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念念不忘
蔷薇梦秋2025-09-26 15:302,511

  “你试着用牙轻咬,若是发出清脆的崩响,就说明棉种已经干透。”

  汤楚楚适才便在翻阅有关棉花种植技术方面的书,所以谈及这些内容时显得格外专业。

  如今现代市面上的棉籽大我没办法留种,仅可依赖购买种植。

  不过,她此次培育的棉苗是历经千挑万选的优质品种,具备留种价值。

  待到来年春天播撒到地里,其出苗率预计能达到六成左右。

  “再有就是,诸位采棉时,若是去得早了,上边估计沾了露水,得把全部桃子扯回家,剥好。

  如果阳光正好,露水被吸收干了,登上扯那棉絮即可,因叶子早干枯,碰上便碎,粘于棉花之上,极不好清除......”

  棉絮收回家后,可千万别忘了进行充分暴晒,一定要晒得干干透透,之后妥善储存在平受潮之地……等手头之事忙一段落后,我会教诸位如何做棉衣被褥……”

  在场众人皆十分认真地此汤楚楚的话都记在心里,回去后再传达给别的未到场的妇人知道。

  因家家户户皆没种多种,每日花些时间扯那棉桃回家,让娃儿们自个在家里剥就好,没耗什么心力。

  反倒是汤楚楚这有得忙,家中百余亩的棉地,十位长工,才从头扯完一回,起初那块又再一次吐出棉絮,白茫茫一大片。

  收回家的棉桃,都集中存到府邸一进宅子中,直接占去三成空间。

  在场许多六十上下的老婆子,每人拿来张小矮凳,围在一块剥着棉花。

  按计件算,剥得越多,拿的工钱越多。

  一群老人边干活边聊天,还能挣铜板,重要的是,在狗儿娘这做事,吃食甜茶随便喝随便吃,真的太享受了。

  头批棉絮早已经晒干透彻,汤楚楚装上一袋,拿到姚氏作坊。

  这地方早就形成规模,养蚕的妇人有近三十人,织布的有近二十人,绣娘也有近三十人,全部作坊职工,共有八十余人。

  从江南进的织布设备,整日忙个不停。

  “奉直夫人咋来啦,外边极热,快到里边坐。”纪娘子站起,把汤楚楚迎接入内。

  汤楚楚见桌面摆着姚思其新的设计图稿,纪娘子还在拆着各种工序,把各部拆好分到各人头上。

  “奉直夫人此法甚好啊,近三十位绣娘,每人做一工序,最终再缝到一块,效率快了许多。”

  纪娘子笑道:“如今做成衣无需担心效率了,只是这些设计图稿紧缺,单由小姐一人来画不够啊,我决定再请些有经验的裁缝来。

  那些人整日与这些东西打交道,想来画些新的成衣图稿没有问题吧。”

  汤楚楚颔首,成衣店面成功的要紧在于设计款式之人,设计是关键。

  她把布袋中的棉絮倒到外边:“纪娘子,作坊中设备,可否将棉絮织成一整片块的布呢?”

  她懂棉花可做棉衣,可如何将这玩意做成整块布料,她便不懂了。

  书中还有饰品里,全是上一世的技术,可古代这里,要如何做才好呢,她是一点灵感都没有啊,织布设备她同样不怎么知道。

  纪娘子认真看着棉花,看了半晌后,道:“这里的织布设备专做蚕丝,那东西极长,可棉花极短,得先进行纺纱看看,到时再拿织麻料那设备试试,估计没问题......”

  不愧是专业行家,纪娘子略作思索后说道:“棉花质地极软,吃水的性能又极好,想必染色也会十分容易,拿来给娃儿内衣再合适不过了……”

  汤楚楚颔首,绸布衣裳穿着是极亲肤的,但却有自己的短板。

  而棉质的衣特,却刚好补上绸布衣裳的不足,因棉质在亲肤吸汗这块是极好的,别外,棉布又极好染色,可于浅红至大红区间中,调出十来种红来。

  若换作绸布,想有那样的效果,是极难的,不知道得耗费多少人物财力呢......

