奶一个人,靠着村里的救济过日子。但她死活不肯离开这个老房子,说要在这里等孙女回来。"
李奶奶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拉着江晚的手不停地说:"小芳啊,奶奶给你做了新被子,可暖和了。你冷不冷?饿不饿?奶奶去给你热腊肉吃。"
江晚的眼眶有些湿润。她柔声说:"奶奶,我不饿。您坐着歇会儿。"
但李奶奶执意要往屋里走,江晚只好扶着她。
李奶奶的家很简陋,土坯房里光线昏暗,但收拾得很整洁。
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家四口——年轻的夫妻,抱着一个小女孩,旁边站着的是年轻时的李奶奶。
四个人都笑得很开心,谁能想到这个家庭会遭遇如此变故。
"这是小芳三岁生日时拍的。"村长指着照片说,"就在她失踪前一个月。"
照片上的小女孩扎着两个羊角辫,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江晚想象着这个天真可爱的孩子突然从家人生活中消失的痛苦,心里更加难受。
"村长,有她孙女的其他照片吗?"江晚突然问道,"我这次要去京城参加美食展,可以顺便帮忙打听打听。"
村长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有!有!我这就去拿!"
趁着村长去取照片的功夫,江晚陪着李奶奶在院子里坐下。
李奶奶一直握着她的手不放,絮絮叨叨地说着小芳小时候的趣事。
"小芳最喜欢吃我做的腊肉了,每次都能吃一大碗饭。"
"她三岁就会背唐诗了,聪明得很。"
"她总说长大了要当老师,教村里的孩子读书..."
江晚静静地听着,不时回应几句。
她能感受到李奶奶话语中深沉的思念和愧疚。这个老人用尽余生等待着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回来的孙女,这份执着让人心疼。
村长很快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小心塑封的照片。这是合照的复印件,当时镇上的警察来了,也拿走了这个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但能清楚看到孩子的五官。
"这是镇上照相馆拍的。"村长说,"她左边眉毛上有颗小痣,右边耳朵后面有一块红色胎记。"
江晚仔细端详着照片,把特征一一记在心里。
"我会带着照片去京城,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线索。"
"太感谢您了!"村长激动地说,"不管能不能找到,有这份心就足够了。"
离开李奶奶家时,江晚的心情格外沉重。
她原本以为秀水村的发展已经够不容易了,没想到其他村的情况更加艰难。
李奶奶牵着她的手,聊了许多,江晚就认真的听着,握住她的手,偷偷给她传了一点灵力,改变不了生死,但是也能让她舒服一点。
下一站是红岩镇,这里以红薯干闻名。
车子刚驶入村口,江晚就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红薯地。
镇干部已经在村委会等候,见到江晚,热情地迎了上来。
"小江老板,可把您盼来了!"镇长老王是个爽朗的北方汉子,"咱们红岩镇的红薯干,那可是祖传的手艺!"
在参观红薯干加工作坊时,江晚注意到一个特别的身影。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正安静地坐在角落里帮忙包装红薯干,他的动作很熟练,但眼神有些空洞。
"那是小杰。"王镇长压低声音说,"他爸妈都在城里打工,去年他爸爸在工地上出了事故,走了。妈妈改嫁了,现在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江晚走近些,发现小杰的爷爷奶奶也在作坊里忙碌。老两口看起来都有七十多岁了,背驼得很厉害,但手上的动作一点不慢。
"小杰这孩子,自从他爸爸走后就不太爱说话了。"奶奶抹着眼泪说,"医生说是什么...自闭症。但我们哪懂这些啊,就知道孩子可怜。"
爷爷叹了口气:"再难也得把孩子养大。就是这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真怕哪天撑不住了,孩子可怎么办。"
江晚看着这一家三口,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蹲下身,轻声对小杰说:"你在帮忙包装吗?真能干。"
小杰抬起头看了她一眼,又迅速低下头,但手上的动作没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