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种棉花难题
蔷薇梦秋2025-10-12 09:252,580

  汤大柱带众人走入大厅,吩咐戚嬷嬷上茶,各类饭前糕点果子啥的也都摆到桌面。

  “哎呀,这是什么?”

  徐大人喝些茶水后,目光不经意间扫到屋檐下挂着的一抹红色——那是个尖尖的物件。

  身为农官,他平日里专事钻研各类作物植株种子啥的,一瞧见未看到过的玩意儿,好奇心瞬间被勾起,赶忙起身上前,将其拿在手中凑近鼻尖嗅了嗅。

  刹那间,他只觉鼻腔一阵刺激,紧接着猛地打了个响亮的喷嚏。

  “此物为辣椒。”

  汤大柱赶紧说道:“徐大人的手触碰过那辣椒,可得快些去净手才行,省得碰到眼睛就麻烦啦。”

  周大人一惊,道:“什么是辣椒?”

  “是用于食物调味的东西。”

  汤大柱道:“辣椒来自南方,但在那里,许多人仅用来观赏,我大姐知道后,在家中种了点,想不到,结果之后,用作调料,比那茱萸还要辣点,且味道还更好。”

  周大人开始感慨:“棉花亦是南地观赏之物,慧奉直知道后,开始应用于民生,现在此辣椒亦为南地观赏之物.......

  南地那些农官到底是干啥用的,如此好物摆在眼前,竟不知道利用,真是白瞎了那么好的物种了。”

  刚走出屋的汤楚楚听到此话,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此事能怪南方那些农官吗?

  她懂得那么多,是因为灵魂来自现代,那可是集多少千年智慧的年代,看得多自然懂得就多。

  到东沟村来的诸位农官大人,在吃饱喝足休息好后,对东沟村的感慨愈发浓烈,也愈发清楚慧奉直究竟为何能担得起“慧奉直”这一称号。

  若非吃饭后天已经晚了,这些农官们都恨不得即刻着手钻研起棉花来。

  汤楚楚安排这些人住到自家客房里。

  次日天刚蒙蒙亮,这些农官便早早起身了。

  戚嬷嬷和春花在一旁侍奉着农官们用早饭,周大人则拉着汤大柱,让他在饭桌旁落了座。

  汤大柱长期在家里待着,每当汤楚楚忙得脚不沾地时,他便主动招待些往来商户。

  如此一来,在待人接物上,他也早被磨炼得颇为老练了。

  可,客商与为官之人终究存在差别,被几个为官者簇拥着,他难免会感到几分不适。

  周大人面带和善的笑容,道:“汤公子,听闻东沟村棉花种植的全部过程,全部是你一手操持的,不知是否记录在册呀?”

  “有有有。”汤大柱忙不迭地应道,“刚种棉花那会儿,我大姐就叮嘱过了,全部环节都得详细记录下来。你们稍等,我去取来。”

  他虽识得字、写得来字,却向来没有把事情记在纸上的习惯。

  他觉得,无论哪种作物,经过他手的,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一个过程,都会十分清晰地刻到脑海里,根本无需记录,以备日后再行翻开来看的。

  不过,大姐却说,东沟村人口众多,不好每回大家种时,都喊他挨个去说一轮。

  把种植要点记录到本子上,供大伙传阅,如此能省不少事。

  慢慢的,他便将记录种植各种作物过程的好习惯给养成了,像花椒辣椒之类的新作物,他皆记下全部细节了。

  他跑回屋里,取来本子,递给周大人。

  周大人翻开本子,表情瞬间就跟开了“表情盲盒”似的,那叫一个精彩纷呈,瞧瞧这字,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啊!

  但是,作为农民,认得些字,且能写出来就算十分难能可贵了,又怎能苛求他把字写漂亮来呢。

  周大人认真细致地翻阅着,本子把棉花从育苗到收获的全部过程,都记录得极为详尽,包括每日需浇水的次数、棉苗之间的间距大小、打顶的具体操作方法等等,可谓一应俱全。

  在本子的末尾部分,还罗列了部分总结性的内容,像棉花在何种类型的田地中种植产量比较高,以及防治棉花虫害的有效方法等。

  “汤公子,你此翻记录,为我等解决了大难题了啊。”

  周大人当即起身:“当下,我等急需小块基地,趁着尚未到耕种时刻,得尽快将棉花的生长习性等情况钻研透彻。”

  汤大柱问道:“对基地可有啥子要求不?”

