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蒿子面
岑小沐2024-02-25 15:253,080

  

  

  孟和丝毫没有被人比下去的自觉,他该干什么还在干什么,而且对当地旅游发展有了些自己的看法。

  孟和旁若无人地找到孟宁开始说他的想法:“我发现你们这里少数民族比较多,很多阿婆日常都是穿他们的民族服饰,难道食物方面就没有当地特色美食了吗?”

  当然不是。

  孟宁现在工作的这个地方,位于我国的西北部,腾格里沙漠浩瀚无垠,干燥炎热,冬季时的西伯利亚季风还会髮快着黄沙向平原袭来。而恰好,自西向东穿过的黄河为中卫市降低了沙漠的“热情”,在沙坡头的一个急转弯,便引灌出了一片“塞上江南”。黄河和黄沙,是贯穿了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历史的两股天赐之力,而如何跟它们相处相容则是中卫市的巨古课题。那些在这两股力量之间生根发芽并汲取养分不断壮大的手艺文化,更是中卫市想要努力保护并传承的中卫之载。

  立秋之时,即便人们会因为丰收时节的到来而心生欣喜,却还是难逃瑟瑟凉风吹起而引发的愁意和悲寂——这是秋带给古人的感受,也是古人对朦胧埙音的描述。“空灵、辽远、哀婉和朴拙”,这是在中卫市制埙三十余载、中国埙的流派“埙道“创始人李蕴林先生对埙音的描述。

  孟宁坐在台阶上抽烟,烟圈吐出来,把他整个人都笼罩其中,衬得有些模糊的神秘感。

  “埙是我国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孟宁说,“早在七千多年前的史前时期,它就因劳动而诞生了:对着石球上的小孔吹气,发出的呜呜声响类似野兽的嚎叫,猎物听闻同类的呼唤便将自己送上了门。祖先的智慧让原始单孔埙有了雏形。大多数埙个头小,形如鸡蛋,跟人们熟知的古筝、琵琶等体型明显的民乐器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可是,它在古王朝中的地位却不容小觑。”

  到了春秋时期,埙已由单音孔发展为六音孔,不仅音阶齐全,而且音调可抑可扬:秦汉之后,埙已成为历代宫廷雅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宫廷乐中,根据制造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了金、石、土、革、丝、竹、匏、木这八类,而埙独占土音。这意味着众乐器中若无埙来填饱中音并和谐高低,则再难寻替代之品。

  这座村庄擅制埙,可埙却还没能有机会为他们带来一些更高的经济回报。

  但埙的魅力也不仅仅为中国古代宫廷所欣赏。1984年,在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林匹克艺术节上,埙演奏家杜次文先生将一曲《楚歌》带向了世界舞台。古朴苍劲的声音将神秘东方国度的历史用韵律诉说,感动了不少人。

  孟宁说:“其实许老师第一次说起你们的皮影戏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能把埙的演奏加入到皮影戏表演当中去,能不能也让皮影戏在这里落户扎根,以后如果能把旅游业发展起来,也算是特色演出。”

  这一点郑嘉当然乐于配合:“我完全没有问题,也很期待和老师们一起合作。”

  孟宁见她是这个态度,心里就开始做打算,什么时候得把这件事给提上议程才行。

  至于孟和提到的当地特色美食,孟宁也早有准备。

  “其实我刚来的时候就想过,把日常与仪式揉进蒿子面制作意子面是一份糊口的生计,还是一份文化的传承?”

  但这两者显然不是能够完全割裂开来的关系。

  如果不是孟宁去打听,还真不知道他们这还藏了位非遗传人。

  蒿子面非遗传人王桂芬心里总觉得,是糊口的生计,还是文化的传承,这两者其实有着明显的递进关系。

  她本人的原话是:“我做蒿子面做了三十多年,2012年以自己的名字开了店。当时的想法是为了生计,特别简单。”

  只是来中卫旅游的人还不算太多,她有时候也会畅想,如果有一天,有越来越多的人间名来到中卫,只为吃一口她“桂花香手工面馆”的蒿子面时,她或许就能慢慢感受到价值。

  其实蒿子面制作技艺现已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桂芬也意识到自己“作为非遗传承人,责任不小,还有很多事情要努力做到更好。”

  张叮叮还挺好奇:“这面到底是什么味儿啊?”

