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铜雀台,曹祜先去了尚书台。
杀荀竣的事,需要一个说法,至少要有个结果。而曹祜也需要一个积极的态度,毕竟曹祜还是希望尽可能维持法律的权威性。
曹祜到后,便招来了华歆。
华歆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评价很差,被人认为是曹氏走狗,而另一方面,评价又极高。
华歆是前太尉陈球(陈登老子陈珪的亲叔叔)的学生,与卢植、郑玄、管宁为同门,单这个身份,就是文化界扛把子的地位。
至于人品,更是道德楷模。
历史上华歆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接济了亲戚熟人,朝廷赐给他的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华歆全都依礼将他们嫁人。传说管宁跟华歆割席分坐,可历史上曹丕登基求贤,华歆第一个举荐的就是管宁。
所以虽说华歆在政治上有些投机,可曹祜对华歆是很敬重的。
见到曹祜,华歆恭敬地行了一礼。
曹祜亦回了一礼。
“华令君,今日前来,是来送请罪疏。”
华歆一愣。
“大将军这是?”
“令君应该知道,我在涉县,下令诛杀了涉县令荀竣。我虽贵为大将军,但亦无权诛杀一名县令,特来认罪,这是我的请罪奏疏。”
华歆有些无语。
曹祜别说杀了一个县令,就是杀了一个太守,刺史,也没人敢治他的罪。
当初曹祜不过是区区的左冯翊,就敢擅杀了城门司马任福,现在成了大将军,只是杀个县令,如何这般姿态。
而且你要是认罪,那就去大理啊,来尚书台做什么。
曹祜却是不管华歆的想法,自顾自地说道:“虽然荀竣倒行逆施,恶贯满盈,其恶行导致成千上万的涉县百姓,无辜丧命。
虽然荀竣胆大妄为,肆无忌惮,无视国家法纪,无视伦理纲常,擅自更该国家律令,差点将一城百姓,逼为反贼。
可我仍不该在没有国家诏命,没有有司审判的情况下,将其诛杀。
华令君,涉县百姓惨啊。
国家免费发放汤药,荀竣这个恶贼,竟然收取费用,一碗汤药,他要十钱。他不仅收钱,而且治病救人的汤药,他用草木代替。
涉县城中,穷人吃不起汤药,富人吃的汤药无用,因此病死的百姓,垛在城外,比小山都高。
老百姓不愿再买那些无用汤药,他竟然强制每家每户去买,否则就抄家灭门之祸。
我到涉县时,那些忍无可忍的百姓,已经准备要造反了。
何至于此啊?
他荀竣难道无父无母,无亲无故,难道他的心是铁做的,看不到百姓的疾苦吗?
整个涉县,宛如人间炼狱。
我甚至想问问荀家,是如何养出这样的儿郎的?荀家素来以诗书礼仪传家,如何就有荀竣这般丧心病狂,禽兽不如的子孙后人啊。”
曹祜说得是痛心疾首,可华歆却非傻子。
曹祜说是请罪,可实际上是问罪。
曹祜将荀竣列为了残民害民的禽兽,还直指荀家的教育,那现在就不是曹祜给荀家说法,而是荀家给天下人说法了。
没有人会认为,曹祜是在诬陷荀竣。
华歆暗暗赞叹,曹祜请罪这一招,实在是妙啊。
曹祜都主动请罪了,那些指责他专权的,就无话可说了。曹祜是不该杀荀竣,但人家认罪了啊,难道还能杀了曹祜,给荀竣赔命吗?
而曹祜却问罪起荀家,荀家就必须跟荀竣划清界限了。
“大将军诛杀奸恶,虽程序有亏,但不至于说有罪,请恕歆不能收这份请罪奏疏。”
曹祜却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
“华令君,我犯了错,如果不受责罚,如何使天下人信服?”
华歆听后,对着曹祜深深一拜。
“大将军大公无私,仁德爱民,真我等之楷模也。”
“令君,官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昔日夏桀商纣,暴秦逆新,不都是因此而被天下人推翻的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华歆猜出了曹祜的用意,也愿意陪着曹祜演一场。
在一番推辞中,华歆收下了曹祜的请罪奏疏,至于怎么处置,那就是曹操的事了。
完成了这一出大戏,曹祜离了尚书台。
如曹祜所料,当天晚上,荀氏,或者说是荀恽就宣布将荀竣逐出家门,至于弹劾曹祜的汹汹言论,再不复存在。
不过曹操并不给荀氏弥补的机会。
曹祜的请罪奏疏是头天上的,到了第二天,曹操的处罚就下来了。
申斥,削食邑一千户。
这算是极重的惩罚了。
毕竟这天底下的列侯,食邑超过一千户的,也没几人。
当然对于曹祜来说,就不算什么了。
前些日子,曹祜北伐的功劳赏下来了。
官职上依旧没有变化,食邑增四千户,增食西河、新兴二郡。至此曹祜的食邑已经达到两万八千户,共三个郡二十余县。
曹祜自己都有些咋舌。
又封曹祜的次子曹冀为费亭侯,食邑千户。
卫葭去年十月份生下曹祜次子,还不到三个月,就有爵位了。就这旁人还说不出什么来,因为曹冀靠得是父亲功劳。
这是两汉传统。当初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出塞大捷,他在襁褓中的儿子也因父荫而封侯。
至于费亭侯,那是曹家传了三代的侯爵。
从本初元年(146年),曹腾凭借拥立汉桓帝之功被封亭侯,一直传到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进位武平侯,极具象征意义。
所以这一次削曹祜食邑一千户,跟给他挠痒痒一个感觉。
但确确实实是对曹祜处罚了。
曹祜之前擅杀荀竣的罪,到哪都不能提了。
随着曹祜被处罚,舆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曹祜这样贵重的身份,犯了错误,依旧要被重处,而荀竣呢,不过是县令,只是仗着荀家子弟的身份,凭何敢肆意妄为的。
荀家当初是有功,可这是荀竣胡作非为的理由吗?
邺城的议论,愈演愈烈,甚至有人谈论起,对于重臣子侄进行约束的问题。
曹祜也准备趁着这个机会,狠抓一波作风建设,就用荀家做儆猴的鸡。
可惜曹祜还没动手,就来了一个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