  汤楚楚与纪娘子谈了极多,连织出棉布之后,做成啥样的衣服款都谈到了。

  她这百余亩棉絮,除做棉被卖外,再做好出好多棉衣来,如今就得立刻着手去做了。

  二人谈了好久,真是越谈越兴奋,汤楚楚仅限于纸上谈兵,而纪娘子则指出落于实操后是否可行及难处......

  正谈得激动时,外边传来兰夏的说话声。

  “二傻嫂,你在此处站着做甚?为何不到里边呢?”

  “哦哦,那啥,我刚想入内?”

  汤楚楚转头,便见兰夏与沈绿荷一同前来。

  沈绿荷神色淡定地捧着一沓纸笺,先向汤楚楚颔首示意,继而徐徐开口:"前日纪娘子提及绣样尚缺,我闲居无事便随手描了几幅,烦请纪娘子们过目可否适用?"

  五幅素描设计图平展于案上,炭笔线条略显生涩,然整体构图颇为可观。

  姚思其画的图纸偏于保守,沈绿荷的图稿则更显新锐,融入诸多突破常规的元素。

  "甚好,甚好。"纪娘子颔首微笑,"此五幅图稿我全数购下,三两纹银可否?"

  虽每款仅裁制四袭衣裳,然每式皆有变体——即在原版之上稍作损益,如此便可衍生出一式乃至多式新样。三两纹银购得五款图稿,实属物超所值。

  "纪娘子何出此言。"

  沈绿荷慌忙摆手推却,"往日蒙您指点绣艺分文不取,今我为作坊效劳设计图稿,岂敢收取分毫?如此行径,与市侩商贾何异?"

  纪娘子眼中流露出嘉许之色:"此五款图样尚有细微不足之处,明日清晨你前来,我当细细为你剖析指正。"

  沈绿荷喜形于色:"多谢纪娘子指点!"

  待其离去,汤楚楚不禁问道:"纪娘子以为,那二傻婆娘如何?"

  "初时相见,观其绣工尚可,而后察觉她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纪娘子坦言道,"然则对习艺之人而言,这份进取之心未必不是幸事。凡我所授技艺,她必当日融会贯通,曾有一夜幕低垂仍执绣帕登门求教……

  其勤学好问,乐于接纳新知,在东沟村诸少女中,当属天资最为出众者了。"

  汤楚楚颔首默许,沈绿荷若能心怀进取亦是美事,惟愿她莫要节外生枝才好。

  八月棉摘旺季,整整一月间,汤大柱未曾歇息片刻,日日与雇工们并肩劳作于田间;汤一等人亦整日浸泡在棉田之中,个个晒得黝黑如炭。

  家中女眷仆婢自是不得闲暇,与村中老婆子们围坐共剥棉絮。

  因日日围坐闲谈,这些自京都而来的仆妇婢女们很快便能说一口地道东沟村土话,甚至连村中谁家新衣过门、哪户猫狗产下了幼崽都了如指掌,可谓是完全融入了这片乡土之中。

  及至八月下旬,棉田里的棉株终于稀疏了点,大家方得喘息片刻。

  适逢此时,汤程羽与陆昊乘坐马车自抚州归返。

  瞥见二人身影,汤楚楚方忆及本年乡试将至。本朝秋闱定于十月初举行,因时值金秋,故称"秋闱"。

  应试士子需赴省城应考——抚州虽为府城,然其上尚有更大的省城,省城之上方为京城。

  赴抚州路程较近,乘马车半日可达;省城远些,需黎明启程,待暮色四合方能抵达。

  "小昊,我记得你曾说不赴秋闱?"汤楚楚眸含探询之色,"究竟是何缘由令你改了想法?"

  陆昊轻抚鼻尖,原是不欲赴试,然那日干娘高升喜宴上,云夫人投来的一瞥,却令他心意回转。

  素日里,他始终参不透自己缘何对云夫人那一瞥念念不忘。

  直至整夜梦中相逢那位绿衣少女,他方恍然大悟。

继续阅读:第443章 送考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穿越村妇,带着拖油瓶逆袭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