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伦·丘吉尔·坎迪:“忠诚但不幸”
余音2025-11-10 11:333,521

  发生在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故事,还有许多。而最为著名,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海伦·丘吉尔·坎迪与爱德华·肯特的“一夜情”。

  坎迪就是美国电影大师詹姆斯·卡梅隆版《泰坦尼克号》女主角露丝的原型,而肯特则是那个风流倜傥的穷画家杰克的原型。经过卡梅隆版《泰坦尼克号》的艺术再现,坎迪与肯特的爱情故事,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已经成为人间经典。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以说,除了年龄之外,卡梅隆版《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故事,都是有据可查的。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与坎迪、肯特的真实经历十分相似。在泰坦尼克号上,两个人一见钟情,不仅演绎了一段浪漫感情,而且,与和电影情节一样,肯特在海难中丧生,坎迪活了下来。

  那一年,美国作家坎迪52岁,而高级建筑师爱德华肯特年近花甲。两个人在泰坦尼克号上意外相逢,可谓“黄昏之恋”。

  但是,爱情是不分年龄的,而且具有还老返童的奇效。

  1859年,坎迪生于美国纽约,当过护士、作家,也做过记者,还是妇女选举权的倡导者。在那个年代,离婚女性都会受到教会、社会的歧视,但坎迪夫人敢于离开虐待自己的丈夫,并依靠个人的才智,抚养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她靠写作过上了体面生活。她写的《女人如何自力更生》,是当年的国际畅销书,这使得她能够收获大笔版税,买得起世界上最豪华邮轮的头等舱船票。

  1912年4月,正在欧洲度假的坎迪突然接到一封电报,说她的儿子哈罗德在纽约的一次飞机事故中受伤。而尽快赶到纽约的唯一办法,就是乘坐即将开始处女航的泰坦尼克号。

  她心神不宁地登上泰坦尼克号,竟没想到,上帝对她那么眷顾,让她与肯特不期而遇,并很快坠入情网。肯特给她带来了心灵的安慰,并缓解了旅途中对于儿子的思念和焦虑。

  而令人痛惜的则是,爱情来得太晚,结束得又太早。

  奇迹生还后,坎迪百感交集,一口气写下了36页回忆录,用文字把那场大海难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当时我正在浴室,准备洗热水澡……灾难降临,我们的船撞上冰山,这消息简直把我吓蒙了。”坎迪写道。

  一名乘务员闻讯跑过来,安慰她不要惊慌。

  不久,肯特把坎迪夫人护送到六号救生艇边。“我们撞到了一座海上大山的顶部,一座我们以往从未发现过的山。一定是这样。”

  分手时刻,两个人泪眼朦胧。坎迪夫人将一个银酒壶和一个镶有自己母亲画像的镀金吊坠送给了肯特。

  “请帮我保管,你知道,我们女人没有衣兜,”坎迪对肯特说。

  “他拿走了我的珍宝,默默地,尽管心有预感,他还是离开了船舱。我再没见到过他……”坎迪写道。

  坎迪还写道,史密斯船长命令所有在底层甲板动力舱工作的工人都回到工作岗位,尽管他知道这些人下去以后绝无生还的可能。“他告诉他们,‘下去,伙计们。你们每个人都下去’。这些人什么话都不说就下去了。他们知道自己永远也上不来了。”

  在摇晃不止的救生艇上,她含泪与心上人诀别,并亲眼见证了泰坦尼克号缓缓沉入大海的全过程。

  柔软、安静的海水没过第二行舷窗。轮船必沉无疑……简直就像世界末日。

  ……倾斜的船身慢慢沉没,灯光一盏接一盏地滑入海水。船艉的空间越来越少,人们安静地等待着死亡。再也没有无线电呼救声,也没有发射火箭求救。船上的人以超然的勇气等待死亡,没有尖叫和悲号,相反,所有人的恐惧和绝望全都化为一声沉重的呻吟。

  ……断裂的船头沉到水里,甲板上唯一露出来的地方,是在高高翘起的船艉。在这个时刻,一堆人挤在那里,以超凡的勇气迎接死亡。

  肯特没有坎迪那么幸运,他把名字留在了沉船罹难者名册内。

  后来,救生人员在打捞尸体时,发现了肯特。人们在他的夹克衣兜里,看见了吊坠和已经被压扁的银酒壶。那个扁平银酒壶上刻着一行字:“忠诚然而不幸”,——这是海伦的娘家、美国丘吉尔家族的家庭格言。

  1913年5月15日,肯特的妹妹夏洛特将这个小酒壶和微型画饰物寄还给了海伦,并在信中这样写道:“我非常高兴你能重新和这些物品团聚。”

  再后来,酷爱深海探险的著名导演卡梅隆拜读了坎迪的回忆录,感动不已,经过十来年的潜心构思、精心创作、细心打磨,终于推陈出新,超越了以往的所有同类题材的作品。

  在世界电影史上,还没有哪一艘沉船像泰坦尼克号这样,受到如此持久而广泛的重视,接连不断地拍摄了十几部。

  就在1912年4月18日这个风雨之夜,载有幸存者的卡佩西亚号吸引了各大媒体的目光,也引起了埃克莱尔电影厂制片人儒勒·布鲁雷特的浓厚兴趣。布鲁雷特42岁,他的恋人多萝西·吉布森就是泰坦尼克号生还者之一,因此,他比一般人更有先天之便。于是,他派出一个摄制组,留下了许多幸存者下船时,与亲友相拥而泣的感人场面,后来,又经过船方的允许,登上卡佩西亚号拍摄外景……

