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兄弟,你是来报名加入独立营的吗?
春风花满楼2025-10-10 09:283,002

长期在海外留学的他,学习并掌握了不少先进的知识与技能,在学识方面有着很高的水平;

与此同时,因为他本身是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及相关技能也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

所以,何莫修可以说是兼具中西方文化素养,文理知识均有涉猎,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

而且在何莫修眼中,世界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厚重书籍,有着学不尽的知识。

这样的生活理念与成长经历,让他和如今混乱不堪的沽宁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也是他回国后,始终难以适应国内生活的原因。

当然,何莫修也一直努力尝试融入沽宁的生活,可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何莫修并非普通的知识分子。

他所学的专业领域是原子物理学,这正是居里夫人曾深入研究的学科领域。

无论是德国的海茵莱茨工作室、美国的曼哈顿工程,还是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匠,都在钻研这门高端的物理学分支。

何莫修同样是原子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并且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

性格上,何莫修平日里显得温和又沉稳,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是个充满热血与勇气的人。

这一次,何莫修原本在欧洲生活,后来因为要陪同女友回国探亲,

亲眼目睹、亲耳听闻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肆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内心的爱国热情被彻底激发,于是下定决心留下来,报名参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之后,何莫修看到了关于赵勋的专访报道,也因此知道了独立营的存在。

于是,他不辞辛劳,从沽宁出发,长途跋涉来到新中村根据地,打算加入独立营,投身到抗击日寇的战斗中。

这便是何莫修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路障关卡前聚集的爱国青年越来越多,最终人数达到了两百余人。

葛二蛋留意到,这群年轻人岁数不大,而且瞧着不像是无家可归的难民。一番询问过后,他才知晓,这些人是来报名加入独立营的。

见状,葛二蛋马上着手开展组织协调工作:一方面,他通知征兵处提前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他安排战士带领这些青年前往征兵处做统一登记,好让他们能更顺利地办理加入独立营的相关手续。

只不过,他们最终能不能真正成为独立营的战士,还得通过一系列的考核与审查。

“宁缺毋滥”,这是独立营征兵工作始终坚守的基本准则。

“各位,请大家静一静!”葛二蛋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开口说道,“我清楚你们都是为加入独立营而来,对于大家对我们独立营的信任与支持,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接下来,我会安排两名战士带大家去征兵处报到,大家跟着我们的战士走就行!”

说完,两名战士便带领着两百多名心怀爱国之志的青年,走进新中村根据地,朝着征兵处的方向前进。

此时,赵勋、老总、丁伟、孔捷,还有八路军高级军官交流团的各位首长,都在等着这批新兵到来。

当天,最早抵达的这批参军青年有两百多人。

但整整一天下来,前来报名参军的爱国有志青年总数超过了一千人。

这或许是赵勋那篇“硬核征兵广告”发挥作用的最佳阶段,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来加入独立营。

这样的征兵规模,实在让人惊叹。

仅仅一天时间,队伍就能扩充出一个团的兵力!

这样的速度,真的让人难以想象。

当老总得知赵勋带领的独立营在一天内征兵人数突破一千人时,当场就表现出了极大的震惊。

葛二蛋安排了两名战士,带着两百多名有志参军的青年前往征兵处。

何莫修也在这支队伍里。

要是让何莫修这样一位物理学博士去当普通士兵,毫无疑问是极大的浪费,完全属于“大材小用”。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两百多名爱国有志青年顺利到达了征兵处。

此刻,征兵处的几名战士早已做好了接待这些报名者的准备工作。

老总、赵勋、丁伟、孔捷等人,则在一旁等候,想了解这两百多名有志青年报名参军的具体情况。

等两百多名有志青年全都抵达征兵处后,征兵处的负责人刘爱民立刻着手组织相关工作。

刘爱民看着在场的所有人,说道:“各位,非常感谢大家不辞辛苦,从全国各地赶来加入我们独立营,投身到参军报国、保卫国家的事业中!”

