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人未老,心已沧桑
镜像独白2025-07-28 16:273,018

  第三百一十六章:

  连续多年的战争把整个欧亚非三洲打成了一锅粥。

  但是远在东方的大唐却是越打越强。

  大唐甚至在西线大规模作战的时候还有心情把倭国各岛再次犁了一遍,把十七个附属国变成了三十二个。

  大唐的经济在战争的刺激下进入了狂飙模式,庞大的战争物资出口和更加庞大的内部市场,使得大唐在工业生产和基础建设尤其是道路桥梁建设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大唐的工业规模至少比战前扩大三倍以上。

  强盛的市场需求让大唐免于像其他参战国那样变得萧条残破,反而是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

  大唐的西线铁路一直修到了波斯高原的东麓,南线铁路穿过中南河谷直接修到了天竺腹地。

  快速且运力巨大的铁路交通使得大唐新占领的地区与大唐内陆紧密的联系起来。

  新领土上的数百万人被武装起来进入西线、非洲等地作战,极大的减少了内陆兵员的伤亡。

  这些地区的顽固上层遭到清算,更多的当地人口被赶到更西面的国家。

  大唐的生产力快速提提高着,而且质量也很高。

  陆地上,战争和基础建设的庞大需求让大唐的钢铁产量和质量逐步提高,截止战争结束,大唐的各类钢铁年产量超过了八百万吨,尤其是新增的天竺海外领地当中拥有极其丰富的高品质铁矿石支持,仅仅是在当地新建的钢铁产能就超过了两百万吨。

  在钢铁行业,高碳钢、锰钢、不锈钢等产品种类逐渐丰富起来。

  钢铁产业的巨大进步给大唐的内部建设提供了足够的材料,也为大唐的军事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泰和十九年,大唐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蒸汽铁甲战舰和蒸汽货轮成功下水,大唐的风帆时代只进行了不到四十年就要迎来结束了。

  铁甲战舰的出现让原本就拥有绝对优势的大唐海上力量再次与世界其他地区拉开了更大的代差,大唐水师奠定了海战无敌的基础。

  全蒸汽大型海船的出现让大唐摆脱了对季风的依赖,让大唐对海外领地和海上贸易线路的控制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空中,大唐已经服役的最大的武装作战飞艇已经达到了载荷二十三吨,航程超过了四千公里。

  唐军装备的最大运输飞艇载荷达到了恐怖的三十吨,一支又六艘运输飞艇组成的空中补给中队就可以为一支师级单位的作战提供稳定的空中补给保障。

  大唐材料领域的进步也在推动内燃机身产技术的进步。

  到泰和二十年四月,大唐已经完成了三十六匹马力汽油机和七十五马力柴油机的原型机测试,最多再有两三年时间,大唐就可以进入内燃机时代。

  战争和市场的需求也在推动者大唐化工产业和通讯产业的进步。

  有了材料和加工技术的大幅度提升,大唐可以量产大量的密闭高压容易,虽然还不能生产大型的高压密闭设备,但是靠着大量容积只有两三个立方的高压设备,大唐的军事工业还是摆脱了对天然硝石的依赖,让大唐的军队彻底告别黑火药武器了。

  邹浩然的下一步目标就是稳扎稳打,在军事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属于本时空的化肥工业生产体系。

  同样的原因,长时间的战争,战线又远离大唐核心地区,对于通讯的要求也很大。

  大唐的有线电报网络对于军方和朝廷而言还是显得有些不太便利,这便催生了大唐的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从来不是单独发展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带动的关系,对于通讯的需求也加快了大唐对于电力技术的研究。

  大唐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便先后出现了交流电体系和直流电体系,使得大唐的电力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

  化学工业的进步又带动了医学的进步。

  ......