  经过日夜拍摄、剪辑,4天之后,泰坦尼克号纪录片就公映了。布鲁雷特采取“移花接木”手法,把他所拍摄的卡佩西亚号甲板上的素材,与史密斯船长生前在泰坦尼克号姐妹船奥林匹克号上漫步的画面,巧妙地拼接在一起,镜头中,还有沉船海域的冰山镜头,以及泰坦尼克号刚刚竣工时的影像……这一新闻素材片,不仅“第一次将被媒体雇用的拖船和摄影师拍进了镜头,更证明了影像视频可以和平面媒体一样,在第一时间向大众传递新闻信息”。一经上市,就引起了观众的热捧,在美国院线持续热映了好多天。

  成功之余,布鲁雷特决定乘热打铁,摄制一部无声电影,就由他的恋人多萝西·吉布森担纲主演。一个月后,也就在5月16日,经过连天加夜的忙碌,以多萝西·吉布森经历为基础的无声故事片《从泰坦尼克生还》隆重上映,并迅速征服了观众。《电影消息》评价说:“女主角多萝西·吉布森小姐是这场海难中最引人注目的生还者之一。通过这部电影杰作,她告诉了我们泰坦尼克号遭遇冰山之后的可怕悲剧的始末。”

  随后,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影视作品,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1915年,意大利导演皮尔·安格鲁·玛佐洛蒂拍摄了无声电影《泰坦尼克》。

  1943年,德国法西斯出于反英宣传的需要,请著名导演沃纳·柯灵勒拍摄了《泰坦尼克号》。该片特别强调批判资本主义和英国人,没有描述在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勇敢献身的犹太富豪古根汉姆,而将身为德国人的三等舱乘客作为中心,加以颂扬。

  1953年,第一部全面再现这场灾难的代表性电影《泰坦尼克号》由简·尼古拉斯科导演,女主角由好莱坞“无冕的最佳女演员”芭芭拉·斯坦威克主演。

  1958年,英国导演罗伊·沃德·贝克推出了黑白故事片《冰海沉船记》,好评如潮。该片描写了泰坦尼克号因撞击冰山而沉没的情景,真实而生动的刻画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以及在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

  而艺术水准最高,世界影响最大的,首推卡梅隆版的《泰坦尼克号》。

  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卡梅隆在素材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巧妙加工。其中,吊坠和银酒壶被改造成为“海洋之心”蓝宝石。卡梅隆版的《泰坦尼克号》获得巨大成功。1997年公影之后,不仅征服了世界的亿万观众,创造了全球票房收入18.4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全球票房亚军;又征服了苛刻的评委,一举夺走了11尊奥斯卡金奖。

  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时,卡梅隆坦率地说:

  1912年4月10日,工业技术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将近20年的连续不断的奇迹。人们开始对这没有止境的进步想当然,有什么能比泰坦尼克号——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最豪华的可以移动的物体来更好地代表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呢?但是,4天半之后,整个世界改变了——这艘“梦之船”的处女航以不可理喻的噩梦般的结果而告终。人类的独特的劣根性:傲慢、自满和在非常状态中表现出来的贪婪就这样永远地摧毁了人类拥有不可战胜力量的信念。

  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单在于表现这艘声名狼藉的船的戏剧性的毁灭,而且在于展示她的短暂的、灿烂辉煌的一生,捕获泰坦尼克号和她的乘客及全体工作人员的美、活力、希望和信心,以及在揭示人类黑暗面的过程中,颂扬人类精神的无限潜力。泰坦尼克号不只是一个警告性的故事——一个关于人类的不幸的神话、寓言和隐喻,它还是一个关于信念、勇气、牺牲和爱情的故事。

  2012年4月,在纪念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的日子里,又有两部佳作与世人见面。一部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推出了四集迷你剧《泰坦尼克号》,每集一个小时,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不同人在灾难临头时的所作所为。另外一部,就是卡梅隆3D版的《泰坦尼克号》。此前,他的《阿凡达》为他赢得了“3D之父”的美誉。由此,他萌发了将《泰坦尼克号》转换成3D影片的念头。他亲自参与了每一帧画面的转制过程,把每帧画面都当成艺术品来对待,每个画面的3D效果和深度呈现,对于他和制作团队都是重新创作的过程。在一年多的时间内,300位电脑师辛勤处理29.5万帧画面,力求推陈出新。4月10日,3D版《泰坦尼克号》全球公映,让亿万观众再次享受了一次视觉盛宴。中国观众对于3D版《泰坦尼克号》更是情有独钟。据《新京报》报道,3D版《泰坦尼克号》登陆中国各大影院第一周,就获得了8810万美元票房收入,位列全球票房之冠。

继续阅读:第三章 碑志铭与通行证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世界大海难揭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