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苏白查阅新知集团的资料。
这家公司主打文化+科技,在全国运营着数十个智慧图书馆,但网上评价两极分化。
“说是智慧图书馆,其实就是把书都收起来,摆上电子屏。”
一条评论写道。
“而且很多服务都要会员费。”
另一条评论则称赞。
“环境很好,咖啡好喝,适合自习。”
第二天,苏白去了本市另一家已由新知集团运营的社区图书馆。
这里确实装修现代,但进门就要刷会员卡。
普通区座位稀少,VIP区宽敞舒适,但要额外收费。
“我以前天天来这里自习,现在为什么非要办卡?”
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在服务台理论。
工作人员礼貌而冷淡。
“这是规定。”
苏白注意到,书架上的书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阅读器和付费上网区。
回到家,林小雨打来电话,声音焦急。
“陈爷爷住院了!他听说图书馆要闭馆,情绪太激动……”
苏白赶到医院时,陈爷爷正在病床上抄写什么。
护工说。
“他不肯休息,非要写完这份材料。”
那是一份关于本地古建筑保护的建议书,字迹工整有力。
“图书馆里……有很多珍贵的地方文献……”
陈爷爷喘着气说。
“要是都数字化……原稿可能就被处理掉了……”
林小雨红着眼眶。
“他说得对。新知集团在其他城市改造图书馆时,处理了大量利用率低的纸质文献。”
晚上,苏白联系了刘教授。
老教授住在学校家属区,书房里堆满了书。
“图书馆不仅是借书的地方,更是公共空间。”
刘教授激动地说。
“那些孤本、地方志,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根基!”
他取出一沓照片。
“这是十年前图书馆修缮时我拍的,很多珍贵文献当时就被提议要处理掉,是我们极力反对才保下来的。”
照片里,工作人员正在清点发黄的线装书,其中一些明显是古籍。
“这次改制,恐怕没人能拦住他们了。”
刘教授叹气。
“沈明在文化界很有人脉。”
果然,第二天就有媒体报道“图书馆改制势在必行”,称新知集团的方案“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同时,网上开始出现质疑传统图书馆的声音。“还有多少人看纸质书?”“公共资源应该高效利用”。
林小雨组织的联名活动举步维艰。
有人在他们的签名桌旁发放新知集团的宣传册,承诺改造后的图书馆将“更时尚、更智能”。
这天下午,沈明亲自来到图书馆门口,举办“市民意见征集会”。
他身后的大屏幕上展示着效果图。传统的阅览区变成了开放式咖啡座,书架变成了电子屏。
“我们将保留部分纸质图书,但会更注重数字阅读体验。”
沈明对着话筒说。
“还会引入文创产品销售,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个大学生提问。
“收费标准会不会太高?”
“我们会推出优惠套餐。”
沈明微笑。
“而且电子书比纸质书便宜得多。”
苏白站在人群外围,看见陈爷爷坐在轮椅上被护工推来。
老人举起颤抖的手。
“那些……那些古籍怎么办?”
沈明保持微笑。
“老先生放心,有价值的文献都会妥善保管。”
征集会结束后,沈明朝苏白走来。
“苏先生也对文化建设感兴趣?”
“只是好奇,什么样的改造需要三个月闭馆。”
“我们要安装智能系统,改造电路,工程很大。”
沈明意味深长地看着他。
“这期间,图书的整理搬运确实很麻烦。”
当晚,赵斌发来消息。
“新知集团在邻省有个仓库,专门存放从各地图书馆清理出来的书籍。”
“然后呢?”
“大部分当废纸卖了,少数珍贵的……流向不明。”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
苏白透过猫眼,看见林小雨站在门外,脸色苍白。
“陈爷爷……他昨晚去世了。”
她哽咽着说。
“临终前,他让我把这个交给你。”
那是一个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工整地写着。“市图书馆馆藏珍本目录”。
苏白接过那本泛黄的笔记本,封皮已经磨损。
林小雨站在门口,眼眶红肿,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
“陈爷爷说……这上面记录的都是图书馆里最珍贵的文献,很多是孤本。”
她的声音带着哽咽。
“他怕这些书在改造过程中……消失。”
苏白翻开笔记本,里面是工整的钢笔字,详细记录了每本书的名称、版本、馆藏位置,甚至还有简单的内容提要。
有些条目旁用红笔做了标记,写着“疑为孤本”或“版本珍贵”。
“他昨晚情况突然恶化……”
林小雨深吸一口气。
“医生说他是带着遗憾走的。”
送走林小雨后,苏白仔细翻阅笔记本。
在最后一页,他发现一行小字。“部分珍本已转移至地下书库,入口在工具间东南角。”
第二天清晨,苏白来到图书馆。
闭馆通知已经张贴,工作人员正在做闭馆前的准备。
他避开人群,按照陈爷爷的提示找到工具间。
工具间堆满清洁用品,东南角立着一个旧书架。
移开书架,墙上露出一扇不起眼的小门,锁已经生锈。
“你在干什么?”
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苏白转身,看见图书管理员老张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串钥匙。
“陈爷爷让我来的。”
苏白平静地说。
老张沉默片刻,叹了口气。
“老陈还是放心不下。”
他取出一把古旧的钥匙,打开小门。
里面是向下的台阶,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霉菌的味道。
地下书库比想象中宽敞,书架整齐排列,上面堆满了书籍。
老张打开灯,昏黄的灯光照亮这个被遗忘的空间。
“这些都是老陈这些年偷偷转移下来的。”
老张抚摸着一排线装书。
“他说总有一天,会有人明白它们的价值。”
书库里的藏书令人惊叹。明清刻本、民国期刊、手稿抄本,甚至还有几卷敦煌遗书的早期影印本。
“新知集团知道这个地方吗?”
“应该不知道。”
老张摇头。
“这是上世纪建的防空洞,后来改造成书库,连很多老员工都不清楚。”
他们回到地面时,发现图书馆门口停着几辆工程车。
工人们正在测量,为首的人拿着图纸指挥。
“改造工程提前了?”
苏白问。
老张皱眉。
“原定下周才开始的。”
一个戴安全帽的负责人走过来。
“图书馆要闭馆了,请尽快离开。”
苏白注意到工人们已经开始搬运书架上的书籍,动作粗鲁,直接把书扔进纸箱。
“这些书要运到哪里?”
“不清楚,我们只负责清空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