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闳志在仕途,本就不愿辞官,他只是需要一个机会,一个理由。
荀彧虽然死在新丰,虽然祖籍在颍川郡颍阴县(治今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城区),但曹操特意在邺城给他选了坟墓,又要求他的葬礼在邺城举行。
荀彧生前不愿来邺城,可死后却跟邺城的关系,怎么也挣脱不开了。
在荀彧的灵柩到达邺城的前一天晚上,众人在守灵之时,荀闳发难了。
除了荀闳,还有荀攸的儿子尚书郎荀适,以及荀爽的孙子御史荀肸。这二人年纪都不算大,跟荀彧既非直系亲属,接触也不算多。
荀适与堂弟荀岳率先表态,辞官是你们二房的事,跟他们大房无关。
荀彧的祖父荀淑有八子,号为“荀氏八龙”,可实际上他大哥的两个儿子,荀昱、荀昙更厉害。
荀昱跟李膺、杜密同为“八俊”,时人称“天下好交荀伯条(荀昱)”,是名士中最顶级的人物,官拜沛国相,与李膺同死。荀攸的祖父荀昙亦是天下知名,官拜广陵郡太守。
荀昱、荀昙若不是因为党锢之后早死,荀淑八子还真比不过他二人。
(单论成就,也就荀爽能压过二人。)
风水轮流转,荀昱、荀昙兄弟死后,大房也就出了一个荀彧,二房却是荀爽、荀悦、荀彧等英才无数。
哥哥比弟弟强,弟弟会觉得理所应当;可弟弟比哥哥强,哥哥心中总会不是滋味。
而今二房显赫,压得大房几乎喘不过气来,现在还让他们辞官,他们如何愿意。
荀适、荀岳的态度很明显,你二房就是再厉害,不能做我们大房的主。荀竣是你们二房的人,本来就跟他们大房无关。现在你们想辞官是你们的事,不能拖我们下水。
长幼有序,这是亘古不变的伦理纲常。
大房跳出来后,二房的荀爽一系也跳了出来。
所谓的荀氏八龙,最厉害的便是老六荀爽。其他几个兄长虽然名声很大,但都是些县令、掾属的小官,唯有荀爽,九十三天的时间,从一介布衣,接连升至司空,位列台司。
荀氏能有今日,荀彧贡献最大,但荀爽的作用,也是关键性的。
荀爽死后,长子荀表早亡,次子荀棐官至射声校尉,虽然官也不小,但跟荀彧兄弟几人是没法比的。
在荀肸看来,他们一系的贡献不亚于荀彧,怎么就要辞官了。
荀竣是二房的,却是你们二系的,跟他们六系有什么干系。不能因为你们一系犯了错,让他们人都跟着背锅,这是什么逻辑。
荀彧诸子中,最有能力的是老二荀俣和老六荀顗,可偏偏荀俣在外地为官,尚未赶回邺城,而荀顗年纪小,没什么话语权。
至于荀恽,根本压不住其他人。
乱子越来越大,整个荀氏家族都趋向于分裂。
最后荀闳站了出来,提议分家。
连二房二系内的自己人也不支持荀恽了。
这个分家并不是简单的分财产,而是分宗。分宗最直观的定义是分祖宗,即非嫡系一脉,重新确立一个祖宗。
最典型的就是刘备只能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而不是汉高帝、汉文帝之后。假设刘备有家谱,第一页只能写中山靖王刘胜,不能写刘胜的老子汉景帝刘启,因为刘启作为大宗,在汉武帝那条线上。
为何秦赵同源,秦国姓氏为赢,赵国却是赵。因为秦国祖先是哥哥,是大宗,继承了祖宗的姓。赵国的祖先是弟弟,是小宗,除非他取代了兄长,成为大宗,否则只能自己给自己弄个氏来用。
(现在有些书,叫晋文公姬重耳,周公为姬旦,放在周时,都是不对的。晋文公若是对外说,在下姬重耳,跟想造反没区别。)
当然后世修族谱,给自己添光,一直写到始祖,就是另一回事了。毕竟在宗法制不明确的时代,谁会认为自己是小宗呢。
(按照古代礼法,假设兄弟二人,各修一本族谱,兄弟二人的父母,只能修在老大那一本上,老二算是他的子孙祖宗,不过现在不讲这个,想怎么修怎么修。)
荀闳的分家提议,撕开了荀家最后的遮羞布。
很多时候,所谓的家族,积极发展时,你好我好大家好,可若是树倒之时,大家也是各自求生。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更何况同族。
荀恽最后实在压不住火,竟然指着众人鼻子问,是否真的要在其父灵堂之上闹一场,让荀家颜面扫地?
荀彧到底余威犹在。
一众荀家人,还是要顾及一些体面,如此才让事情,勉强过去。
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件事不算完。
荀彧的灵柩,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到达的邺城。
回家的当天晚上,荀笙来寻兄长荀恽。
“大兄,听说族中有人提出分宗。”
“三妹,些许跳梁小丑,你不必担心,”
“大兄,阿父临终之前,有话让我告知大兄。”
这两日,荀恽被众人逼宫搞得是焦头烂额,听到父亲有遗言,宛若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说道:“阿笙,父亲说了什么?”
“父亲说,如果有人提出分宗,大兄便答应他们。哪怕是叔父几脉的人,只要愿意,也可同意。”
荀恽一愣。
“三妹,你知道你在说什么?”
一个家族,欣欣向荣,基本没有分宗。大多数分宗,除了大宗将小宗踢出去(分封也算),其他只出现在一种情况下,即小宗没法取代大宗,又不满小宗的地位。
比较有名的是春秋时期的智家。即那个用自己的灭亡让赵、魏、韩彻底崛起的智家。
智家的第一位家主智罃是荀林父的侄子,本来姓荀。
荀林父是晋国正卿,世代显赫,子孙也很有能力,牢牢控制着家族群里,智罃根本取代不了。当然智罃本身实力也很强,做到晋国正卿,他不想做小宗,又抢不了大宗地位,后来便跟家族直接分家,以智为氏。
荀家目前的情况,并不具备分宗的条件。
最关键的是荀彧这一支的身份很特殊。
荀彧的祖父荀淑排行第二,荀彧的父亲荀绲也排行第二,荀彧本身排行第五(也有说第四),都不占优。
这一分宗,荀彧这一支,是被分出去的。
这就尴尬了。
一个庞大的家族因为分宗而弱化,荀彧这一支还几乎不能得到好处,荀恽怎么可能愿意分宗。
他也不相信父亲会同意分宗。
“三妹,父亲绝不可能同意分宗。”
“大兄,这就是阿父的意愿。”
荀恽更加难受起来。他本来就因为此事而头晕脑胀,现在三妹还来添乱。
父亲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他难道想毁了荀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