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沉默了一会,曹祜忽然从怀中掏出一封奏疏。
“这是什么?”
“关于管理曹氏子弟的一些想法。”
“管理曹氏子弟?”
曹操没想到曹祜还会对这种事上心。
“大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曹氏子弟,其实是世家大族子弟的参照物。如果朝廷放任曹氏子弟的所作所为,任其为非作歹,那么世家大族子弟,必会越发的嚣张跋扈,走向糜烂。
祖父尽心维持的廉俭、仁德之风,将不复存在。”
“你如何想起来族中子弟的事?”
“其实是荀竣的事,让我心中警觉。
荀竣年纪轻轻,官职不算高,能力也不算强,凭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涉县做出丧心病狂之事?
在我看来,这件事比郭彝事,还要胆大妄为。
毕竟广陵与邺城,有数千里之遥,而邺城到涉县呢,不过百里。这相当于在祖父的眼皮底下行事。
如果他不姓荀,是绝对没有那份胆量,敢做这些事情。当然他也做不成这些事,因为不好有人给他遮掩。
我就在想我宗族子弟,会不会亦是如此。
我有想起来之前的一件事。
大姑父夏侯子林(夏侯楙)喜欢玩弹弓,常常用金子做成弹丸,每天都要丢掉十几颗金弹丸。城中的小孩子,每次一听说大姑父要出来打弹弓,射弹丸了,都跟随着他,看到金弹丸落地的地方,就跑过去捡起来。
诚然,大姑父好经营家业,以致家资不费,他喜欢射金丸,是他的自由。可是这种事情,落在老百姓的眼中,是个什么结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那只会让老百姓和国家离心离德。
而且魏王的女婿可以奢靡无度,那普通列侯的女婿呢,关内侯的女婿呢?他们可不可以放纵?人人效仿,则国家危矣。”
曹操面色很严肃,他不知道曹祜讲这个故事,是单纯的证明,他对曹氏子弟的安排是对的,还是想对付夏侯惇。
曹操知道,自己对夏侯惇的安排,已经发挥作用了。
曹祜此时提及夏侯楙之事,就显得有些刻意了。
“你是怎么想的?”
“主要是三点。”
“说。”
“其一,成立族学,延请名师教授。凡年满八岁,名列族册的族中男童,必须入读族学,任何人不得例外。满十六岁者,可申请考核,考核通过者,可安排为吏。”
“为吏?”
“对小吏,文武都有。”
“若是不能通过考核呢?”
“年满二十二岁,仍不能通过考核者,离开族学,失去为吏的资格。要么为兵卒,去战场上拼命搏个前程,要么就只能成为百工,商人,农民。
所有人,鹰郎也是如此。
第二,凡为吏者,满五年,考核三次中等以上者,可申请再次考核。考核通过者,可以根据选择,分别安排为文官或者武将。
等到将来,或许还会授予爵位。”
“那要考核又不能通过呢?”
“那就一直做吏。
理想状态下,八岁入学,十五岁为吏,二十岁为官,七年的读书生涯,加上五年的小吏生涯,足以使一个稚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了。”
曹操点点头。
在曹操看来,能不能成为人才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举能源源不断地给曹魏输送宗族优秀人才。
“你不怕将来宗族成为你的掣肘?毕竟宗族身份,更容易夺权。”
“大父,肉还是要烂在锅里。”
除了曹丕这个脑残,谁会不用宗族。
假设西晋没有分封诸王,五胡乱华仍会出现,可东晋还有没有,就难说了。
曹操听后,不禁一笑。
“只要你愿意,那就听你的。对了,你不是还有第三条吗?”
“第三条便是,凡曹氏子弟获罪,罪加一等。”
曹操一愣。
“大父,曹氏子弟,享受了最好的教育,天生就有为吏、为官的机会,可以说生来就领先大部分人。
而越是如此,越当对其严格要求,使其为天下人表率。
连曹家的子孙,都严格要求,甚至获罪者罪加一等,那么其他家族的子孙,又凭什么获得超过曹氏子孙的待遇呢?”
曹操在心中盘算着此事。
不患寡而患不均,曹祜若真如此严格要求曹氏子孙,那还真的能起到表率作用。
毕竟曹家的子孙残民害民被杀,那你荀家、钟家的子孙,为何不可以。
历史上变法改革千千万,成功的却极少。
最成功的应该是商鞅变法,汉武帝改革,孝文帝改革。这三个变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杀人上不封顶。
凡是变法,都会有旧贵族阻挠,这是人之常情。
谁愿意自己的利益受损。
商鞅变法,秦孝公的兄长公子虔被割了鼻子,闭门在家八年未出。孝文帝改革,太子元恂反对迁都,阴谋出奔平城,孝文帝直接将元恂打个半死,废为庶人,后来又逼令元恂自尽。
至于汉武帝,他就像铁犁一样,将反对者犁了一个遍,哪怕亲儿子刘据是他政策的反对者,亦可以逼死。
而与这三人相比呢,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这种温和的改革,能成功才见鬼。
哪怕是朱元璋反腐,杀一万个贪官的效果,不如处死一个秦王朱樉。
“阿福,你的想法没有错,但前提是,你真的能够做到,曹氏子弟获罪,罪加一等。只要在其中有徇私舞弊,那这件事就成笑话了。”
“大父,如果鹰郎犯法,我也不会饶恕。”
“你既然这么想,我也不会阻拦。不过第三条,还是等你以后掌权之后,再推行吧,我老了,没有你的魄力了。”
“唯!”
曹祜也没指望老爷子支持他。
正如曹操说的,他老了,做不出这样绝情的决定。
“不过族学还是可以建立的。”
“大父,我举荐五叔负责此事。”
“子建?”
“五叔的学问,自不必说,性格上,他虽然放浪形骸,但却是一个高洁之人,嫉恶如仇,重义轻利。他这种性格的人,最适合管理族中的年轻子弟。”
“子建,倒也合适。”
曹操很满意曹祜这种举贤不避亲的态度。
之所以让曹祜为继承人,除了曹祜的能力确实出众,也有保全子嗣、族人的目的。毕竟曹丕、曹植,不管哪一个上台,另一个都不会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