  “空的地即可,没什么要求。”

  周大人吩咐后边的手下前去搬来木箱:“将全部器具搬去基地那里,今日得赶着将试验基地弄好来,一刻功夫都不得再耽搁了。”

  一年之谋,首重于春;

  春雨之润,恰似琼浆。

  若错失今岁之春,唯有静待来年韶光再临。

  田间之事,容不得丝毫耽搁。

  汤大柱不知道试验基地是个啥,不过依然安排人寻了块上好的空地来,又喊来自家长工给大人们搭把手。

  汤楚楚到时,便见数十人在自家后院的一块空地那里热火朝天地弄着。

  她昨天感觉挺蹊跷,周大人及属下一块,也就六个人,咋搞如此多的马车一道来。

  此时她算是看懂了,后边的车子上,全放着各类土呢,啥色啥质地的土都有。

  那些土,此时被分开倒入分了区域的试验基地之上,每块小基地上边都竖着木牌。

  从那些木牌上看,便能看出,有京都城的土,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全部景隆国各个地方的土皆有。

  部分人倒土,部分人则在调着土壤湿度,部分人则帮个别基地搭起茅草简易棚子......

  汤楚楚一脸的讶异。

  想不到,这个时代,居然也有试验基地这种搞法,看上去蛮像那么回事的。

  汤大柱跟那些农官大人们一块学,搞不好,往后种地这块,都无人能与他相比了。

  之后的十来天里,汤大柱皆与诸位农官大人沉浸在那块试验基地上了。

  每日,当第一缕曙光尚未划破天际,他们便已踏上了前往田间的路;

  直至夜幕如墨般笼罩大地,才拖着疲惫却满含希望的身躯归来。

  这般不辞辛劳的付出,终究迎来了丰厚的回报——仅仅半月功夫,试验基地的棉花便欣然冒出了嫩绿的幼苗。

  此时刚正月下旬,天气才稍微转暖此,却还带着寒意。

  于常理而言,此际本非种植棉花之期,缘由气温尚低,棉种难萌。

  然户部诸位大人自有妙策,于试验基地之畔,昼夜不辍燃着火堆,以增地温。

  如此,棉花周边温度一般,很快便出了苗了。

  “慧奉直,诚如所言呐。”

  周大人顶着乱糟糟的胡子,却难掩满脸的兴奋之色,匆匆赶来向汤楚楚禀报道,“景隆国东、南、西、北四方之土,皆可栽种棉花。

  然西北之地,阳光充裕;中部之域,温湿适宜。此二处,最为相宜,可广而种之。”

  汤楚楚颔首:“阳光若充裕,棉之质地便更为上乘;温湿度若恰到好处,产量自能趋于稳定。”

  “下官曾向汤公子请教,就当下情况而言,种棉花面临的最大困境有二,其一为虫害之患,其二乃浇水之难。”

  周大人神色沉稳,语调徐缓地说道,“虫害问题暂且搁置一旁,先来谈谈浇水一事。

  大麦虽同属旱地作物,然而其对水需求量相对较少。棉花则截然不同,基本每隔数日便需浇灌一次。

  但旱地大多远离溪水河湖,如此情形之下,庄稼人为满足棉花浇水的需求,工作量必然会大幅攀升……”

  此难题,汤楚楚一早便考虑过的。

  东沟村人,淋水之法多以担水淋之,此乃最为基本方式。

  可,如果地稍广些,或有农人以辘轳浇水,此稍便利些许,却终究费时费力。

  而个别富裕庄园里,会有人工翻车进行浇灌,此法合适更大范围的农田灌溉,一人劳作一日,约可溉五亩地上下,于今时而言,已属甚为了得。

继续阅读:第483章 新型农具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穿越村妇,带着拖油瓶逆袭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