“对于大家对独立营的信任,以及给予我们的支持,我表示诚挚的感谢。”

“不过,我们独立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办事流程,还有明确的征兵标准。

所以,等会儿要是有同志不符合我们的征兵条件,没办法成功参军,我们会为大家提供返程的路费。在这里,我先提前向可能遇到这种情况的同志说声抱歉。”

“现在,我们需要先对大家的身份信息和个人资料进行初步登记,登记完成后,这些资料会交给征兵处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还需要办理一系列手续,大家才能正式成为独立营的战士。”

刘爱民简单介绍了整个流程的大致情况。

世间所有事情都离不开规则的约束,没有规范,就很难把事情做好。

独立营在招募士兵时,一直坚持着宁可让名额空着,也绝不降低标准录用不合格人员的原则。

老总望着眼前众多满怀报国热情前来参军的年轻人,轻轻点了点头,脸上满是欣慰与满意的神情。

这不仅是对独立营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八路军整体的认可。

接着,老总观察了独立营征兵处的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事务处理的顺畅程度,不禁赞叹道:“赵勋啊,你们独立营的征兵流程安排得很周全,坚持‘宁缺毋滥’,做得真不错!”

赵勋回答道:“在我看来,一支军队强不强,关键不在于士兵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每个战士实际的作战能力。”

“古人曾经说过‘三千越甲可吞吴’,只要部队足够精锐,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相反,就算人数再多,也只是一群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根本经不起打击。

就像那些伪军和二鬼子,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所以我们招募士兵,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标准。”

老总听了之后点了点头,赞同地说:“嗯,你说得很有道理。”

丁伟和孔捷两人也没闲着,立刻随机对前来参军的青年们进行询问。

孔捷看向一个年纪大概二十岁出头的年轻男子,问道:“兄弟,你是来报名加入独立营的吗?”

那个年轻男子回答:“是的,长官。”

孔捷又问:“你的老家在哪里?”

年轻男子答道:“我是登封人。”

孔捷继续追问:“那你为什么特意从这么远的地方赶来参加独立营呢?”

年轻男子解释道:“我看过关于独立营营长赵勋的专访报道,了解到独立营取得了一连串抗击鬼子的胜利,我觉得这样的部队才是真正能打鬼子、保家卫国的队伍,所以就专门赶过来参军了!”

孔捷恍然大悟:“哦,原来你是看到报纸上的报道,才来报名参军的啊。”

之后,孔捷和丁伟又陆续询问了几个青年,得到的回答大致一样。

从这就能看出,这些前来参军的青年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看了关于赵勋的专访报道,才决定来投奔独立营的。

丁伟在初步掌握情况后,忍不住笑着对孔捷打趣:“老孔啊,这么说来,之前那篇关于赵勋的专访报道,其实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征兵宣传广告的作用呢!”

孔捷随即点头表示赞同:“一个营居然能把敌人的一个旅团歼灭,这样出色的战绩要是用来做征兵宣传材料,肯定能吸引不少人报名参军。换做是我,也愿意加入独立营这样战斗力强的部队。”

丁伟听了这番话,也跟着点头,显然认同孔捷的看法。

八路军高级军官交流团的其他成员也陆续了解了情况,大致弄清楚了这些人之所以会集中在新中村根据地,都是因为看过那篇关于赵勋的专访报道。

由于这些青年来自全国不同地方,而且到达新中村的时间又恰巧比较集中,所以一下子就有两百多人赶来报名参军。

这对独立营而言,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老总也大致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于是转头看向身边的赵勋,开口说道:

“赵勋啊,真没想到之前对您和独立营的宣传报道,如今竟然成了一则征兵广告,吸引了这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来参军。”

赵勋笑着回应:“是啊,这事儿确实挺出人意料的。”

“我也没料到宣传效果会这么好,能有这么多人报名加入独立营!”

继续阅读:第251章 希望能借着这次机会,让我的独立营进行扩编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抗战:独自发展后,打造最强兵团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