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5月28日,在华盛顿的美国上院作出裁定:在泰坦尼克号邮轮灾难性的沉没事故中,操作人员玩忽职守。伦敦海上失事法庭也持相同看法。经过了36次审理,该法庭认为:冰山从未出现在那么南的海域;电报员忙于拍发、接收私人电报,而忽视了友船发来的冰情预警电报;邮轮是在快速行驶的情况下,与冰山相撞导致沉没的……
这些结论,即使是现在看来,也是站得住脚的。
电报员是泰坦尼克号的顺风耳。可惜的是,顺风耳却患了“耳鸣”。泰坦尼克号启碇后,友船先后给泰坦尼克号发来7封预警电报,前5封,都被送给了史密斯船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后2封,却被电报员耽误了。特别是第7封,大约22点50分,加利福尼亚人号发现航道上遍布冰山,出于安全考虑,船长罗德下令加利福尼亚人号抛锚过夜,并向附近的所有航行船只发出警告;泰坦尼克号接到了他们的冰情通报,电报员正忙于为乘客们发送商务、礼仪、接站商务电报,而将这封生死攸关的预警电报,随手压到了茶杯底下,没有及时送到船长的房间。
瞭望员是泰坦尼克号的千里眼。遗憾的是,千里眼却患了“白内障”。4月份的北大西洋,乍暖还寒,海面温度高,而海水温度低,因此,冰山的头部与下部的比例,就不是1:8,而是更小,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冰山头小体大,大部分坚冰都隐没在寒冷的海水中,极难融化。露出水面的只有极小一部分,在洋面上漂荡游弋,肉眼很难发现它们的踪影。如果有风有月,海浪打在冰山上,可以生成白森森的浪花,辨认起来还容易一些。可是,当天夜里没有风月,仅有星光,肉眼看的距离近,难以发现远距离的冰山。泰坦尼克号没有探照灯,这是设计问题,不易改变。但是,却配备有望远镜,尽管被人带走的钥齿,静躺在柜子里。但是,为了安全,难道就不可以请示船长,敲碎锁头,取出望远镜?试想一下,如果瞭望员手持望远镜瞭望,可以提前几千米发现冰山,那么,舵手全速转动船舵之后,泰坦尼克号极有可能与冰山擦肩而过,有惊无险;即使被冰山碰了一下,也不至于划出长达93米的大口子,使6个水密舱进水,导致水密门整体失效,大船沉没。
操舵员是泰坦尼克号的双手。可悲的是,这双手却患了“多动症”。泰坦尼克号有两套截然相反的操作系统,分别针对帆船模式和蒸汽船模式,出事当晚,邮轮不断地在两种模式变换下航行。发现冰山之后,大副默多克紧急下令“右满舵”,在旧的系统中,其意思是向右转舵,而在新系统下,则是向左转。默多克的本意是要舵手控制船只向左转舵,以规避前面的冰山,但舵手希契斯却误解了指令,按照帆船模式向右转舵,虽然他很快便被告知并纠正错误,但为时已晚,船身右侧被冰山撞出致命的大口子。
日前,美国广播公司报道说,美国探险家使用俄罗斯的深海潜水艇,对泰坦尼克号残骸的底部结构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底部的切口非常整齐,而这样的切口不可能是断裂形成,而应是由一种特殊的外来压力造成的。
换句话说,泰坦尼克号是因为被冰山撞中了船身,而非船头;巨大的冲击力使它裂成两半,转瞬沉入水底。
科学家相信,泰坦尼克号船员的错误决定,导致了该船的最终沉没。泰坦尼克号船员发现冰山后,显得惊慌失措。制片人詹姆斯·霍尼伯尼说:“在惊慌中,机组人员下令将引擎反转,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由于泰坦尼克的方向舵很小,只有高速动力才能确保它有效转向,但当时明显缺乏足够动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船身撞向冰山。”
“冰山撕裂了该船的大部分,海水冲向引擎室、冲向货舱室、冲向该船本来应该保持干燥的部分。”世界主要冰山研究专家、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冰山和船舶工程教授克劳德·达雷还原当时情景时说。
达雷假设,如果船员们没有转舵,而是让泰坦尼克号和冰山迎头相撞,那么船上的所有乘客也许都能生还。“如果泰坦尼克号按照原来航线行驶,和冰山头对头相撞,那么船会在震动中停泊下来。船头会被撞碎,但它同时也会对整艘船起到缓冲作用,乘客们会被撞翻在地板上,船上的瓷器也会落地碎裂,但这场撞击并不会导致船只沉没。船员们重新密封好破裂的船艏舱,就可以继续原来的航程。所有乘客都能活着回家。”
其他的问题,还有不少。比如,驾艇员业务不够熟练,相互配合不默契,组织指挥不得当,船上救生艇建造得十分坚固,可以超员运输,但船员们对此一无所知,多数救生艇尚未装满,就手忙脚乱地划走了,使相当多的位置空着,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救生作用。右舷七号的第一艘救生艇,满员可载60人,仅载28人;右舷一号,可搭载40人,仅登上了12人。后来,形势危急,右舷十三号搭载64人,右舷十五号搭载70人,分别安全放出;在施放救生艇时,由于技术、心理、风浪颠簸等多种原因,有两艘艇没有放下来;还有两艘艇艇身好不容易放了下来,但为时已晚,却被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制造的巨大旋涡卷翻了……能载1200人的救生艇设备,最后仅搭乘了620多人(其他的幸存者,是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跳海,又被折回的救生艇或后来赶到的救援船只一一救起的),四五百条生命成为冰海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