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勋点了点头说:“好的,我了解情况了。”
赵勋又接着问:“对了,专门从其他地方赶来报名参军的人多不多?”
负责征兵处工作的战士回答:“不算多,不过这两天来报名的人比之前稍微多了一些。”
赵勋嗯了一声,没有再继续追问。
他心里暗自思索,现在独立营的扩编速度还是有些慢啊。
按道理说,之前投放的征兵广告内容那么有说服力,没理由没有效果,这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就在赵勋满心疑惑的时候,征兵处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清脆的电话铃声“玲玲玲”地响着。
征兵处桌子上的电话一直在响。
一名战士赶紧拿起电话,客气地说道:“您好,这里是独立营征兵处!”
电话那头传来了葛二蛋的声音:“我是驻守在村口第一道防线防御阵地的葛二蛋!”
葛二蛋接着说:“情况是这样的,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现在外面来了很多心怀爱国之情的有志青年,他们都想加入咱们独立营。
我特意打电话通知你们征兵处,接下来大概会有两百多人到你们那里报名,你们可得提前做好接待准备!”
一下子有两百多人同时来报名参军?
这种情况可是相当少见的。
接电话的战士立刻回应:“好的,葛排长您放心,我们征兵处一定会提前安排好各项接待工作!”
葛二蛋说:“嗯,我会安排人把他们带到你们征兵处,大概半个小时之后就能到。”
战士回答:“好的,那就麻烦葛排长了!”
两人没有在电话里多聊,简单沟通后就结束了通话。
挂断电话后,这名战士对身边的另一名战士说:“刚才前方防御阵地的葛排长打来电话,说接下来会有两百多人来咱们这儿报名加入独立营,让我们赶紧做好准备工作!”
“你快去再找几名战士过来帮忙!”
旁边的战士立刻应声:“好的!我现在就去叫人!”
此时,站在一旁的赵勋、首长、丁伟以及孔捷等人,大致听清楚了电话内容,脸上都露出了几分惊讶的表情。
从电话内容来看,是村口前方防御阵地关卡的人打来的,说接下来会有两百多名爱国的有志青年前来参军,让征兵处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出现混乱或者其他意外情况。
赵勋看到这种情况,开口向那名战士问道:“小刘,刚才电话里说有两百多人要来参军,是真的吗?”
征兵处的小刘回答:“是的,葛排长在电话里就是这么说的。”
一天之内竟然有两百多人报名参军?
而且这些人还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方?
首长、孔捷、丁伟以及八路军高级军官交流团的各位成员,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惊讶。
如果是在一个人口较多的村子里开展征兵工作,通过宣传演讲等方式,激发当地有志青年的爱国热情,最终有两百多人报名参军,那倒也不算奇怪。
但现在的情况是,这两百多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这其中的意义可就完全不同了。
这样的场景,充分展现出了独立营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独立营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与深远的感召力,成功吸引了来自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他们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众多艰难险阻,专程奔赴而来,只为报名成为独立营的一员。
这样的情形,着实令人赞叹不已。
与此同时,这一现象也表明,独立营的征兵版图已不再受限于周边乡镇,而是成功辐射到了全国各个角落。
得知这一消息,赵勋脸上掠过一丝惊讶,心底却悄然泛起喜悦。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正是因为此前刊登的关于独立营大捷的专访报道,切实发挥了宣传推广的作用。
换句话说,那份内容扎实、极具说服力的征兵广告,终于开始收获成效,吸引着有志之士前来。
赵勋缓缓点头,转头对身旁的战士们叮嘱道:“很好!既然有这么多心怀家国的青年才俊愿意加入咱们独立营,那我们一定要把各项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保证他们能顺利融入咱们的队伍!”
他话锋一转,严肃地补充道:“不过,我必须再强调一次,征兵工作必须坚守‘宁缺毋滥’的准则,一定要把好新兵的质量关,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站在一旁的首长看着赵勋,赞许地说道:“赵勋啊,难怪你的独立营扩编速度这么惊人,一天就能招到两百多名新兵,这效率真是太高了!”
