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史源召集所有队员开会。
会议刚开始,潘忠玉、韩振邦以及局长霍保怀走进了会议室。戚子健带头让座,高海梁和卫航鸣见状,也跟着起身,韩振邦对史源说了一句“你们继续”与其他两位相继入座。
由于霍保怀的亲临现场,会议室气氛立刻变得严肃紧张。史源知道霍局一直关注沈常宏一案,想来沈常宏的家人和市领导一定向他施过压,催他尽快结案,不过霍局从未下过限时破案的命令,史源对此极为感激。史源认为限时破案会给办案人员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有时还会起到反效果,只要警察都在努力办案,就没必要搞限时破案。侦查破案其实就是信息战,牵涉人证与物证,宛若织布,需要耐心慢慢来。如果仓促结案,证据链不足,移交检方后,会被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当然每种制度的存在必定有其意义,史源知道不能一概否定。
会议一开始,史源将昨晚与宋宁偶遇捡塑料瓶的老妪之事先行告知,更新参与办案队员的线索库。由于霍局在场,史源不知道对方掌握了多少关于命案的情况,所以他又多做了一步:快速复盘费叶聪与沈常宏两起命案的基本情况。
然后他提出昨天的那个猜想:“如果抛开狄永杉清明节出现在镜岭旅店这条不在场证明,这两起案件合在一起,好像是一桩交换杀人案。”
史源说到这,走到白板前,用黑笔将白板上写着的两名嫌疑人狄永杉和殷季涛与两名受害人沈常宏和费叶聪(按仇恨关系分别写在对应的嫌疑人下面)交叉连线。
“但是,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交换杀人’这种合谋杀人法,因为它违反人性。”
史源拿出一根红笔在刚刚的连线上又画了一个否定的叉,开始他的推理。
交换杀人有一个前提和一个条件。
前提是两名犯罪分子互不相识,各自与对方的凶杀目标也无关联。比如甲与A有仇,乙与B有仇,但甲乙之间没有关联,甲与B无仇无关联,乙与A也无仇无关联。如此,甲乙交换杀人对象后,警方即使发现甲在B的案发现场出现,也不会怀疑甲;同理,乙出现在A的案发现场也不会被怀疑。再假设甲乙杀人后都做到了不留痕迹,那么警方在后续调查时不管是从现场物证、人证还是作案动机都无从下手,凶手逃脱法网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但这种合谋杀人法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即甲乙双方必须无条件信任对方,愿意互相交换杀人目标,愿意为他人复仇,也相信对方杀人能做到不留痕迹,不会犯错,不会被警方逮住,否则自己会被连累。但这种无条件的绝对信任真的存在吗?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之上,试问两个交情不深的陌生人如何建立信任?所以交换杀人的“前提”和“条件”之间是相互矛盾的。
现在可知殷季涛和狄永杉在起初三年(汪常顺同时为两人管教员的三年)有过接触,假使在那三年里,两人培养出了信任关系,可是之后的五年呢?根据监狱其他管教员回忆,没有看到殷季涛与狄永杉有过接触,可见这五年两人要么是真的断了联系,要么是假装断了联系。目前看来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就算是假装,随着见面次数的减少或几乎没有,五年时间真的不会淡化两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吗?
时间的杀伤力有时比刀枪还大。两人之间的信任必定淡化,交换杀人的计划成为一种不确定性,最终因为犹豫不决而落空。
所以交换杀人这种理想化的杀人理论根本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因为它反人性。如果两个人要建立信任必须长时间接触,但一旦长时间接触——不管如何隐蔽——必定会留下痕迹,为警方日后追查关系网提供线索,交换杀人最初的意义不复存在,它变成了简单的共谋连环杀人。
那么费叶聪和沈常宏的两个案子是不是就是简单的共谋连环杀人呢?殷季涛出狱后立刻找到狄永杉,然后两人一起谋划杀人?
史源认为不是。
因为费叶聪被杀当晚狄永杉有明显不在场证明,但殷季涛没有,殷季涛成为最大嫌疑人。在沈常宏一案中,殷季涛又冲在前线,狄永杉再次隐身。殷季涛是被狄永杉洗脑了吗?他两次都当刽子手,扛下所有,他图什么?这可是杀人,不是简单的帮老大爷过马路,用一点同情心就可以解决。所以这又反人性。
“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高海梁在这里插了一嘴,打断史源的话。
“宋宁,”史源突然点她,“请给大家讲一讲你昨天给我讲的那个恐怖故事。”
“《吹笛人》?”