  “有机会我领你们尝尝去,”孟宁说,“只是我不能和你们一起进去,要不然她该不收钱了。”

  茅宁也很好奇:“那蒿子面和普通的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蒿子面的精髓在于蒿籽,取自一种离了沙漠反而无法生长的植物沙蒿。宋代文书《隆平集•西夏传》中就有人们食用沙蒿的记载,可见蒿籽大约在宋代和西夏时代就已经作为“食品添加剂”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的十六子朱旃(zhan)镇守宁夏的时候,带的御厨把蒿子面制作技艺传授给了当地的老百姓,后来便代代相传下来。吃蒿子面在宁夏中卫人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又称吃“喜面”。

  王桂芬当时告诉孟宁:“小时候家家都会做,逢年过节也会吃,谁家姑娘出嫁了,老人做寿了,小孩儿满月了,都吃,蒿子面就是中卫的“长面’,吃了长久也长寿。”

  孟宁说得所有人都对这个蒿子面极感兴趣,甚至肚子都开始叫了起来,都很想去“桂花香手工面馆”见识见识。

  王桂芬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亲力亲为,偶尔有游客过来,她也非常乐于去介绍蒿子面的制作过程。

  从腾格里沙漠中采集蒿籽,剥离外壳并研磨成粉状,放入饱饮黄河水的小麦所制成的高筋面粉中揉搓,手工擀面、定型和裁切,整个过程并不容易。加入了蒿籽粉的面韧性大,也不易推开。揉面讲究“三揉三醒”,醒面不能少于两个小时,擀和切要“又薄又细”,从开始制作到上桌至少要三至四个小时。

  每每经历这个过程,王桂芬总要检查“区别”,她还说:“我觉得我们今天那个面,和平时比就有区别,薄厚和颜色上都不一样,早晨的面下完了以后,我又会拿下午做的去对比,尝尝口感,看看颜色,做了这么多次,还是觉得可以再提升一下。”

  但其实,蒿子面出名的不仅是面本身,还有面上堆着的臊子。它将中卫的季节性蔬梨、特色羊肉以及当地人最爱的酸辣风味合为一体,配合劲道的面与热气腾腾的汤,味蕾瞬间就领略了中卫的风情,一下就能明白这里的人们为什么会对蒿子面着迷。

  在中卫市的中宁县,过去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长脖子雁,扯红线,一扯扯到了中宁县,中宁的丫头子会擀面,擀的面薄扇扇,切的面细线线,下到锅里咕噜咕噜转,舀到碗里一根线……”

  听着这首民歌就感觉整个做面的画面生动地浮现在了眼前。

  过去的人会以女孩儿是否能做好一碗蒿子面来鉴别她能否成为一个勤俭持家的好媳妇,所以蒿子面一直以来都是母传女、婆传娘。

  但观念会随着时间改变,到了王桂芬这一代,她把手艺传给了唯一的儿子。

  一开始,王桂芬的儿子是本着心疼父母起早贪黑打理饭店的心情加入了阵营,但现在因为旅游业不太发达,导致全职做这个并不算太赚钱,他一度想出去打工,因此和家里一直有些争执。

  孟宁来了之后,是有心想要发展旅游业的,联合当地文旅局也在慢慢做一些工作,比如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来这里参观,制作成视频或者杂志,通过上传视频和发售杂志书册,来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字、画面和图案来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或许就会对这里感兴趣。

  等到了那一天,游客越来越多,他们的家庭餐厅越做越大,家庭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王桂芬的儿子李志听到郑嘉他们的来意,一下就像找到了知己,年轻人总是有更加迎合时代的想法,这可谓非遗传承手工艺中最大的优势,李志很清楚母亲在经营蒿子面上的想法转变,他也希望能够将“生计”和“传承”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互相成就。

  “孟书记来了之后,找我们搞过一次深刻的谈话,后来我就一直琢磨,接下来想要做一些精美的摆盘,再原创一些菜谱,比如现在就有想法搞的茄汁蒿子凉面,这样更加能够吸引年轻人。”

  在谈及对未来的展望时,李志还用了一组词:“手艺的附加值”——在精进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为其添加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新价值,再以新价值反哺古法本身。

  李志热情的语气配合着条理清晰的想法,让人对中卫蒿子面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郑嘉他们也一下都跟着激动起来,尤其是张叮叮:“啊啊啊等我!我们明天就扛机器过来,你再重新做一边,行不行?”

  李志一口答应:“当然没问题。”

  

  作者注:本文中提到的蒿子面非遗传人王桂芬,参考原型为牛桂花老师,牛桂花老师的儿子原名为王潇。

  

继续阅读:121 黄河瓷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你和我的灯影人间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