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海面上,一艘潜艇正像一截木头那样,在风浪里颠覆、游走。潜望镜下,亚历山大·马里涅斯科少校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眼看着返航的时间就要到了,而他却是空手而归。他比所有人都清楚,如果真的是空手而归,也许再也没有指挥潜艇出海“打猎”的机会了。
这艘潜艇代号为“S-13”,是苏联C级常规潜艇的第四艘,亚历山大·马里涅斯科就是该艇艇长。
1934年8月,苏联开始在高尔基市的红色索尔莫沃厂和列宁格勒的苏达米赫厂建造C级潜艇。到1948年,共建造了27艘。该潜艇长77.75米,宽6.34米,高4.04米,排水量1090吨,最大航速18.85节,水上最大航速时的续航力为2700海里,下潜深度100米。两台1-Ⅱ型柴油机,功率为2×2200马力,两台主推进电机功率为2×550马力。武器主要为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首部4管,尾部2管,可携带共12枚鱼雷。
S-13号潜艇是从苏军占领的芬兰第二大海港图尔库出航的。出航前,马里涅斯科因为贪图杯中之物,耽误了与编队一起出征的机会,按照军事法规,他很有可能受到革除军职的处分。酒醒后,他顾不得单枪匹马,赶紧指挥S-13号前往德占海区,希望消灭一个“大块头”,将功折罪。遗憾的是,仔细搜索了几天,都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攻击目标。他将潜望镜交给部下,愤愤地骂道:“我们游遍接近法西斯巢穴的水域,可他们连一只狗都不敢放出来。”
18时左右,彼德森船长接到一封电报,提醒他一个德国海军的小型扫雷艇舰队,正迎面朝着古斯特洛夫号驶来,要他加强了瞭望,注意规避。
天色黑,风雪大,能见度很低,在这个鬼天气,又是在德国海军的“后花园”,不会有来自敌国的危险。为了让自己的扫雷艇舰队尽早发现、避让,彼德森船长毫无顾虑地下达了打开船侧灯光、防止碰撞的命令。
不久,马里涅斯科就接到了部下“发现可疑目标”的报告。他转忧为喜,立马来到指挥室,接过潜望镜,瞪大了双眼。
可是,由于当时海上的能见度极差,距离又远,马利涅斯科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一个“大块头”的轮廓。他想:这种天气,民用船只是不会出海的;这个家伙航速不高,航行起来不紧不慢,战争期间夜里航行还敢开灯,胆子够大的,应该是一艘德国的重型巡洋舰或大型运兵船。德国鬼子太狂妄了!
随后,他又在这个“大块头”身边发现了一艘小船,显然是“大块头”的“打手”。这更加强化了他对“大块头”性质的判断。
于是,他命令S-13号尾随目标,做好一级战斗准备,伺机发动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