  当然,大唐的科技进步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过了近四十年的不断积累,邹浩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和一个需求旺盛的市场,还给各条科技路线指明了方向,有了足够的积累、实际的需求和正确的方向,大唐的技术进步才会在这次的大战之中集中爆发出来。

  邹浩然和武照雪在讨论技术发展的时候,对那些只靠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就完成工业化的穿越故事嗤之以鼻。

  技术从来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推动的,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和足够的基础,即便是又再多的技术资料和黑科技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建成一套基础且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开挂不等于可以无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大战结束,大食、东罗马和欧陆各国都在舔舐伤口,唯有大唐越打越强。

  各国的统治者都不傻,他们很清楚大唐已经是事实上的第一强国,和这样一个强国为敌是不明智的选择。所以他们在战后纷纷向大唐派出了使团,表达出与大唐交好的意愿。

  甚至连法兰克和北欧的维京人都派出了使者前往大唐,与大唐建立起官方的联系渠道。

  不过对于邹浩然而言,这场战争并没有结束。

  因为他的目标只是打成了一半。

  世界各地的主要大秘境虽然被他打掉了,大唐铺天盖地的火力和技术进步在事实上终结了武者和修士凌驾于世俗的世界秩序,但是他为大唐设计的版图还未实现。

  尽管大唐在名义上与各国达成了友好的交流协议,但是李承乾和邹浩然等人都知道,这场战争只是进入了中场休息阶段,战火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再次燃起。

  现在停战只是因为大唐吃撑了,只是因为其他国家打不动了而已。

  技术扩展和大唐新思潮的扩散造成的新旧秩序和阶层之间的矛盾并不会因为战争的结束而消失,反而会越发的尖锐,直到有一天这个世界将会再次变得烽烟四起,用无尽的血与火来缓和那些矛盾。

  在位二十多年,李承乾已经变得相当的成熟。

  他知道大唐内部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表象下面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大唐发展太快,扩张太快,硬件虽然跟上了,但是软件还不够硬。

  他向邹浩然提出加强大唐的文华建设。

  邹浩然有些意外他的这个提议,笑称:“你还想落一个文治武功双全的名声?”

  李承乾很诚恳的点头道:“是的,我在位这么多年,临近退休总不能让百姓提起来只记得泰和朝是个疯狂扩张、战功为上的时期吧?”

  “退休?你才多大岁数就想着退休了?”

  邹浩然有些惊讶道。

  李承乾苦笑:“象儿和如意的孩子都五岁了,阿姐老了,我也老了,只有您还是老样子,时间没有在您的身上留下痕迹,可岁月没有放过我们啊!”

  邹浩然抬手撕掉自己脸上的面具,露出四十余年未变的面容,深深叹息道:“是啊,你们都老了,时间没有在我的身上留下痕迹,却是让我的心里不满了皱纹。”

  看着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个个的老去,一个个的离开,贞观末年历练出来的坚韧神经也有些顶不住了。

  人未老,心已沧桑。

  这句话不是一种形容,而是对邹浩然现在心态的客观描述。

  多年过去,他真的成为了这个世界最为顶尖的存在,甚至在前不久遇到冉闵时轻易便压制了他,但是力量和地位的提升却让他陷入到了深深的惶恐之中。

  李承乾头上已经是一片花白,曾经的倔强小娃娃已经是进入暮年的老人。

  他的长孙已经要上初中了,外岁也要上学了,李丽淑和春晓已经很久没有与它同房了,武照雪也已经是一个成熟理性的妇人。

  程咬金死了,李道宗死了,许敬宗死了,冯盎死了,房玄龄死了,长孙无忌死了,马周住进了疗养院,李孝恭中风瘫在病床上,尉迟恭在九重天青灯孤影,李震和房遗爱都当了爷爷......

  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在不断的变化着,唯有他、冉闵、周胜和皇甫多宝还是老样子。

  邹浩然给了李承乾大量的整理好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督促科研中心尽快搞出电影和广播,又打电话告诉工厂加大基础元件的产量,算是帮着李承乾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他下班之后溜溜达达的回家,进门就看到平安家的幺女小幺妹在练习走路。

  “乖囡囡,来,爷爷抱!”

  看到小孙女可爱的模样,邹浩然有些烦躁的心绪安静下来,笑呵呵的朝着孙女招手。

  小幺妹扶着栏杆,抬头看向他,大大的眼睛中满是疑问:“你是谁啊?爷爷不一样的。”

  小女娃的奶音让邹浩然抬手摸脸。

  原来是他忘记把面具带上,小女娃不认识自己了。

  场面有些尴尬。

  不只是小幺妹,连照顾小幺妹的保姆都没有认出他来,上前行礼问候,张嘴就叫公子。

  邹浩然脸上是大写的囧字,再也无心逗弄小孙女了。

  他把自己关进书房,谁来叫门都不让进。

继续阅读:第三百一十七章:最和平的时代?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这个大唐不正常啊!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