史源点头,于是宋宁再次复述一遍《吹笛人》的故事,末了还加一句“其实这个故事来自《格林童话》”,然后史源接着往下讲:“在这个故事中,镇民出尔反尔,不给吹笛人赏金,从道德上讲是不对的,但它符合人性中的弱点:自私、背信弃义;至于吹笛人,道德上他有理,可是他的报复手段却太过残忍,但这也符合人性的弱点:愤怒、有仇必报。追溯到源头都是人性。所以事实的真相,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还在监狱里时,殷季涛和狄永杉确实想到了交换杀人,所以他们才会在三年后突然断了联系,目的就是制造交换杀人的前提——两个人之间没有联系。可是五年后的他们信任感下降,动摇了交换杀人的决心。
好比狄永杉,他应该杀的是费叶聪,但他没有。相反,他跑去跟踪沈常宏。从结果上看,他好像是在帮助殷季涛提前踩点、打探情报。但实际上,他是想自己动手解决沈常宏。
与其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未必能帮自己复仇的小子身上,还不如自己动手解决——这才是沈常宏的真实想法。这也很容易理解,在监狱里时,两个人可以信誓旦旦,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反正都是打嘴炮,不用付诸行动,但出了监狱一切都不同了。
而就在狄永杉谋划杀人的时候,他看到了费叶聪被杀的消息。紧接着,殷季涛来找他了。
“事情在这里发生了转变。”史源说到这,仿佛身临狄永杉家现场,目睹了殷季涛那日来找沈常宏的情景。
“不过在此之前,让我们切换视角,从殷季涛的角度来看看他出狱后看到的一切。”
2
这是任志彪第一次看到有女人一大早从杨浩的别墅里出来。
程小月长得确实颇有几分姿色,但比起之前杨浩身边的小模特、小歌星就差远了。任志彪原以为浩哥只是图一时新鲜,从没碰过寡妇,还是一个带娃的寡妇,所以有了兴致,但就凭着浩哥能让这对母女在他的别墅留宿就知道这对母女在浩哥心目中的地位与之前的流莺完全不同。
曾经任志彪问过杨浩一句话:“老大,你为什么从来不带女人回家,宁可去酒店也不带回家?”
杨浩毫不犹豫回答:“带回家的女人是老婆。不过跟你这个色胚子讲这些你也不懂。”
所以照现在的情形看,程小月就是杨浩的老婆。尽管任志彪不理解杨浩为什么会被一个寡妇迷得晕头转向,但他很快接受了这个事实,上前招呼道:“大嫂,早上好。”
这一声大嫂把程小月叫得面红耳赤,但杨浩向任志彪投来一个“叫得好”的夸赞眼神,然后他与程小月母女鱼贯上车,任志彪充当司机,四人往程小月的出租屋而去。
一路上任志彪看着后排杨浩和程小月母女旁若无人地聊天,跟一家人似的,尤其是对杨诗敏,连说话的声音都变了,宛若一个温柔慈祥的父亲,甚至还用叠词,什么“敏敏美美的”“喝水水”“坐坐好”……任志彪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到底是寡妇魅力太大还是浩哥口味独特?待到把程小月母女放下、车里只剩他和杨浩后,任志彪实在忍不住了。
“老大,你是玩真的还是一时鬼迷心窍?”
“当然是真的,你不是都叫大嫂了吗?”
“但她……”看着程小月母女消失在楼道口,任志彪突然脑回路一转,“该不会你看上的是那个小的?”
“你找死啊!”
“不,不,我犯贱,犯贱了。”说着任志彪象征性抽了自己一个耳光。
杨浩拿出一根烟:“彪子,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收收心了。”
“别,老大,我这辈子绝对不结婚,我就要在牡丹花下死。”
杨浩抿嘴一笑:“那记得戴套,别沾性病,每年都给我去做个HIV检查。”
“什么HIV?”
“文盲,艾滋病检测。”
“老大你别咒我啊。”
“我是在救你。”
“对了,老大,警察那边有新线索,昨天他们在明室打听一个人,好像叫狄永杉,这个人十二年前绑架过沈常宏的女儿,前不久刚放出来,沈常宏很有可能是这个劳改犯杀的,所以雷老大应该没事了。”
杨浩若有所思地吐出一口烟:“如果是就好了。”
“我认为一开始提出交换杀人的应该是殷季涛。”史源接着往下说,“因为他年轻,对人性还不够了解,是个理想大于现实的年轻人。既然他会提出这样的方案,一定想实践它。在监狱里的时候,狄永杉可能给了积极的反馈,使他越陷越深。终于若干年后刑满释放,殷季涛怀揣着复仇计划出狱了。刚出狱的几天,他需要先适应监狱外的生活。对于一个有期徒刑超过三年及以上的刑满释放人员,重新适应社会生活至少四五天。就在这段时间里,他看到了报纸上或电视上的新闻,费叶聪死了。这个消息令他吃惊,尽管监狱里的时候他和狄永杉商量好要交换杀人,但当计划真的变成事实他还是会感到震惊。他知道狄永杉比他早出狱,所以费叶聪被狄永杉谋杀完全有可能。但他真的就此相信是狄永杉杀的吗?”
