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地保守机密
余音2025-11-10 11:331,724

  另外一个让俄罗斯官方和军方深感纠结的是,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打捞任务;聘请外援,让他们直接接触俄罗斯的核心机密,对俄罗斯来说,无疑于“请狼入室”,后患无穷。怎么才能两全其美呢?俄罗斯人绞尽脑汁,想了不少办法:

  水下采取“人盯人”战术。在艇员遗体打捞过程中,潜水员由俄罗斯和挪威的18名潜水员组成,两国潜水员轮流工作,每3人一组,其中,俄罗斯2人,挪威1人。操作时,由2名俄罗斯潜水员一左一右或一前一后,陪伴着挪威潜水员,挪威潜水员负责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即使他有什么别的企图,在2名俄罗斯潜水员的密切监视下,也不可能得逞;而且,下水之前,俄罗斯已经向挪威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你们的潜水员只负责打开潜艇外壳,打开之后“不得进入潜艇”。

  突然更迭打捞单位。库尔斯克号失事后,负责打捞艇员遗体的是由美国哈利伯顿公司的挪威分公司、荷兰和比利时的合营企业以及负责设计建造库艇的俄罗斯红宝石设计局等组成的核潜艇打捞联合体。有意思的是,据说哈利伯顿公司的最高经营负责人,正是美国前国防部长切尼。2001年5月,在确定库尔斯克号艇体打捞计划的过程中,俄政府突然中断与美国·挪威联合公司所签的意向,另行与荷兰的玛莫伊特起重公司和史密特国际浮舟公司签订了打捞协议。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俄罗斯做出这一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表面理由除了两家公司提出的打捞时间与俄方设想完全吻合之外,还在于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大起重量的地面起重机,专门起吊和运输超大超重货物;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为了保护军事机密,有意临阵换将,让对手措手不及。

  精心制订打捞方案。为了保护军事机密,俄罗斯在打捞方案的制订上煞费苦心,尽可能地确保国家和军事机密不外泄。由于最关键的艇艏部分,不仅装有俄方高度机密的先进高速鱼雷武器,而且从遭到破坏的艇艏结构,可以找出库尔斯克号爆炸沉没的真正原因。因此,俄方打算把鱼雷发射舱所在的整个受损严重的艇艏连同爆炸之后尚可能保存完好的鱼雷全部锯下来,留在海底,等待以后在没有外国人参与的情况下,由俄罗斯自行打捞。而西方公司只负责完成艇艏部分与艇体部分的切割分离,以及将潜艇主体部分打捞起来并系到水下浮桥上。两个核反应堆以及花岗岩式巡航导弹,不可能单独切割下来,将随潜艇主体一起,被一个大型起重机从海底吊起来。出于保密需要,俄罗斯与两家荷兰打捞公司签定协议,荷兰公司负责的潜艇主体部分的打捞工作中,主要负责将包括导弹舱在内的艇体用打捞钢缆固定到浮桥上,然后,在拉到离水面很近但不允许浮出水面的情况下,拖到俄军用码头上,后面的作业,由俄罗斯方面自己完成,就不麻烦荷兰公司了。

  打捞过程重兵保护。为了确保军事机密不会在打捞过程中泄漏,北方舰队派出彼得大帝号巡洋舰、乌斯基诺夫元帅号巡洋舰、两艘反潜舰艇、3艘救生舰、两艘水文舰、一艘水上战地医院、两艘油轮等十几艘舰船,以及海军航空兵的5架直升机和两架运输机,组成庞大的“混合舰队”,参与打捞工作。此外,攻击型潜艇还在水下担负警戒,对于任何企图接近库尔斯克号沉船的不速之客,都会坚决予以痛击。北方舰队还广而告之,申明:在打捞过程中,如果谁敢擅闯现场,不管是在水下、海上,还是在空中,负责现场安全的俄国潜艇、水面战舰和空中战机,将会对他们毫不客气。

  尽管如此,西方国家还是不愿意资源放弃刺探军情的宝贵机会,并利用种种手段,希望有所斩获。禁航区里,不时晃动着不速之客的身影。据报道,通过协助打捞罹难官兵遗体,西方对库艇表面的吸声材料、艇体钛合金的使用情况以及艇体结构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私自偷拍了库艇的前舱部分内景。随着库艇打捞工作的展开,“北约”也加紧了侦察活动。2001年7月27日上午,俄海军参谋长科拉夫琴克上将披露说,位于打捞作业海区周围的“北约”侦察船趋于活跃,除一直停泊在附近的挪威海军玛利亚娜号侦察船外,又有一艘挪威海军的声呐探测船斯维尔德鲁普号驶近作业海区。玛利亚娜号侦察船还曾一度试图靠近库艇沉没海区,遭到俄国海军护卫舰的驱逐,才被迫撤离。“北约”的空中侦察,也从不停歇。有一次,当科拉夫琴克上将乘坐的直升机飞临位于作业海区的北摩尔斯克号反潜舰时,一架挪威海军的直升机居然与他的座机擦身而过。库艇的打捞刀光剑影,弥漫了浓浓的硝烟味道。

继续阅读:一封遗书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世界大海难揭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