“更何况这些新兵还来自天南海北,这可太不容易了!”
丁伟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这充分说明独立营已经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征兵的能力,这份实力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孔捷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惊叹道:“我的老天爷!要是按照这个征兵速度发展下去,你这个营说不定早晚得扩编成一个师啊!”
赵勋闻言,笑着摆手道:“扩编成一个师?这可太夸张了,没那么容易!”
首长转头看向丁伟,对他说道:“丁团长,你手下的新三团现在不是正忙着组建和扩编吗?你真该好好向赵勋取取经,这对你们部队的扩编工作,肯定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丁伟立刻挺直身子,恭敬地应道:“是,首长!我一定认真学习!”
随后,赵勋看向首长以及八路军高级军官交流团的各位成员,主动问道:“各位首长,接下来咱们是要前往下一个地点继续视察参观吗?”
首长轻轻摆了摆手,说道:“不用不用,我们就在这儿稍等片刻。一来看看这两百多名爱国青年都来自哪些地方,二来也顺便问问他们,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愿意不远万里赶来加入咱们独立营!”
孔捷立刻接话道:“对,我也特别想知道他们选择来这儿的缘由!”
丁伟也忍不住感慨道:“这就是独立营的影响力啊!真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既然大家都希望留在征兵处等候,赵勋自然没有不同意见。
那就留下来,等上一会儿便是。
新中村村口,矗立着根据地的首道防御工事,这里同时承担着过往人员检查的路卡职能。
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大批青年,怀揣着炽热的爱国情怀与远大抱负,纷纷向这里汇聚。
他们选择投奔独立营、报名参军,核心缘由便是赵勋那篇报道胜利大捷的专访——这篇报道堪称一份极具说服力的“硬核征兵广告”。
随着赵勋的专访文章陆续登上全国各省市的报纸,赵勋本人与独立营的战斗历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这支队伍的威名也顺势传遍了大江南北。
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爱国有志青年逐渐知晓,独立营以及赵勋带领的队伍,是真正投身抗日事业的力量,面对日本侵略者,他们从不会有丝毫退缩与敷衍。
此外,赵勋在专访中还介绍了独立营的基本情况以及为士兵提供的保障措施,这无疑吸引了大批爱国青年前来报名,渴望加入队伍,与战友们一同抗击日寇、奋勇杀敌。
由于出发地距离不同、行程规划各异,许多青年几乎在同一天抵达了新中村根据地。
这就使得此次有两百多名爱国青年一同前来投军。
不过,他们并非提前约定好结伴而来。
所有的相遇与汇聚,都只是偶然的巧合。
在这些投军人员里,年龄最小的仅有16岁,年龄最大的则超过了四十岁,整体年龄跨度相当大。
但无论年龄大小,他们心中那份滚烫的爱国情怀却是毫无二致的。
前来报名参军的人们,全都聚集在村口防线阵地的路卡外侧,意外地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小伙子,你也是来加入独立营的吧?”
“没错,难道你也是?”
“看来咱们还真有缘分!你老家是哪儿的?”
“我是洛阳人,那你呢?”
“我来自山东。”
“太好了!说不定咱们以后就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亲如兄弟一般!”
这些心怀家国的有志青年在此相遇后,纷纷主动跟彼此打招呼、聊起天来。
他们之间好像没有丝毫陌生感,很快就变得十分熟络。
毕竟大家都是为了加入独立营而来,所以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在这群报名参军的爱国青年中,有个穿着笔挺西装的男子格外引人注目。
这名男子身着整齐的西装,身形稍显单薄,相貌算不上出众,有着一双小眼睛和一头短发,但浑身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质——这样的打扮,和其他前来参军的人格格不入。
“你好,兄弟,你也是来参军的吗?”
“应该算是吧。”
“什么叫‘应该算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这有什么好含糊的!”
“那……那就算是吧!”
“算了,不纠结这个了。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林建军。”
“我……我叫何莫修。”
这个穿西装的男子,名叫何莫修。
何莫修是沽宁人,却自小在欧洲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