史源说到这看向他的队员们。
立刻回应史源的是卫航鸣:“不,我跟殷季涛接触过,我觉得这个年轻人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木讷,尽管他少言寡语,但心思沉稳,而且很聪明,他不会仅凭一个费叶聪的死讯就相信了。”
紧接着高海梁和阿彬附和卫航鸣,认同卫航鸣的观点。
史源点头道:“正是如此,所以殷季涛需要去确认。所以他来找狄永杉了。两个人在监狱里的时候应该交换了各自的住址等基本信息。我们现在都知道费叶聪被杀当晚狄永杉在镜岭的一家旅店里,他根本不可能谋杀费叶聪。我们现在也都知道沈常宏被杀当晚殷季涛就在案发现场,而狄永杉并没有进入茶楼。我们还排除了殷季涛做好人好事——不仅杀了自己的仇人费叶聪还无偿帮助狄永杉杀了狄永杉的仇人沈常宏——。那为什么明明应该中止的交换杀人计划还是被殷季涛执行了呢?答案只有一个。狄永杉撒谎,殷季涛被骗了。
“如果把狄永杉和殷季涛对对方的信任程度放在天平的两端,当两人的信任程度是一样时,天平不会倾斜,交换杀人就可以实现;但只要双方的信任度不等同,天平就会倾斜,那个信任度更高的人就会吃亏。第一个提出计划的殷季涛就是吃亏的一方。狄永杉编了一个谋杀费叶聪的经过,报纸上基本把费叶聪被杀的大致信息都透露出来了,死于枪杀,死于自己的别墅,死于与情妇的约会,和情妇一起被杀,所以狄永杉很容易利用这些信息编一个谎言。至于细节,他可以添油加醋自己加,反正殷季涛不会去向警方求证,就算警察告诉了殷季涛一些细节,殷季涛对警察的话也是将信将疑。在狄永杉和警察之间,殷季涛一定更相信前者。最后只要狄永杉直视对方的眼睛,坚定地说出一句‘我已经帮你杀了你的仇人,现在该轮到你了’,我想殷季涛就会信了。因为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殷季涛确实聪明,但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而且他已经预设了一个答案——他希望狄永杉帮他杀了费叶聪,遵守了在监狱里的承诺。
“然后狄永杉将他尾随沈常宏打探到的一些情报告诉殷季涛,给殷季涛指明一条杀人之路。殷季涛掌握沈常宏的作息后,开始谋划杀人。他或许借鉴了费叶聪之死,费叶聪被杀之时,身边只有情妇,同理,沈常宏与情妇在一起时,一定会支开保镖,那是他唯一可以趁机下手的机会,所以他去了明室茶楼应聘服务员。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运,殷季涛上班第一天就碰到了沈常宏。”
史源说到这叹了一口气:“如果他再等几天,或许我们就能破获费叶聪一案,他就不会被狄永杉利用。但是他太着急,又或者天降机会,他实在不想错过。总之,他在那天动手了。”
“其实他在那天动手差点就成功了。”宋宁见缝插针,“而且还有雷力坤这个替死鬼,但要不是你发现了罗汉床底下的血手印,他就逃脱了。”
宋宁的话打乱了史源的节奏,也叉开了部分听者的心思。
确实,史源想,如果那天没有找到罗汉床下的血指纹,雷力坤或许就会被送上法庭。史源想起了韩振邦给他讲过的佰昌县的那个警察的故事,像雷力坤这种人被判刑不是很好吗?反观殷季涛,他被人利用被人欺骗成了别人的枪手,仇恨蒙蔽了他的双眼,可怜也可恨,狄永杉就更不用说了,可恶之极。但不管是殷季涛还是狄永杉,甚至两个人的恶加起来,在雷力坤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
从利益最大化角度讲,雷力坤被判刑绝对比狄永杉或殷季涛判刑来得更有利会社会。但是它严重破坏了司法公正性。史源认为警察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好人不被诬陷,还有让坏人得到公正的审判,不冤枉任何一个人,不管此人是好是坏。事实上人的好坏是很难评判的,因为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同。
“那么,”这时霍局中开口了,“你找到证据了吗,能证明你推理的证据?”
“证据还没有,但是我找到了突破口。”
“什么突破口?”潘忠玉迫不及待询问。
“狄永杉。”史源回答,“他是交换杀人计划中的一个漏洞,是他先打破了双方的信任,信任在他那一方出现了缺口。这个缺口就是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