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喜“这一口”
女记者也明白了,就说:“这样说来,这个小太监就要得宠了。”
“正是!徽宗皇帝问小太监此为何汤,小太监灵机一动,称其为“延年益寿汤”,徽宗皇帝大喜,赐小太监为国姓,也就是赵姓了。御封此汤为‘赵氏延年益寿汤’。此汤据说冬御寒,夏避暑,徽宗皇帝曾敕发于军营之中,军士们服后百邪难侵,诸病不生,一时之间声誉鹊起,并因此成为军中之良方。”高飞鹏大口地喝着汤,说。
“这也太有点那个了。”吴丽娜吃着包子说,“这主要是小太监的功劳了,是他又心机的结果啊……”
“这也叫事在人为啊。”高飞鹏喝着这汤,笑道,“可是……”
“又怎么啦?”女记者也听出了这火里面的一种悲观的气氛。
“后来啊……后来,恰逢‘靖康之难’,金兵攻破开封城,掳走徽宗、钦宗二帝,离乱之中,小太监脱出牢笼,随逃难人群向南逃去。小太监久居宫闱,身体本虚,再加上牢狱之灾、破国之难,路途风寒,心中惊惧,行不多远,便身染重疾,待逃至逍遥镇码头上时,天色已晚,他再也支持不住,昏倒在码头上的一个茶水炉前。”
女记者很同情的说说:“多可怜啊,这个小太监……”
“怕安眠药救了啊。”吴丽娜也很着急的说。
高飞鹏笑:“贵人有大福啊……第二天早上,卖茶水的王老汉发现火炉前躺着一个人,赶快将他拖到屋内进行救治,一顿热汤热饭之后,小太监的病好了许多。王老汉收留了小太监,并将女儿许配给小太监为妻。为谋生计,小太监将茶水摊变成了早点摊,他把‘延年益寿汤’加以变化:宫闱中人喜汤为养,而民间百姓需要粥以充饥,他将其售与四方行商。后来,小太监又将汤中的药物去除,再加上炒过的黑芝麻、花生仁之类,做成了一种甜汤,这就成为后来流行于逍遥当地的油茶。”
“这酒与民间百姓的口味和需要结合的很好了,就有市场了。”女记者也是大扣抵喝着这汤,笑眯的说。
“是的啊!这也是市场吧。有一天,一位北方客商带了一瓶胡椒粉来吃小太监的大肉粥,王老汉一不小心将客人随手放于粥桶边上的胡椒粉瓶碰翻,小太监无意中又将翻入的胡椒粉搅进锅中,客人吃后,身心俱畅,通体舒泰,胡辣汤就这样在一次偶然的‘碰撞’中诞生了。”高飞鹏笑着说起这个传奇色彩的事情。
吴丽娜笑:“这太给力了,来拿过路的客人也无意周围这小太监帮忙啊。”
“就是啊,”高飞鹏说,“这位北方客商就问小太监这是什么汤(应该是什么粥),小太监闻此汤香味扑鼻,舀出一尝,辣味醇郁,既有干姜、良姜的辣味,又有胡椒、荜拨的辣味,还有肉桂、山奈等的辣味,各种不同的辣味综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味觉器官,感觉分外不同,因此小太监就把它称为‘胡辣汤’。”
“这味道就似乎我们今天喝的这汤周的美味了。”女记者问。
高飞鹏点点头:“基本上是这个味吧……所谓胡辣汤,可不是指汤中放了胡椒与辣椒,实际上正宗的胡辣汤只用胡椒不用辣椒,胡辣汤的意思,就是‘胡乱辣’,各种辣味加在一起的那种辣,其他的解释,不是附会就是望文生义。”
吴丽娜笑:“这就是这汤名字里面的含义了。”
“应该是最正宗最权威的解释了。”高飞鹏说,“就这样……经过民间若干年的加工发展,一种以适合北方人口味、辣味醇郁、汤香扑鼻的胡辣汤在逍遥镇诞生。胡辣汤不仅色鲜味美,还有防病健身的医药价值,而且经济实惠,不管贵贱贫穷都能消费享用,所以受到众多消费者的普遍欢迎。一直流传到今天。”
“好嘛,这恶开始一种很好的美味啊,现在在我们巴黎也能喝道了。”女记者很高兴得说,“这很有历史文化味道了。”
高飞鹏又说:“还有一种说法啊,当时,阁老严嵩为了讨皇帝欢心,从一个道士手中得到一付助寿延年的调味药献给皇帝,以烧汤饮之。该汤美味无穷,龙颜大喜,命名为‘御汤’。明朝亡后,御厨赵纪携带此药逃至逍遥,也就是今西华县逍遥镇,受逍遥胡氏之恩,遂将此方传授于胡氏。因此汤香辣味美,并为胡氏所经营,后慢慢被当地老百姓传称为‘胡辣汤’。”
吴丽娜说:“很好啊,吃包子喝着汤,就是一种很高级的享受啊。我这个蟹黄小包子也会死有很多的典故和传说的啊,照样历史文化沉淀很深厚的啊……”
女记者笑:“是吗?那啊你给我们说说啊。”
“是这样的……据民间传说啊,这‘蟹黄汤包’是三国时传下来的。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去世,忠于爱情的孙尚香遥望滚滚大江,满含悲愤登上了北固山。她祭拜过上苍和丈夫亡灵后,跳入长江。后人为了追怀孙夫人的忠贞贤淑,用面包上猪肉茸和蟹肉馅儿的馒头,前往奠祭孙夫人。这种肉馒头味道鲜美可口,竟引来了不少美食家的关注,很快就成了饭店餐桌上的热门食品,从三国起代代相传至今。”
女记者说:“这还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啊。美食加故事,后人来拜祭,那可特别的感人啊……”
“是的。”吴丽娜又笑道,“还有更有趣的事情哩……相传,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几下江南,到处题字,偏偏没在靖江题过。据说因为有一次,乾隆带着和珅微服私访,到了中午,找了一家店吃饭,点了蟹黄汤包。乾隆饿得急了,又不知道汤包的吃法,闻着香味,一把抓起来就往嘴里送。结果比较惨烈,烫汤都浇在身上。最后乾隆再也没好意思表露身份来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